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闵子骞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衔勒也。”子骞曰:“敢问古之政。”孔子曰:“古之政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罪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刑不用而天下治。”
(节选自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十五·治道部六》)
材料二:
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帮①,朕甚弗取。其议。”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此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坐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朕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未见其便,宜熟计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
(节选自班固《汉书·刑法志》)
材料三: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①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 而又赦,何哉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 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则待之以刑,然后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节选自王肃《孔子家语·始诛》)
【注】①收帑,古代的一种严法,有人犯罪,其家人包括同族都要受罚,或被贬为奴婢,或被判处死刑。②狴,狱牢。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不能A道B又以不正C之法D罪之E是法F反害G于民H为暴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论”,判罪、定罪,《出师表》中“宣付有司,论其刑赏”的“论”字意思与此相同。
B. “道”通“导”,指引导、训导,成语有“道之以德”,其中的“道”字意思与此相同。
C. “狱”,诉讼案件,《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狱”字意思与此相同。
D. “三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出师表》“当奖率三军”的意思与此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闵子骞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时,孔子巧妙借助驭马之道为他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答,让他收获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治国理政之道。
B. 孝文帝认为,法是用来禁止残暴保卫善良的,既然犯法的人已经被判决,那么诸如父母妻儿等其他无罪的人就不应该再被牵连受罚。
C. 季孙对孔子处理争讼父子的做法表示不悦,于是当面诘问孔子,为何违背先前以孝为先的主张,赦免了不孝之子,让自己受到欺骗。
D. 孔子在与冉有交谈时,表现出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喟叹,通过引经据典深入剖析,进一步阐明了他注重德治、教化驭民的治国主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刑不用而天下治。
(2)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则待之以刑,然后民咸知罪矣。
14. 以德和法治国理政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BEH(3分)【解析】根据文意,应断为:“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本句大意:既不能引导,又用不正当的刑罚来处罚百姓,这样反倒加害于他们,这种人就是暴吏啊。(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3分)【解析】A项,《出师表》中的“论”意为评定、判定;B项,两个“道”均通“导”,都为引导、训导之意;C项,两个“狱”均为名词,都为诉讼案件之意;D项,两个“三军”意思相同,均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
12.C(3分)【解析】由“冉有以告孔子”可知,季孙并没有当面诘问孔子。
13.(1)善于统治百姓的人会使他为政的德与法相统一,使百官行为端正,即便不施刑罚,天下也会安定。
(4分。“御""正”各1分,句意2分)
(2)如有不听从教化的奸邪之徒,就用刑罚处置他,这样以后百姓都知道这就是犯罪了。(4分。“从化”“知罪”各1分,句意2分)
14.①德法配合,有机统一;②废除恶法,引导向善;③教化为先,刑罚为后。(3分。一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三)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有一对父子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后来,其中的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一定要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导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
司寇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遵守治国之道,却要杀掉有过失的黎民百姓,这是没有道理的。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随意)判决官司, 这是滥杀无罪之人。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斩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于百姓。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在残害百姓;随意横征暴敛,是凶恶残酷的暴政;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行为。施政中没有这三种弊害,才能使用刑罚。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如果还不行,就应该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听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可以用刑罚来惩治他们。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说:‘辅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