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粮胡同四十三号琐事

文摘   生活   2024-05-12 14:52   北京  

钱粮胡同四十三号琐事

我和爸爸妈妈六十年代的合影(东四照像馆拍摄)

      今天是母亲节,想起了妈妈,想起了住在钱粮胡同的日子。妈妈是湖南衡阳出生的,籍贯是湖南湘潭。妈妈毕业于湖南衡阳五中附小,毕业后去了衡阳缝纫学校学徒,出徒后在长沙北门外柳裕织袜厂上班。五四年带我来京后,先是做街道工作,五九年去了景山东街综合修理部做管理。零五年妈妈走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只有在梦里,在钱粮胡同,我和妈妈才能相见。

1966年9月21日东四隆福寺周边地区卫星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我家从五四年来到北京后,就一直租住在钱粮胡同鸿顺煤铺的铺面房里,老门牌是四十三号。从五四年到七三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住在这个黑色的大门里。前些日子,淘换了一张1966年北京高清卫星地图,我仔细对照了钱粮胡同四十三号鸿顺煤铺的位置和大小,发现与2020年卫星地图上的位置大小有明显差异,这使我想起了鸿顺煤铺的一些琐事。

1966年09月21日钱粮胡同43号卫星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从1966年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鸿顺煤铺的铺面房是个东西向的双脊建筑,东西向大约有十几米,南北向大约七八米,有点像老北京四合院的倒座房。按房间算是东西三间大瓦房,我家住在中间,也就是铺面房的正房,南北大约有四五米。因为是套间,所以有个门厅过道,三家共用一个大门,我猜测原来门厅过道是个售煤的地方,我家原来是个客厅,专门给大户客商歇息所用。

2020年钱粮胡同43号卫星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铺面房的东边是煤铺专门摇煤球儿的厂区,大概有二百多平米。厂区的北边有一溜倒座房,厂区的南边是存放煤球和蜂窝煤的地方。在铺面房的南边是煤铺的后院,从煤铺厂区的大门进去。铺面房西边就是钱粮胡同门诊部,老门牌四十二号,占地大约三百多平米,从历史档案来看都是一个东家,总占地九百多平米。四二年户主刘长海申报过四十二号“新建楼房”。

我家房门两边是木格板壁,板壁上半部分都是彩色的玻璃(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我家南边是两扇大窗户,每扇窗户都有一米多宽上下两层,上面是活的能推开,下面是死个膛儿固定的。窗户是老式木头格子的,上层能推开的用窗户纸糊着,下层固定的中间安了两块玻璃。在窗户下面是我家的大木床,在床上能透过玻璃看到后院的情景。我家房门在北边,房门两边是木格板壁,板壁上半部分都是彩色的玻璃,这也是过道照明的主要来源。

我家房门上方有个一米来长的佛龛。(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我家房门上方有个一米来长的佛龛。佛龛朝北,有房门那么宽,高约有四十多公分,厚出来有三十多公分,佛龛的里面有个灰布帘子挡着。早先我刚来北京的时候,西屋住着一个老娭毑,我们大家都尊称她“姥姥”,每年头春节姥姥都让我爸爸拿几个馒头放上去,我总是问姥姥谁在那里面住着?姥姥说里面住着神仙,我问姥姥那几个馒头神仙够吃吗?姥姥笑笑说够吃了。

香炉有海碗那么粗,说是香炉倒不如说更像个坛子。(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虽然佛龛就在我家门口上方,也只有六六年的时候,搬着凳子瞜了一眼。后面的画看不懂,好像是一个人骑着驴赶脚。香炉有海碗那么粗,说是香炉倒不如说更像个坛子。再后来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拨戴红箍的把佛龛给拆了,佛龛里面的画也拿走了,香炉就扔在了地上。后来妈妈一直保存着这只香炉,还带到了轿子胡同,直到零三年翻盖平房的时候不知道让谁给拿走了。

鸿顺煤铺平面图(作者根据回忆绘制)

      鸿顺煤铺这三间大瓦房,台基很高,差不多要高出地面半米,这在钱粮胡同里也是为数不多的了。因为台基高,大门口自然要有台阶,我是记不住几节台阶了,还是老街坊们回忆想起了大约有三节台阶。因为东边的那间屋是南北两间,北边住着煤铺的王掌柜,南边住着房东,所以北边旯是一堵墙。因为台基又有半米高,自然就形成了休息乘凉的座位。

钱粮胡同鸿顺煤铺模拟图(作者根据回忆绘制)

      除了东侧的一间北边有墙外,西侧两间都是黑色的大门板,大门板好像有两扇,西边的那扇不开,平时只是打开对着正房的这扇,大门上写着“鸿图永立无疆月,顺意随生有道财”的对联。因为西边就是一间屋,而且与大门之间还有一米来宽的空挡,大门又不开,所以都是放着各家各户的破烂。那会儿的人都有面儿,基本上不去独占公共区域的资源。

五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自来水龙头(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铺面房的门板又宽又高,通上通下的,而且还有个半尺多高的大门槛,平时过道没有灯,从外面进来黑黢黢的,弄不好就会被门槛拌个大跟头。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没有自来水,开始的时候要去孙家坑一个大院里挑水,后来改去了东口死胡同谢家院子里挑。其实煤铺厂区院里就有“压水井”,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不让我们去打水,到了六十年代,我家才去厂区院里打水喝。

我听后扔下水桶就往家跑,边跑边哭。(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我七八岁的时候膝盖上长了一个“瘊子”,有黄豆大小。有一天我去挑水往回走,迎面跑来邻居伢子,看见我后大喊“你家出事了!”我听后扔下水桶就往家跑,边跑边哭。一进大门脚没有抬起,一下子被拌了个大跟头,正好膝盖磕在门槛上,把瘊子磕掉了花花的流血,我也跟着哇地大哭起来,妈妈赶忙揪了一撮蒲棒毛塞到我的膝盖上用布条包起来,这才把血止住。

妈妈索性让送煤工把蜂窝煤码放在台基上(作者根据回忆绘制)

      后来妈妈告诉我,是在湖南衡阳的舅娭毑去世了。说也怪了,自那以后膝盖上的瘊子再也没有长出来过。因为过道漆黑,门槛又高,所以烧蜂窝煤那会儿,送煤工都不愿意把蜂窝煤搬到过道里面,后来妈妈索性让送煤工把蜂窝煤码放在台基上,等我回家以后,再从门口往过道里搬。还有冬天买的大白菜,开始的时候都是放在了门口的台基上,然后再慢慢地往里边倒腾。

钱粮胡同东口马路对过的中兴大院“茅房大院”(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会儿上茅房都是去煤铺院里上,在煤铺厂区院里东北角有个独坑,只能是一个人享受,等不及了就去钱粮胡同东口马路对过的茅房大院,那里有座十几个坑的新茅房。因为没有院子,所以晾晒衣物都是在胡同里。我家对面是卫生局的房山墙,正好有根电线杆,电线杆斜拉着一根加固钢筋,之间正好有两米左右的距离,我们就在之间拉了一根绳子,专门晾晒衣物。

2015年的鸿顺煤铺原址(作者拍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钱粮门诊部“贼”上了鸿顺煤铺这三间大瓦房。我去农村那几年,门诊部里一个管后勤的胖老头儿,天天找我妈妈,说给我们介绍房子,让我们搬走。先是给找的东四十一条的房子,七三年我回来探亲,我和妈妈去十一条看了,都走到了胡同中间不说,进院里还七拐八拐的,最后在一个旮旯里看到了给我们的房子,房子倒是不小,就是黑不溜秋的。

妈妈七十年代在轿子胡同(作者拍摄)

      我跟妈妈说:“不行,不行,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谁愿意来谁来!”后来胖老头儿又给找到了轿子胡同里的两间小西屋,本来我还想再看看的,妈妈说胖老头一天到晚“跟催命似的!得了,别耗着了,咱们搬吧。”就这样我们从住了二十年的钱粮胡同,搬到了轿子胡同。胖老头儿给西屋的找到了钱粮胡同西半旯的一间平房,东屋的好像搬到了亮果厂,就此三间房都腾空了。

卫星地图局部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他们把西边那间打通了,变成了门诊部的通道,三间房也变成了两间房。我家那间开始是钱粮门诊部“义眼科”,后来改成了药房。到了八十年代,钱粮门诊部停办,改成了东城区某部门,二层小楼也扩建了,把原来的第三间挪到了扩建项目里。再后来剩下的两间租给了一家寿司餐厅,名叫“然寿司”,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营业。(本文资料感谢欧阳靖飞老师、马玉明老师)

2023年的鸿顺煤铺原址(作者拍摄)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闲话东四的小酒铺

再忆钱粮胡同的鸿顺煤铺(洪顺煤厂)

从1951年的航拍照片看龙潭湖地区的前身

钱粮胡同2号的陈年往事

由200张隆福寺街照片所想到的

东四牌楼
从胡同里的晨钟暮鼓,到市井间的烟火气息;从皇家宫殿的庄重肃穆,到茶馆相声的嬉笑怒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京华风韵。无论是繁华落尽后的沧桑,还是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东四牌楼》都将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老北京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