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魏徵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义,大矣哉!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徵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徵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
(选自《旧唐书·魏徵传》,有删改)
材料二: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尸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貳。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龙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皆其渐不克终也。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数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选自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畿内户口A并就B关外C携负D老幼E来往F数千G曾无H一户逃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耻,没有羞耻心,与《师说》“不耻相师”的“不耻”意思不同。
B.偃,停止,与成语“偃旗息鼓”的“偃”意思不同。
C.矜,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相同。
D.“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与《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应具有诚信的品质,即使在狼狈困顿的环境下,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不诚信则会危害自身,危及国家。
B.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奏报内容不切合事实,想贬斥这部分人。魏征用古代谤木制度进行规劝,最终说服了唐太宗。
C.魏徵认为被称为圣德之人的尧、汤在遇到灾害时勤于政事,在局势安定时不耽于逸乐,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
D.魏徵通过昔今对比,列举了君王许多严重的过失,又加之以道理辅助说明,语言直率尖锐,但更见诚挚恳切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2)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
14.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相配合,这在两则材料中有所体现,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0.CEG
解析: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
11.A
解析:A项两者意思相同,都是意动用法,指“不以……为耻”。B项“偃旗息鼓”的“偃”是放倒的意思。C项“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是骄傲的意思。D项“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中“而”表因果关系,“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而”表转折关系。
12.C
解析:尧、汤被称为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
13.(1)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求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
(2)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
14.(1)君主礼待臣下,臣下尽力效忠。
(2)君主讲求诚信,上下互相信任。
(3)君主想要臣下指出自己得失,臣子尽心进谏。
(4)君主体恤下情,臣民不怀二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治国的基础,必须以礼、德为根本;君子所应保持的只在于诚信。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究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义的言语,没有诚意的命令,对上就会危害国家,对下就会危及自身,即使在狼狈困顿之中,君子也不会这么做。况且君子小人,表面相同而内心各异。君子面对危难不苟且偷生,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小人不以不仁义为耻,不怕行为不义,只追求利益,危害他人来使自己获得安宁。君主能完全地礼待人,臣下能尽力效忠社稷,必定使朝廷内外无私心、君臣上下互相信任。君主不讲诚信就无法支使臣下,臣下不讲诚信就无法侍奉君主,诚信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啊!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它,没有不吉利的。
(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听了他的话,天下太平。边地的君长都来朝贡,各个少数民族的使节,都在道路上碰面了(指各个少数民族都派使节来朝拜)。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密奏的内容)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现在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诽谤木制度流传下来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听任人们上言。如果话说得对,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话说得对。”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再让他们离去。
材料二:
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干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满足,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尽头了。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威严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
从前尧、商汤时并非没有灾患,而所以称颂他们的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的缘故啊。贞观初年,连年霜旱,京城地区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一人怨苦,这确是由于理解陛下体恤抚育的情怀,所以百姓至死不生二心。近年以来,百姓被徭役搞得疲惫不堪,关中的人劳苦忧患尤其深重。各种匠人服役后仍被官府雇用,年壮的兵员多被用以应付各种任务,官府不断地从乡间、里巷的百姓手中购买东西,运送物品的搬运工一个接一个地走在道路上。如果有灾情忧患,人们就很容易被惊扰,或因水灾或旱灾而谷麦不收,恐怕百姓之心不像以前那样平安舒贴。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
我确实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大略举出所见几条,把它奏明圣上。仅愿陛下采纳我这狂瞽之言,想想我这草野之见,希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或可略补“衮职”,(也就大感心安了)。那么,死日就是生年,即使斧钺加身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