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1902年,北京街头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火炉子台儿上的烤馒头
有好友让我写写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说实话,我小的时候那会儿并没有“吃早点”的概念,每天晚上封火以后,在火炉子台儿上的四个角摆放几片窝头片或者馒头片,这就是第二天的“早点”了。当我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嘴里吃着嘎蹦脆的窝头片馒头干儿时,也许这就是那会儿我早上最惬意的事了。
1910年至1920年代北京地安门外大街上的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东四隆福寺街的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不得不炸狗)
据说在宋朝以前,老百姓多数是一天两顿饭的,只有皇宫里的皇帝一天吃四顿饭,连大臣一天也只吃三顿饭。到了清朝以后,很多人也只是吃早饭和晚饭。嘉庆年间,北京有一首竹枝词:“两餐打发全无事,哪管午中饥与渴。”意思是说,有些旗人没有职位没有收入,只靠那么点钱粮过日子,一天只吃两顿饭了,中午再饿也不起火做饭。
1930年代的北京的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老北京的小吃摊和水果挑子(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早先旗人吃饭是论“晌”的,旗人把一天的时间分成若干“晌”,早晌、午晌、晚晌,其实“晌”并不是满语,旗人进了中原以后跟着汉人学的。旗人每天两顿饭早晌和晚晌,而且吃饭都是“半晌”,早半晌差不多在九十点钟,晚半晌差不多在四五点钟。旗人不吃晌午饭,因为晌午饭都是出力气的下人吃的,本家一般地不吃晌午饭。
1931年,北京的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老玉米(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而在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的家里,却只是吃午饭和晚饭,并不把早饭当回事。说不当回事,也并不是不吃,只是凑合着“垫补点儿”,所以一来二去就叫习惯了,把早上垫补点儿的吃食叫做“早点”。既然是垫补点儿,就不能像正餐那样正规,来块儿“点心”,或者来个烧饼,再来口稀得溜儿的往下一顺就算齐活了。
1933至1946年北京的小吃摊儿(赫达·莫里逊摄影集,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藕局(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据东四老街坊回忆说,五十年代刚解放那会儿,在东四北大街上有很多卖小吃的早点摊儿,尤其在东四四条西口往北,北庆仁堂药铺门口,就有五个早点摊位。有卖切糕的李家、卖豆腐脑的马家、卖茶汤的李家,据说卖茶汤的李家与卖切糕的李家是兄弟。还有卖油饼的“爱”家,还有一个住在六条卖甜点的一家,姓什么不知道了。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烙饼(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爆肚(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据了解,北庆仁堂前面五个小吃摊位在四十年代就有,而且当时是要交管理费才能批准的。卖切糕的李家上两辈都是卖切糕的,父辈哥四个有三个卖切糕。李家二伯在鼓楼卖切糕,李家三伯在前门卖切糕,当时李家切糕遍布京城。李家后人介绍说,“京城切糕李”应该是李家的真传,不过,现在前门的切糕李与李家应该没有关系。
磨豆浆用的小磨盘
磨江米面的碾子
据李家后人回忆,切糕李家是有碾房的,磨面的碾房就在自家院里,原来一直是用驴拉的,每天都要把驴拉到胡同后面去散步打滚,完了事再回去磨江米面。后来碾房为了住人,就把那个大磨盘给放地下了,给地上刨了一个坑,用磨盘当地面使用。据说现在那块碾子还在轿子胡同里面立着呢,就在北轿子胡同一进东口埋在地下的就是。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老北京清真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再说豆腐脑马家,名叫马德宽,是马家排行老五,所以人称“马五”。马家祖辈是以经营豆腐脑为生,马五也是四十年代批准的五个摊位之一,那会儿不单是卖早点,每天从早晨到晚上都在那儿摆摊。但是他家住在齐化门外,因在城里摆摊,晚上马五收摊后,城门已关闭出不了城回不了家了,索性就租了切糕李家的房子住下。
1941年,老北京街头小吃摊儿:油饼(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55年,北京街头的小吃摊儿(让·菲利普·夏博尼尔摄影,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卖油饼的爱家也住在轿子胡同,就是北轿子胡同西口往南一拐就到了,姑爷很胖。七八十年代我住在轿子胡同后,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铝盆去后面轿子胡同排队买油饼,炸油饼的就是爱家的胖姑爷,他每天都当着街坊的面往锅里倒一桶新油,他炸的油饼在胡同里非常受欢迎,每天不到八点就全部卖光了。
1940年代,清真白记西域斋小吃摊(图片来自网络)
1955年,北京街头的小吃摊儿(让·菲利普·夏博尼尔摄影,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据老街坊杨哥回忆说,在五条西口的北边一点儿还有个卖豆腐脑儿的梁家。梁老头腿有点瘸,豆腐脑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那卤做的绝了,小条肉丝,前面带一小块方肉皮,然后是一小块肥肉条,带着一块瘦肉条,香喷喷的,吃了一碗想吃第二碗。杨哥说五条西口南边还有个烙烧饼炸油条的,再往南走就到了北庆仁堂前面了。
1933年至1946年间老北京的清真小吃摊儿(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看老照片)
1949年,北京东四牌楼东的小吃摊儿。(布列松摄影,图片来自网络)
吃豆腐脑,必须浇上“卤汁儿”后吃。豆腐脑的卤汁儿分回民和汉民的两种,回民的豆腐脑卤汁儿是羊肉片儿、口蘑打卤,汉民的则用猪肉、黄花儿、口蘑打卤。过去盛豆腐脑的是个大扁勺,一勺子下去正好一碗,再往豆腐脑面上浇上卤汁儿后,甭提多香了。卖豆腐脑的还备有蒜汁儿、韭菜花儿、辣椒油等,根据个人口味儿选择放什么。
东四路口东侧,往北第一家吃早点的是麦当劳
老板娘是个个子很矮的圆脸姑娘
九十年代,不知道什么原因,爱家的胖姑爷油饼不卖了。这个时候在钱粮胡同东口往南,在东四日杂的旁边开了一家早点铺,老板娘是个个子很矮的圆脸姑娘,一打听原来是安徽人,来北京打工。那会儿她家的早点只有“小笼包”小米粥什么的,不过她家的小笼包的确很香,每天早晨我都要给老妈买上几两小笼包子带回去。
东四北大街西侧,隆福寺街东口往北第一家
二〇〇三年后搬到马路东面中兴大院旁边
老板娘姓赵,八三年,十七岁来北京给人家打工,九二年开始做早点。〇三年后搬到马路东面中兴大院旁边。每天早晨一点就起床准备,两点多就把包子包完了。每天要包一袋面,现在样儿很多,单素包子就有四五种馅,还有肉包子、蒸饺、馄饨、油条、炒肝、豆浆、豆腐脑等。记得九二年一两包子两毛五,现在一两三块。
东四北大街东侧,二条西口北侧
东四北大街西侧,隆福寺街东口北侧
其实东四北大街上还有很多早点铺,只是吃早点都不愿意跑太远了,我家从钱粮胡同搬到轿子胡同后,还是没有离开这一亩三分地,所以比较关注的都只是钱粮胡同东口附近的早点铺。八十年代北京的早点摊不多,很多餐馆饭店都不愿意卖早点,本身餐饮业每天都工作得很晚,再开个早点,费力不讨好,谁也不愿意干。
东四北大街东侧,三条西口北侧
东四北大街西侧,隆福寺街东口北侧
八十年代北京早点以安徽、江西等外地人经营的居多。有人总结北京的早点有三大特点:一是品种少,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油饼、豆浆、炸糕,煮鸡蛋,这大概就是北京早点的四大样儿,有的地方就只有油饼、豆浆。二是网点少,在北京要找一个吃早点的地方,尤其是上点档次的那是相当困难的事了。三是卫生条件差,食品口味更差。
东四北大街东侧,四条西口南侧
东四北大街西侧,钱粮胡同东口南侧
后来很多外地人看到了“早点”的生机,纷纷租赁餐馆饭店早晨这一段空闲时间,来制作早餐,从早晨五六点开始,到八九点结束,也有的索性推个三轮车在胡同口,或者去早市卖早点。据新华网调查:“北京的早餐经营市场百分之六十是无照无证的摊商,他们出售的食品在质量、卫生、进货渠道上都没有保证。”
东四北大街东侧,五条西口南侧
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黄色的“早餐车”(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在两千零二年的时候,北京推出了“早餐工程”,一夜之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黄色的“早餐车”,在胡同口、在公交站,一辆辆半圆顶的早餐车前面,稀稀拉拉地排着几个等候的人,一个鸡蛋灌饼、一杯豆浆,边走边吃成了上班族的早点方式。但是按要求:正规早餐车是不得现场制作食品的,而是采用配送制,以保证食品安全。
东四北大街西侧,育群胡同东口南侧
东四北大街东侧,五条西口北侧
然而,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早餐车都在现做现卖的,鸡蛋灌饼、凉皮、煎饼果子、炒冷面、烤面筋、粥等各式食品。因为包装好的半温早餐,对于市民而言其口感比现场制作的鸡蛋灌饼差远了。再加上个别早餐车被层层转包牟利、网上可以随意定制早餐车等乱象,市政府决定早餐车退出北京市场。
东四北大街东侧,六条西口北侧
老磁器口豆汁店
九十年代中报社分了房子,早点就只能去宿舍附近吃了。那会儿报社的班车在潘家园西口有一站,每天起来以后,先去龙潭湖西门外的“老磁器口豆汁店”喝豆汁,先来俩金黄酥脆的烧饼果子,再吸溜两碗豆汁溜缝儿,一天的早点就算吃完了,然后再从龙潭湖公园遛弯回来,到潘家园西口差不多正好赶上报社班车。
东四北大街东侧,帐房胡同北侧
东四北大街西侧,魏家胡同东口北侧
后来退休了,吃早点就很少去外面铺子里吃了,在家里就是牛奶鸡蛋和面包片,偶尔的时候去提了两袋豆汁回来换换口味。我虽然不是正宗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但是从三岁到北京就没有离开过,在北京也生活了五六十年,更何况老磁器口豆汁店的豆汁是经过改良的,除了保留酸味以外,已经摒弃掉了其他味道。
东四北大街东侧,八条西口南侧
东四北大街西侧,汪芝麻胡同东口南侧
前不久,我专程从东四北大街的南头开始往北走,截至到东四十条,我大概数了数,东四两侧吃早点的铺子就有近三十家,这三十家中有的熙熙攘攘,也有的门可罗雀,有的是名门大院,也有的是蓬门筚户,虽然都有卖豆浆卖豆腐脑儿的,但是有没有像李家和马家那样自己亲自磨的呢,恐怕很难找到一家了吧!(本文资料感谢车晴老师,本文未注明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东四北大街西侧,汪芝麻胡同东口北侧
东四北大街东侧,八条西口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