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 二:苏轼《论武王》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30 22:41   山东  

材料一: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九年,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东伐纣。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自燔于火而死。封商纣子禄父[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牧野之事必以弑书。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论武王》,有删改)

【注】禄父:名武庚,是商纣王之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B.畔,通“叛”,与《屈原列传》“行吟泽畔”的“畔”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C.耻,认为耻辱,意动用法,与《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的“过”用法相同。

D.见,表示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王想讨伐商纣王,于是在盟津阅兵,观察诸侯是否支持自己,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就进行充分准备,于两年后开始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B.商纣王派七十万人抵挡周武王,失败后逃到鹿台之上自焚而死。他的儿子禄父受封,后来与管叔鲜、蔡叔度一同造反,最终禄父被周公诛杀。

C.孔子谈到尧、舜时极尽赞美之词,对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予以肯定,评价周武王“尽美矣,未尽善也”,苏轼因此认为孔子不满周武王。

D.苏轼认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定会叛乱;周武王对封赏武庚并不情愿,但又不能不封,因为不封就可能引起殷商遗民的不满,不利于周的稳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2)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14.对于周武王伐纣,苏轼与孟子的看法截然不同。请对此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C

12.A

13.(1)纣王军队人数虽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心思,内心希望武王赶快进城,都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给武工开路。[关键词“亟”(赶快)、“倒兵”(掉转武器)、“开”(为……开路)各1分,句意1分]

(2)假使当时有像董狐这样优秀的史官,牧野之战必定要按照杀死白己君王的事实来记述。

[关键词“使”(假使,如果)、“以”(用、按照)、“书”(写,记述)各1分,句意1分]

14.①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他认为纣工不能算是君主,只能算是独夫民贼,所以武王伐纣不是弑君,而是为民除害。②苏轼认为武王伐纣是弑君,是造反作乱。他认为纣王毕竟是君主,武王应督促其改正错误,即使不能改正,也应等待殷商改立新君,而不该讨伐。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即位后,(任命)太公望为太师、周公旦为辅相。九年,武王到东方检阅军队,到达盟津。他制作了文王的牌位,用车载着,自称太子发,表示奉文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敢独断专行。这时不曾约定而相会在盟津的诸侯有八百个。诸侯们都说:“纣王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不知道天意,还不行啊。”于是领兵回去了。过了两年,听说纣王昏乱暴虐更严重,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于是武王向所有诸侯宣告说:“纣王有重大罪孽,不能不倾全力征讨。”于是向东讨伐商纣王。诸侯军队聚在一起,有兵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纣王听说武王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抵御武王。武王让师尚父(姜太公吕望的尊称)带领勇士冲击纣王的军队。纣军人数虽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心思,内心希望武王赶快进城,都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给武王开路。武王骑马冲锋,纣军都溃散,背叛了纣王。纣王逃走,返回城内,登到鹿台上,自焚而死。(武王)封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王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助禄父治理殷地。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又是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就代理国家的行政事务。管叔、蔡叔疑心周公,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并杀了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

材料二:

苏子说:周武王不是圣人啊。从前孔子大概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他多次表达了这个意思,说:“伟大啊,多么巍峨啊,那就是尧、舜!大禹,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他不满于商汤、周武王也是很明显的。他说:“周武王的做法非常完美,但是没有做到非常善。”伯夷、叔齐对于周武王,大概是认为他杀害君主,以至于以此为耻而不吃周朝的粮食,而孔子对他们给予了认可,他谴责周武王也是很严厉了。这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法度,世上的君子,如果出自孔门,就一定遵守这种法度。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都将在这里体现,怎么敢不严格遵守呢?而从孟子开始打乱了这个法度,他说:“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暴君纣王,没有听说他杀死自己的君王。”从这以后,学习的人都认为商汤、周武王是圣人,把这视为当然,(其实这些人)都是孔氏学说的罪人啊。假使当时有像董狐这样优秀的史官,牧野之战必定要按照杀死自己君王的事实来记述。假使周文王在世,必定不会讨伐纣王,纣王不被征伐而能以高寿去世。君臣相处之道,岂不是两全其美了吗!武王从孟津观看军事演习后就回去,纣王如果不改过,那殷商的人另立新的君王,周武王对待殷商像这样也就可以了。天下没有称职的君王,有圣人出现并且天下人都归顺于他,(这样的话,)圣人是不能够推辞的。可是却用武力来夺取政权,然后放逐君主,或者诛杀君主,可以这样做吗?武王亲自高举黄钺诛讨商纣王,假使纣王之子武庚接受了封赏而不叛乱,难道他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会兴兵叛乱,这是不必等待智者说出来就能明白的道理。武王的封赏之举,大概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殷商占有天下六百年,贤圣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个,商纣王虽然不行正道,他从前家族的遗民却是无法全部消灭的。(殷商的)天下三分,周已占有其中两份,殷商没有讨伐周,可是周却攻打殷商,诛杀其君王,夷平其社稷,诸侯当中必然会有不高兴的,所以(武王才)封赏武庚来安慰他们,这难道是周武王的本意吗?因此说:周武王并不是圣人啊。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