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人。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秋夜明月高悬、月光皎洁、露水微湿的清新景象。
B.颔联通过惊鹊未安、飞萤穿帘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C. 颈联"夜声急"则通过邻家捣衣声的急促,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愁思。
D.尾联直接抒发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惆怅。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6分)
【答案】
1.B.“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错误,颔联通过惊鹊未栖和飞萤入帘对比,表现了诗人在月夜不知何去何从的烦乱与不安, 而非宁静与安逸。
2.诗人通过描绘秋夜月下的清冷景象和自身孤寂的感受,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诗人善于通过外在景物描写生动含蓄地表达孤寂思乡之愁(间接抒情)。在诗歌的结尾,诗人通过对相聚时间遥遥无期的哀叹,独自站立、望眼欲穿的形象表达,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直接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了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诗歌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惊惶的鸟鹊尚未栖息,飞舞的萤虫钻入卷帘,院中的槐树稀疏寥落,邻家的杵声越发急切,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前三联营造意境,借景抒情,都是间接抒情。
尾联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 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直接抒发诗人的思念之情。
可见,诗人通过描绘秋夜月下的清冷景象和自身孤寂的感受,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古诗拼音版
赏析
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冷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明月高悬、露水沾湿,惊鹊未定、飞萤卷帘,庭槐影疏、邻杵声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尾联则直接抒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