“学科类培训”应往何处去?

文摘   2024-08-10 15:11   马来西亚  

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文中“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被市场解读为利好。据媒体报道,8月5日至7日,连续三天教育培训板块持续活跃,被不少人认为是教培行业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与此同时,各大省级教育厅都纷纷发文澄清:

“教培行业复苏”“教培行业迎来春天”,这都是对政策的过度解读。政策所提到的“培训”,与一些自媒体解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并非一个概念。

那么,《意见》提到的“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究竟该作何理解?


  一、必也其先正名乎!


其实,《意见》对“推动教育和培训消费”有进一步的界定。具体为:


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


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


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开放资源、职业教育、海外在华办学,这都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界定和指导,“公益课后服务”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跟我们理解的传统教培业关系不大。只有“社会培训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这一段,是对培训业的指示,“提高服务质量”当然能促进消费,也是当前教培业的主要改进方向。但更重要的是:


“教育(Education)”与“培训(Training)”的概念拆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教育和培训业相关的理论或实践研究中,早已达成共识:教育和培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叠,但它们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有所不同


从目的来看:


  • 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个人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通常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如社会责任感、道德发展和批判性思维。


  • 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在特定领域或技能上的能力,以满足某个特定工作的需求或任务。培训通常是短期且目标明确,旨在使受训者能够有效地执行特定任务或工作。


从内容来看:


  • 教育:教育内容较为广泛,涵盖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应用能力,通常包括学科知识、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


  • 培训:培训内容通常更为专门化,聚焦于特定的技能或任务,如职业技能、特定技巧等。


从方法来看


  • 教育:教育通常通过长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实验、项目学习等。它强调理解和应用知识。


  • 培训:培训多采用实践导向的方法,如模拟、实习、操作演练等,强调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直接应用的技巧。


从受众来看


  • 教育:教育的受众范围较广,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均涵盖,重点在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长远规划。


  • 培训:培训的受众往往是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或技能的成年人,目的是在短期内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能力。


从结果来看


  • 教育:教育的结果通常是长期的,对个人的整体素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往往与个人的成长、社会贡献和终身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 培训:培训的结果通常是直接的,受训者能够迅速应用所学技能,满足工作或特定任务的需求。


  二、学科类培训应如何定位?


在教育和培训的区别分析下,“学科类培训”可以定位为一种介于教育与培训之间的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目标学科类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特定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中的学术成绩或知识水平。这类培训通常是为了解决短期内的学习问题或应对特定考试(如中考、高考、竞赛等),具有较强的应试导向。


  2. 内容学科类培训的内容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高度重叠,但更为聚焦。它通常会强化重点知识、考试技巧、题型训练等内容,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这种培训内容不仅涉及知识传授,还包括对解题技巧、考试策略的训练。


  3. 方法学科类培训通常采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点补充、知识框架整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相比,学科类培训更侧重于练习和反馈循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成绩。


  4. 受众学科类培训的受众主要是希望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提升成绩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学校教育中面临学习挑战或希望在考试中取得更高成绩的学生。


  5. 结果学科类培训的结果通常是短期的,重点在于提升特定学科的成绩或通过某一考试。这种结果更多地体现在分数的提高或考试成绩的改善上,而不一定涉及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或长期能力提升。


定位:“学科类培训”可以被视为一种应试型培训,其主要功能是补充学校教育在学科知识传授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中取得显著的进步。它介于广义教育与狭义培训之间,既具有教育的知识传授性质,也具有培训的技能训练特点,但更偏向于满足短期学习目标和考试需求。


  三、学科类培训应往何处去?


“学科类培训”既然有市场需求?也有“补充学校教育在学科知识传授中的不足”的功能,为何自 2021 年以来,相关政策不再支持了呢?


除却其短期应试性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压减负等广为人知的原因以外,还另有原因:“补充学校教育在学科知识传授中的不足”还有另一个方向——学校课后服务。

为引导课后服务健康发展,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对课后服务从制度层面作出规范要求,各省也相继出台相关措施。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意见),对学校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作出进一步明确要求和规定。


20223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并指出:“课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后服务吸引力,决定着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也影响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课后服务(After School Program)是在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以培育兴趣爱好、启发智力情感、提高综合能力为指向的一种课后托管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作业辅导和主题活动两方面,又称“课后托管”、“课后项目”。课后服务是能为不同青少年提供教育支持、技能训练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的重要教育资源,因其个性化的服务特点、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娱乐化的服务环境受到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在美国,100多年来,课后服务一直存在,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家庭和社区成员承担着服务人员角色。最初课后服务是为了解决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家长会担心活动是否有意思、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学生放学之后的安全等社会问题,主要是服务于家长的现实需求。1991年全国对课后服务项目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课后服务项目66%是由非营利组织运营的,包括公立学校、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组织和相关团体,其中,公共图书馆成为放学后项目的一大合作伙伴。近年来,美国政府要求在“放学后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提供高质量的STEM教育活动(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推进


在澳洲,1872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伊娃·考克斯(Eva Cox)在新南威尔士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课后看护教育中心,也是为了解决因服务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儿童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全年看护”(Year Round Care)项目引入中小学课后服务教育系统,并通过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高效的管理让这一项目得以更好地运行和良性发展。201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提出要在2025年的PISA测试中实现排名前五的目标,对课后服务的监管与评估也由澳大利亚社会服务部门转移到教育部,这也反映了课后服务的关注点从以照看和娱乐为主,逐渐增加了教育的属性,旨在通过课后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可见,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具有较长课后服务实践历史的国家,虽都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国情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但其课后服务发展都经历了从以看护、娱乐为主的生活服务到增加教育属性、丰富学习形式的发展历程[1]


再看《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段内容:

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

相信一些优质的培训机构可以找到转型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金赫.(2022).基于HPS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教育学人AIED
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分享,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概念辨析,教育观念批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