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 材料二:苏轼《范增论》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28 23:36   山东  

材料一: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楚国灭亡后,熊心隐藏在民间。为争取民心,项羽的叔父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后项梁战死,项羽尊熊心为义帝。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义帝之存亡A岂独为楚B之盛衰C亦增之D所与E同祸福也F未有义帝亡而增独G能久存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饭食、酒肴,与《促织》中“成妻具资诣问”的“具”意思不同。

B.恨,遗憾,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的“恨”意思相同。

C.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相同。

D.就,就职、任职,与《谏逐客书》中“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招待完项王派出的使者后,范增的权力渐渐被剥夺。在这种情形下,范增主动请辞,未至彭城,背上发毒疮去世。

B.苏轼引用《周易》和《诗经》,主要目的是批评范增不能及时发现事物的预兆,不能审时度势,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

C.苏轼认为,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会听得进别人的谗言。杀掉义帝是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无须陈平的计谋,项羽和范增也一定会产生矛盾。

D.苏轼认为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并贬低了范增,因为在他们同为义帝臣属时,范增没有杀掉或者离开项羽,而是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项羽排挤范增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0.A C 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D

13.(1)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现在放掉他们不攻取,以后一定会后悔。”(关键词“与”“释”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在众人之中发掘识别宋义,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关键词“稠”“擢”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材料一指出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所以渐渐剥夺他的权力,排挤范增。(2分)②材料二中认为项羽早已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在于义帝是范增力荐,宋义则是义帝提拔的主将,项羽杀宋义、弑义帝,必然与范增产生争执,隔阂由此产生,范增也必然会受到排挤。(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高祖三年,项王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现在放掉他们不攻取,以后一定会后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很担忧,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给他准备了牛、羊、猪齐全的丰盛筵席,端进去打算进献。(端饭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装惊愕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竟是项王的使者。”把饭菜又端了下去,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了项王,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情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让我带这把老骨头回家去吧。”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长毒疮死去了。

材料二:

苏子说:“范增离开,是对的。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因此失掉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建议杀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能够知道事物发生的细微变化而选择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陈涉受到拥护,是因为打出了项燕和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去离间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说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发掘识别宋义,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想法。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听他的话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项羽杀宋义时,项羽和范增同为义帝之臣,还没有确定君臣名分。替范增考虑,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薄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