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街德一茶庄与他背后的故事

文摘   生活   2024-08-20 12:04   北京  

隆福寺街德一茶庄与他背后的故事

东四隆福寺街东口非常有名的“德一茶庄”(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东四隆福寺街东口,曾经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老北京人都知道,这就是在东四非常有名的“德一茶庄”。德一茶庄是安徽歙县吴姓人开的,据了解,安徽歙县是我国著名的茶乡,从明末至今几百年里,安徽歙县人在北京经营茶叶生意的很多,其中吴姓算个大户。据资料显示,德一茶庄的老板祖上乾隆时期就在北京开茶号了。

建筑风格上看像是“洛可可雕塑变异风格”的仿欧式建筑(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1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德一茶庄的店面不是很大,东南房,对开门向东南开,门脸是五彩半圆拱形门,拱形门上方有个黑底金字的牌匾“德一号”,门脸二层有个同方向的小门及阳台。东面和南面楼上楼下各有四扇半圆拱形方窗,楼顶的柱子上压着几头石狮,楼顶的墙围上雕刻有莲花浮雕图案。窗户半圆拱梁上雕刻有花卉图案。专家说从建筑风格上看像是“洛可可雕塑变异风格”的仿欧式建筑。

1931年北京东四街景,左角就是“德一茶庄”

      我家是湖南人,招待客人是吃“芝麻豆子茶”,所以茶叶是家里必备品之一,我经常跟着妈妈去德一茶庄买茶叶。德一茶庄一进门柜台在北边,柜台后面是货架,货架上摆放着一个一个的木箱,木箱下面放着一个个铁皮桶。店铺西面是通往二楼的木楼梯,二楼我和玩伴偷偷地上去过,好像是放茶叶的仓库,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箱子。

1919年版增订实用北京指南

      我连续查阅了1919年出版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及《京师总商会众号一览表》、1923年出版的《北京便览》及《老北京实用指南》、1925年出版的《老北京旅行指南》和1939年出版的《北京市工商业指南》,除1939年出版的《北京市工商业指南》中有“德一茶庄”外,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民国工商税务档案里也查到了“德一茶庄”。

1939年版北京市工商业指南

      在1939年版《北京市工商业指南》里:“德一茶庄”的“经理人”一栏写的是“姚石梧”,籍贯是“河北通县”,共有五家茶庄都是由“姚石梧”做经理人:东四北大街路东的“吴德丰茶庄”、东四南大街的“瑞春茶庄”、德外大街的“隆盛茶庄”、复内大街的“隆和茶庄”。我在网上查找“姚石梧”这个人,几乎没有任何线索,我怀疑是房东,但没有证据。

东四南大街路东的吴瑞春茶庄(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在民国工商税务档案里记载:“德一茶庄、地址东四北大街27号、经理吴济川”,我查阅“吴济川”,才发现原来吴家在北京经营茶叶生意已经有几百年了。据考证,吴济川的祖上在清乾隆年间就来北京做生意,经过计算,已经有十几代人在北京做茶叶,经过了家族的追求,逐渐在北京扎下了根基,茶号、茶庄遍及北京市各个城区。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吴葆桢(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有很多关于吴家的历史介绍,但有些线索比较单一,有些资料相互矛盾,为了寻找真相,我多方寻找,终于联系上一位昌溪太湖吴氏族系吴卫强先生,吴先生是该族系的后人。通过吴先生,我了解了有关吴家的族系历史,以及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就连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吴葆桢也是吴家后人,吴裕泰茶号旧主也曾去过东四吴德丰茶号帮忙等等。

昌溪太湖吴氏之吴炽甫家族图谱参考

      据郑建新先生编著的《近代徽州茶叶兴衰录》中记载:“据考,吴永评为昌溪吴氏家族二十二世孙,清乾隆初(约1736年)随族人进京谋生,先当伙计,学做茶叶生意,后创办茶庄。据传,地址在东四北大街,茶庄有三家,为后来京城老字号吴德丰茶庄前身。”吴永评创办的茶庄,后由长子吴大烈继承。吴大烈不幸英年早逝,交由吴大烈长子吴广厚接班。吴广厚为吴氏二十四代。

老北京东四北大街路东,鼎记药房南侧隔一个门就是“德丰茶号”(图片来自网络)

      吴广厚一共有五个儿子,全都在京城里经营茶叶。其子吴锡棋“敕封登仕郎、儒林郎、覃恩封员外侍郎”,吴锡棋之子吴亦炜一生从事茶叶、典当、地产等生意,长年奔走于北京、安徽两地。在京城拥有多处茶庄,其中以吴记永和、吴记丰聚最负盛名,以及拥有东四北大街、护国寺小帽胡同二号住宅和石榴庄豪华四合院,在通州也置有庄园和地产等产业。

道光年版的《重修歙县会馆录》乾隆五十二年记录

      因当时清廷有规定,所以汉人在京都内城经商极少,而吴家兄弟开设的吴记永和茶庄,为内城仅有的四家汉人商号之一。有关北京东四北大街二十七号的“吴德丰茶庄”创办时间大约是在1792年前后。我仔细查阅了道光年版的《重修歙县会馆录》,吴德文(大章)出现在歙县会馆录上的时间是: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德丰茶号出现在歙县会馆录上的时间是: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

道光年版的《重修歙县会馆录》乾隆五十七年记录

      吴大章是吴永评之子,是二十三代,吴亦炜是二十六代,估计是个“小儿子生小儿子”,辈分大年龄小。吴亦炜在北京广结人缘,与歙籍茶商联系频繁,因生意关系,大都结成姻亲。其中杞梓里人吏部右侍郎王茂荫,属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也将积蓄的三百两白银存于吴德丰茶庄,每月收取八厘利息做为子孙求学费用,其账务往来凭证至今仍然存在。

中年时的吴炽甫(图片来自网络)

      吴亦炜生了五个儿子,也都在北京经营茶叶。吴炽甫为长子,少年时就开始辅佐父亲打理茶务,在德丰茶庄学徒,主要承担南茶北运的任务。父亲去世分家以后,另立茶庄,开始独立经营。吴炽甫积极拓展内地茶叶市场,在徽州设立吴介号、泰昌号等茶号专门负责收茶制茶。据说,当时购茶是一山一山地收购,茶商看山议价,定好茶价才开山采茶。

1875年俄罗斯摄影师拍摄的茶叶生产包装运输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吴炽甫在茶商中名气最大,以至于民间流传:“吴家不去茶山,茶价就开不出来。”吴炽甫除经营传统茶品外,同时大量窨制花茶,其中少量在歙县吴介号、江苏南京窨制外,大部分则运往福建福州等地加工。“福州同德窨制厂”为吴炽甫自建的最大花茶厂,除承担来料加工外,同时就地大量购茶窨制,然后运往天津、营口等地转运批发。

晚年的吴炽甫夫妇像(图片来自程嘉楷主编《徽州老照片》)

      为解决南茶北运速度缓慢的难题,吴炽甫专购两艘小火轮,改旱路为海运,既保证茶叶质量,又缩短了运输时间。同时在天津北门外大街路东购楼一座,做茶叶批发站,以运茶于营口、北京等地作为中转。其中仅分销到北京的茶号商铺,就有西单北大街吴恒瑞、吴祥瑞;东四北大街吴星聚、西四北大街吴源成、宣武门外菜市口大街吴德润、地安门外吴肇祥、护国寺吴源成等。

民国时期东四五条西口吴星聚茶庄茶叶盒(图片由吴卫强提供)

      吴炽甫生了六个儿子,有两个儿子早殇。据传,分家析产时,四子各分现金五十万银元,另得店铺分户经营。其中长子金如(吴云鐶)得吴肇祥茶庄,三子竹如(吴云炳)得汉口房业,四子福如吴云钜得吴祥瑞、吴源成、恒瑞茶庄,五子纯如(吴云炼)得吴德润、吴星聚茶庄。四子福如曾为清翰林院供事官,其主营茶叶、盐业生意,在京有吴恒瑞、吴祥瑞、吴成源等茶庄,在张家口有吴德祥茶庄等。

民国时期北京茶商合影(左一为吴济川,图片来自程嘉楷主编《徽州老照片》)

      吴炽甫二儿子吴季麟早殇,于是把长子金如的儿子吴成法过继给吴季麟,吴成法的儿子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妇产科大夫吴葆桢。另外,吴炽甫的弟弟,吴仁甫长子吴云釮,就是我前面说的吴济川,年轻时随父奔走各地码头,并常在南方收茶,运回北京销售。在京经营吴德丰茶庄,后又创吴德一、吴瑞春茶庄。抗战爆发后,吴家店铺多倒闭,唯吴肇祥茶庄尚存。

1927年版《歙县旅京同乡录》资料局部(图片由吴卫强提供)

      网传吴裕泰茶庄也是吴亦炜族系产业,其实并无关系,不过吴裕泰茶号旧主到是去东四吴德丰茶号帮过忙。据吴卫强先生提供的1927年《歙县旅京同乡录》资料显示:“吴鸿达(鹏飞),二十四(岁),德丰茶号商业,东四牌楼本号,昌溪,五年(在京),吴裕泰茶号旧主。”据了解,吴裕泰于1925年分家,旧主吴鸿达已无业在家。

1931年东四北大街头条二条东侧(图片来自网络)

      吴鸿达是民国歙县第一任县长吴恩绶的亲侄孙,吴恩绶先生同时长期担任歙县旅京同乡会会长,据了解其家族在北京经营茶叶至吴恩绶已历四代。吴鸿达什么时候去德丰茶号帮忙的未知,总之是在1925年至1927年之间。因主人的变换,吴裕泰茶号在京的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只是后期什么时候易旗到北岸人手上没有具体资料。

三四十年代老茶馆(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资料显示,北京地区喝茶最早出现在西晋末年,到了唐代,产于湖北、安徽和浙江等地的茶叶纷纷运往北京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茶叶销量十分可观。到了元代,“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谚语广为流传,说明饮茶已成为北京不同人的共同嗜好。元代大都城内外有许多茶房、茶肆,多种名茶行销大都各地区。

1900年老北京茶馆(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明代,北京地区的饮茶习惯更加普及,社会上层人士以及社会下层之人都喜欢喝茶,宫廷里更是少不得,宫廷每年要耗用茶品达八万余斤。著名茶品有福建的探春、先春、次春和紫笋,安徽的松萝茶、浙江的绍兴茶和江苏的虎丘茶等。明代京师饮用的茶叶主要依靠运河调入。位于今东城区灯市口大街以南“澄清坊”设有管理机构,批验茶行,并由九品官吏负责。

位于前门大街的森泰茶庄旧影(图片来自荣宝斋“老北京茶园匾额探微”)

      过去在北京经营茶叶者大都是安徽、福建两省人。茶商也以皖人为主,先是有方、张、汪、吴四姓经营,后来又出现了安徽王家,山东孟家,合称六大茶商。方家开的是景隆、宝源、泰昌等茶庄,张家开的是鼎盛、源成、张玉元等茶庄,汪家开的是汪正大、汪裕兴、馨泰等茶庄,吴家开的是吴德泰、吴鼎裕等茶庄,王家开的是森泰、利泰、和泰茶庄等,孟家开的是鸿记茶庄。

东单牌楼东南的瑞丰号茶庄(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12年民国初年,茶商正式成立专业商会,专门负责代收茶行牙税。全市约有茶行三百余家。1929年,茶行商会改组成茶行同业公会,会员有130家,从业人员一千一百余人。1942年,茶馆业者组成茶社业同业公会,原茶叶贩卖业改称茶庄业同业公会。1949年9月,北京市有茶叶店铺212户,从业人员一千六百多人,仍保持“私营为主,津批京销”的经营方式。

1961年前门大街西侧茶叶公司第一门市部(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1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建立。1954年,中国茶叶公司北京茶叶支公司改称中国茶叶公司北京分公司。据东城区档案馆记载,1952年11月吴德丰茶庄改为德一茶庄支店。1956年,茶叶行业公私合营。1958年东单区、东四区副食品零售管理处合并为东城区副食品零售管理处,受东城区商业局领导。1959年东城区商业局撤销后,成立东城区副食品商业局。

1931年北京东四北大街,右侧是吴德丰茶号(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60年,茶叶业务划归北京市糖业果品公司。1962年,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决定将城区的茶叶专营店划归其管理,1963年,又划归各区副食管理处管理。德一茶庄的最后经营人为吴云釮(吴济川)次子吴成洛,生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973年去世。年轻时随父在京经营吴德丰、吴德一、吴瑞春茶庄,1956年公司合营后,在中国茶叶公司供职。

东四北大街东侧吴德丰茶庄原址(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吴炽甫孙吴成灏一生从事茶叶生意,在京经营吴肇祥等茶庄,在宣化经营吴德裕茶庄。其中吴肇祥号一直维持到1956年公私合营,转为集体企业,改革开放后恢复且沿用至今,是吴氏家族目前唯一幸存老字号。吴卫强先生说“安徽歙县在京从事茶业,时间长,规模大,有搬迁出外地的,也有后来加入的,衍生出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不仔细了解,很难深入。”(本文资料感谢马玉明老师;本文参考资料:《近代徽州茶叶兴衰录》《北京志副食品商业志》)

现北京同仁堂铺面就是原“吴德丰茶号”地址(照片马玉明拍摄)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闲话东四的小酒铺

再忆钱粮胡同的鸿顺煤铺(洪顺煤厂)

从1951年的航拍照片看龙潭湖地区的前身

钱粮胡同2号的陈年往事

由200张隆福寺街照片所想到的

钱粮胡同四十三号琐事

一组东单菜市场的老照片想到的

朝内菜市场老照片勾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七八十年代忘不掉的北京产品

一组与火柴有关的老照片想起的往事

由北新桥百货商场所想到的

东四牌楼
从胡同里的晨钟暮鼓,到市井间的烟火气息;从皇家宫殿的庄重肃穆,到茶馆相声的嬉笑怒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京华风韵。无论是繁华落尽后的沧桑,还是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东四牌楼》都将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老北京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