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文摘   生活   2023-08-27 10:30   北京  

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东四四条西口往北的北庆仁堂药铺(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网友问我:东四四条西口往北的中药铺,到底是“北庆仁堂”在先,还是“宏仁堂”在先?我仔细查阅了历史资料,宏仁堂创办于1923年。宏仁堂是同仁堂乐氏家族十三代大房的乐佑申,率三个弟弟创办的,担任经理的是乐佑申三弟乐笃周,当时乐氏子孙已经开办了达仁堂、乐仁堂、宏仁堂、继仁堂、颐龄堂、宏济堂等三四十家乐家老药铺。

位于崇文门的千芝堂药铺(图片来自《拉里贝的中国影像记录》)

      庆仁堂也是北京的老字号药铺,资料显示:是由原崇文门外“千芝堂”药铺掌柜王子丰创办的。1912年在珠市口开办了“南庆仁堂”药铺,随后又陆续开设了虎坊桥西庆仁堂,东四北庆仁堂,白塔寺大和堂,前门大街庆颐堂等。不到十年的工夫,庆仁堂发展成为拥有七个联号的京城大药店。并在祁州、河北安国建有分号。

北京宏仁堂国药店地址:东四北大街55号(图片来自网络)

      据“北平心”罗老师的《崇雍大街商铺分布详图》中记载:在三四十年代,从东四四条西口往北至东四五条西口,之间有四家卖药的,依次是,老门牌49号的“时子(和森)记药房”,51号的“北庆仁堂药店”,55号的“宏仁堂乐家老铺”,81号的“震东药房”,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庆仁堂”与“宏仁堂”紧挨着。

这是我无意将橘子风干后留下的。(作者拍摄)

      翻找旧物件,看到保存完整的“陈皮”,这是我无意识将橘子风干后留下的。看着风干的橘子,让我想起了六十年前的往事。那会儿我家在钱粮胡同东口鸿顺煤铺铺面房住,那年头儿吃粮食要定量,吃副食都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水果就更谈不上了。主要是没有富余的钱去吃别的,偶尔的去隆福寺买个“心里美”,就算是吃上水果了。

前排左数:第一个是傅伯伯、第二个是爸爸、第三个是列车长。(东四照像馆拍摄)

      好在爸爸有个战友兄弟,转业以后在京广铁路当列车长,隔三差五地来北京,就给老爸带点广东水果来,有的时候带几根甘蔗,有的时候带俩柚子,总之每次都换着花样。有一次来带了一兜儿橘子,大概有二三十个吧,爸爸本想拿几个橘子送给朋友吃,被妈妈拦住了,妈妈说:“建伢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留给他吃吧!”

每次吃完了橘子就把皮留下来。(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每天晚上只拿出一两个橘子分着吃,爸爸妈妈也就是吃一两瓣儿,基本上都是给我吃了。那会儿剥下来的橘子皮,妈妈都保存好,我问妈妈留下这些橘子皮干嘛用?妈妈说橘子皮是药材,能治病的。每次吃完了橘子就把皮留下来,用一个盖帘儿把橘子皮码好,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就这样,慢慢地妈妈攒了一大袋子。

那年夏天北京兴起了穿“化学凉鞋”。(图片来自网络)

      六二年夏天爸爸从东四食堂回家后没了工作,家里生活更加拮据。那年夏天北京兴起了穿“化学凉鞋”,那会儿人们常把“塑料”叫做“化学”,所以实际上就是塑料凉鞋,不但结实还不怕雨水,脏了用水一冲一洗就干净了。一双凉鞋两块多钱,我吵着让妈妈给买一双,为了给我买这双凉鞋,妈妈把保存了很长时间的橘子皮找了出来。

六十年代,北京的中药铺都收民间的散药材。(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六十年代,北京的中药铺都收民间的散药材。那会儿,东四北大街上的药铺特别多,离钱粮胡同最近的是东四四条西口往北的“北庆仁堂”中药铺。那天我扛着一袋子橘子皮,跟着妈妈去了北庆仁堂,进门右手有个专门收购散药材的柜台,伙计看了我们的橘子皮后,跟妈妈说了价格后就收下了,出了药铺妈妈就带我去了人民市场买了双凉鞋。

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各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自右至左)公私合营工业职工代表王辉、公私合营商业店员代表高殿英、农民代表李宗和、手工业者代表徐淑琴、工商界代表乐松生。组成了向毛主席献报喜信的报喜队。(新华社记者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据资料显示,1954年9月2日,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1月4日,以北京市工商联主委、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为首的全市327家药店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8日,连同药业在内的20个行业、三百多家商店一同被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接见宏济堂创始人乐镜宇的侄子乐松生(左一,新华社记者拍摄,图片来自网络)

      1956年1月上旬,《人民日报》发文:“不要为了加速改造而盲目合并企业!”然而,北京却在几天之内,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紧接着,私人手工业也在两天之内完成了合作化。同仁堂公私合营后,改制成了国有企业。1955年,乐松生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成为与上海的荣毅仁齐名的“红色资本家”。

菜市口大街西鹤年堂药铺(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1932年北平市工商业概况》中记载:“北平药业,自明清以来,极有声誉。其开设最早至今仍负盛名而未替者,在明有鹤年堂、在清有同仁堂。”1914年北京市有西鹤年堂、同仁堂、永安堂等五十余家药铺,除正常散方草药外,还生产丸、散、膏、丹等中成药,1923年增至中药铺一百五十余家,西药店五十余家。

东四二条西口往北的鼎记药房(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据《崇雍大街商铺分布详图》中记载,东四北大街在三四十年代就有药铺二十几家,仅从东四路口到东四十条之间就有十几家:先说路东,头条往北的“卫生大药房”,二条往北的“鼎记西药房”,三条往北的“继仁堂药铺”,四条往北的四家药房药铺,五条往北的“健康药房”,六条往北的“德山涌成药”,九条往北的“德安堂参茸药店”。

东四头条西口往北的卫生大药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再说东四北大街西侧,隆福寺街往北的“东华药房”,钱粮胡同往北的“瑞丰药房”、“明华大药房”,嘎嘎胡同往北的“九九药房”。除此之外,据《北京档案馆》工商税务档案记载,东四北大街的胡同里也有一二十家药铺、药房和药厂,从东四路口开始往北数:头条老门牌53号的(以下都是老门牌)“永安堂国药店”。

昔日永安堂药铺(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北京脉搏)

      二条甲6号的“延盖堂国药店”,四条29号的“同济堂参茸国药庄”、56号的“合记北京大药店”,六条石桥11号的“延盖堂国药店”,八条115号的“同春堂和记国药庄”、59号的“重庆堂药社”、61号的“耕心堂制药社”,十条30号的“永安堂国药店”、65号的“文记药庄”。再说东四北大街西侧:隆福寺街59号的“广德堂制药社”。

昔日同仁堂药铺(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北京脉搏)

      轿子胡同12号的“鼎记药房”,钱粮胡同42号的“德善堂国药店(后改为钱粮胡同门诊部)”,马大人胡同34号的“邢义仁国药”,什锦花园胡同25号的“同仁堂国药店”与“宏仁堂国药店”,魏家胡同52号的“天沛堂药铺”、39号的“广通和国药店”,铁匠营胡同24号的“于殿甲药庄”,月牙胡同10号的“南山堂正记国药庄”。

东四南大街的继仁堂国新药门市部(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1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据东四老街坊回忆:五十年代公司合营的时候,北庆仁堂与宏仁堂都归了中国医药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五五年又转由北京市药材公司管理。五八年全市进行商业网点的调整,一条街同行业多的店铺进行撤点和并点,同行业少的就增点。东四北大街药店多,四条西口往北的宏仁堂乐家老铺与北大街一些不知名的药店就都撤了点。

大栅栏宏仁堂乐家老药铺(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四条西口北边旯51号的北庆仁堂药铺保留了下来,牌子还是挂的“北庆仁堂”的牌子,到了六十年代后期牌子改成了“红日药店”,七十年代后期又改为了“宏仁堂药店”,不知道为什么改为宏仁堂药店,也许因为宏仁堂是乐家的药店吧!不过“宏仁堂”又没有多长时间,变成了如今的“永安堂药店”了。而六十年代东四往北的“鼎记药房”已经没了踪影。

东四路口往东路北的永安堂药铺(图片来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其实在东四牌楼最古老的药铺要数东四路口往东的“永安堂”药铺了,这也是为什么四条西口北边的“宏仁堂”最终改为“永安堂”的原因吧。永安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比起同仁堂来说还要早二百多年。在老北京的药铺中,一直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外同仁”指的是前门外的同仁堂,“内永安”指的东四牌楼往东路北的永安堂了。(本文资料感谢:@北平心 罗老师、车晴老师、马玉明老师)

东单大街的大众药房(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1年,图片来自于网络)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东四牌楼
从胡同里的晨钟暮鼓,到市井间的烟火气息;从皇家宫殿的庄重肃穆,到茶馆相声的嬉笑怒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京华风韵。无论是繁华落尽后的沧桑,还是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东四牌楼》都将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老北京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