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联合早报》(文/徐海娜)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虽说是人生常事,但是每经历一次,都可以让人痛彻心扉,尤其是遇到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上个月华人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自杀身亡,令人不胜唏嘘。这个月又惊闻一位朋友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令人难以接受。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人都很忙碌,但是在百忙之中,我们也真的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多关注自己以及身边人们的精神健康。
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虽然不是所有自杀都是因为抑郁症,但大抵都出于精神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曾有报告指出,全球大约2.8亿人患有抑郁症,患有精神障碍的总人数则近10亿;每年至少有70多万人自杀身亡,其中58%的自杀都发生在50岁之前。
新加坡援人协会上个月也公布了去年新加坡的年度自杀统计数据,去年本地有476人自杀身亡。不知其中多少人曾深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困扰。单看这些数据,不一定能感受到情况有多严重。但是当我们把数据拆解开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例如去年在本地自杀的人群中有34人处于10到19岁这个年龄段,假如按照一所学校有一个学生自杀来说的话,就有34所学校受影响。20-29岁区间,则有91人自杀。自杀也成为10-29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除了悲伤、难过以及缅怀之外,自杀对家庭的影响难以尽诉。家属之外,自杀对周围人的影响也是隐秘而深远的。数年前,我孩子的一位不满12岁的同学跳楼自杀,虽然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即时的心理辅导,但是这种影响其实是很难消除的。
时隔数月后,我的孩子还画了一幅画,画的就是一个人从高楼上掉了下来。之后一两年间,遇到挫折和压力,他也曾多次想要自杀,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之后才好转。我也总是忘不了那件事,常常会想起。我忘不了的,还有一位中学同学,在我们中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就自杀了。
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预防自杀,预防更多的悲剧发生呢?除了呼吁人们正视自身的精神状态,不要污名化各种精神障碍,支持人们即时寻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外,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可以做的?
我们看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在冠病流行第一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增加了25%之多。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压力之外,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的“社交隔离”。
我常常说“自由社交是儿童成长的刚性需求”,我写的童书也都聚焦在儿童情绪健康和社交发展方面。但是,对成人来说,其实也一样,我们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不能忽视社交的重要性,良性互动的社交对于维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现代城市生活和过去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于,家庭越来越小,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的生活,相应地就减少了和其他亲戚朋友的接触。人们如果不是因为有什么事情,一般很难聚在一起聊天和谈心。再加上网络时代的来临和社交媒体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加剧了人们之间的社交隔离。
这就要求我们有时需要有意地约朋友见面,并不是因为要办什么事情,就是单纯地相聚相谈,这些都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当有朋友约我们见面,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没什么事就要见面多烦呀,其实先提出见面的朋友已经“多走了一步”。我们常常需要“多走一步”,才能为我们日常所受的压力提供舒缓的时间和空间,为我们所受的伤提供疗愈的机会。毕竟,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李玟给公众的印象一直都是快乐和完美的,而且她的热情和欢乐气质非常有感染力。她还顽强而乐观地战胜了生活中的诸多挑战,她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令人尊敬。人们得知她罹患抑郁的时候,非常惊讶。我的已故友人也是乐于助人和非常努力的人,得知他罹患抑郁的时候,我也觉得十分惊讶。
惊讶背后,也代表着我们对那个自杀的人并不了解。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能单看表面,我们需要再多一点去关心我们自己和亲朋好友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我们需要经常主动去做那个“多走一步”的人,不断鼓励自己和周围的人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自己和朋友都变得强韧,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