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有关粮票的回忆

文摘   生活   2023-02-21 09:14   北京  

一段有关粮票的回忆

1959年至1960年北京市粮票、面票、油票。(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自从去年十二月“中招”以后,折腾了我一两个月,虽然早已经“阳过”,但是身体上总是觉得哪里不顺畅。网友纷纷留言询问我,怎么这么长时间了,公众号一直没有文章更新,是不是有什么异常了?感谢好友的长期关注,谢谢大家的关心,最近感觉身体上已经恢复如常,这才打开电脑琢磨写点什么。

1954年至1955年北京棉布购买证。(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在家整理旧物,发现妈妈留下的一沓粮票,想起了很多,往事如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闪过。记得那是我上六年级的时候,那会儿我家在东四钱粮胡同四十三号,住的是“鸿顺煤铺”的铺面房,里面一共有三间住房,有一间东房,一间正房和一间西房,东西各住一户人家,三家共用外面四五米的过道,我家住的是正房那间。

1960年北京市粮食局粮票。(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西房住的是在针织厂上班的邢家,东房住的是煤铺掌柜的王家,平时家里就只有掌柜的媳妇和胖丫头在家,我管掌柜的媳妇叫“王婶”。那年暑假的一天,早上起来我正准备画画,就看见妈妈拿着米袋子准备出门,我马上问妈妈去干嘛?妈妈说她去隆福寺粮店领粮票,顺便买点米回来,我马上说“让我去吧!”妈妈说她去粮店还有别的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北京市居民购粮本。(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那会儿,粮票是三个月发一次,发粮票都是在居民院里发,离着近的几户居民分一个组,找个有大院子的人家,院里放张椅子,椅子上放了一摞牛皮纸口袋,粮店的工作人员坐在小板凳上,大家互相招呼着来领粮票,先在登记本上找到领粮票人家的名字,然后在粮本上写上月份和数量,最后从牛皮纸袋里把粮票掏出来给你,当面数清楚拿走。

1965年北京市个人购货证,主要是买棉花用。(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头一天粮店的工作人员来发粮票的时候,我和妈妈都没有在家,所以没有领上。那会儿,如果没有领上粮票的人家,就得去粮店领了,还要带上粮本、户口本和图章。那天我和妈妈出门已经快晌午了,隆福寺粮店正好对着轿子胡同南口,我和妈妈快走到轿子胡同口,就看到粮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听到里面有人在大声嚷嚷着。

1962年北京市农村购货券。(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妈妈赶快拉着我往粮店里面挤,我们挤到里面一看,原来是在我家铺面房东边旯住的王婶,正在和工作人员戗戗着,我听了半天才明白,是头一天发粮票的时候,不知道是没数清楚,还是粮店真的给弄错了,少给了一个人的粮票,她们家三口人,却给了两口人的粮票,工作人员说不可能给错了,而且也让当面数清楚了呀!

1962年至1972年北京市工业日用品购货券。(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那会儿,一个人有近三十斤粮票,尤其煤铺掌柜的他们每天干的都是体力活,这要是少了可怎么办呀!王婶看到我妈妈来了,委屈得一下子哭了出来,我这才看到她身后站着胖丫头正在抽搭。其实,这事也不能怪掌柜的媳妇没有数清楚,因为那会儿发粮票从来没有出过错,所以大家都是把粮票一抓就夹进粮本里面了,没人真的去认真数数。

1967年至1991年北京市布票、棉花票、肉票、肥皂票、烟筒票。(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我这才想起来了,昨天晚上王婶来过我家,和妈妈说了半天话,好像就是在说粮票的事,听妈妈好像是说让王婶去粮店问问。我说妈妈今天怎么想起来要去隆福寺领粮票了呢,平时买粮食领粮票都是我去,原来她们是约好了一起来问粮票的事。这时候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去找他们领导!”妈妈对王婶说:“对,我陪你一起去找领导。”

1992年至1993年北京市国庆、春节补助油票。(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隆福寺粮店好像是归“十四中心店”管理,十四中心店就在轿子胡同南口不远路西边旯的一个院子里,管理着轿子胡同南口北边旯的菜店,和南边旯的粮店、副食店。隆福寺大沟巷东边旯,还有家副食店归二十二中心店管理。每到过年过节,买花生瓜子都是在十四中心店里,大家拿着大盆小锅的买花生瓜子的队伍能够排出了好几十米。

1900年至1930年间北京珠市口源隆号粮店。(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王婶跟我妈妈说,找领导她一个人去就行了,让我妈妈先把粮票领了,妈妈说领了粮票就去找她。随着王婶的离去,粮店门口看热闹的人也陆陆续续地散了,妈妈走到粮店左面开票的柜台前,拿出户口本和粮本图章,跟工作人员说领粮票,坐在柜台里面的是个三十多岁大辫子姑娘,她接过粮本看了一下粮本前面的编号,又看了一下妈妈。

1920年北京东单北大天兴米庄。(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然后弯下身子从下面拿上来一个小木匣,在里面翻找了半天,拿出一个牛皮纸袋,上面写着妈妈的名字“陈碧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才的事影响了她,姑娘从牛皮纸口袋里拿出粮票,按着粮本上的定量仔细清点着,突然她脸色有点惊愕,瞪大了眼睛连数了好几遍,然后马上冲着旁边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同志喊:“你快过来!”

1955年至1956年间香港商店里卖谷物的商人。(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同志走了过来,她们小声嘀咕了一会儿,男同志又仔细清点了一下口袋里的粮票,冲我妈妈笑了一下说:“您等一下,弄错了!”然后马上跑出门去,一会儿的功夫,男同志和王婶回来了,男同志手里还拿着一摞粮票,到了柜台里面他鼓弄半天,把粮票倒来倒去,一会儿把粮票分成了两堆。

1963年6月广安门外大红庙粮店青年售货员王继洛正在称面粉。(王一波摄)

      他拿着一摞粮票先交给王婶,说的确是她们装错了,因为我们两家都在一个门牌号里面,所以装的时候两家装反了,然后把另一摞粮票递给我妈妈。那会儿爸爸在干校,户口也迁离了北京,所以我家只有两个人的粮票。妈妈对王婶说:你看,我猜对了吧,就是咱两家的粮票装错了。从那次事故以后,装错粮票的事在我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1968年北京粮店忙碌的场景。(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我从网易上查到,那会儿北京人的每月定量基本如下:特殊重体力劳动者,50到60斤;重体力劳动者,40到49斤;轻体力劳动者,29到39斤;脑力劳动者,27到32斤;大、中学生,29到36斤;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24到28.5斤;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18到23斤;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12到17斤;不满三周岁的儿童,6到11斤。

1977年7月1日,东城区普庆前巷粮店组长、共产党员王金龙在为群众服务。(司马小萌摄)

      资料显示:解放前东四的粮店比较多,因为朝阳门内大街曾是北京城进粮的粮道,所以在这条街的东段米面店很多,据记载有永丰店,义吉店,义和店、义盛隆、义盛店,义祥店、永昌店、永泰店、晋泰店、德义永、晋源店等11家米面店。在前清时期,北京的粮店称“老米碓坊”,主要做旗人的生意。那会儿凡属旗籍的满族人,每月由朝廷发给钱粮和禄米。

粮店一角。(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粮店的名称也很多:粮栈、粮店、米面庄、米庄、杂粮店、碾坊等等,以及挂面铺和切面铺。我查阅资料显示东四附近的卖粮食的店铺有四十余家,仅东四以北大街面上的就有:天裕兴米面庄、通义公米面庄、义聚号米面庄、鸿记米面庄;天裕兴米庄、天兴公米庄、祥记米庄、源记米庄、福盛兴米庄、鸿记米庄、义光东米庄;义裕店杂粮店等。

粮店忙碌的场景。(图片来自头条号北京麦度)

      在东四北胡同里面卖粮食的还有:隆福寺街福丰粮店、隆福寺街庆春栈米庄、钱粮胡同里的永顺成米庄、东四北二条亿兴米庄、东四牌楼北四条胡同福昌米庄、东四牌楼汪芝麻胡同源兴米庄、东四牌楼七条胡同义聚粮店、东四七条石桥复兴米庄、东四北八条义泰和米庄、东四十一条广和成粮店、东四十二条隆昌米庄。

粮店忙碌的场景。(图片来自头条号北京麦度)

      据迟子安《旧北京的粮食业》文中记载:20年代,北京的粮食业分为内三行、外三行。内三行为米面行、陆陈行、米庄行。经营的业务是:米面行由市场趸购粮食,加工零售,大都设有磨坊,磨制白面、玉米面、小米面。外三行为粮栈行、粮麦行、经纪行。经营的业务是:粮栈行经营代客存粮、卖粮,也自己出外采购,专做市场批发,不做零售。

1983年9月1日,月坛南街通达粮店职工们正在登高码垛。(李晞摄)

      此外,还有一个斗局行,不在内外三行之内,斗局亦称斗店,均设在各城门脸,广渠门外最集中,朝阳、东直、安定、西直、广安各门外也有几家,专为近京各地农民或粮贩来京卖粮者介绍交易,过斗计量,故称斗局,属于经纪人性质。以上各行分工,都是根据各自的条件、路子和习惯自发形成而逐渐定型的,并非官府规定。

粮店工作人员正在补充粮食货源。(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迟子安指出:旧北京的粮食业,在清代掌握在山西帮手中,老米碓坊多,为山西人所设立,其后山东人插足粮食业,咸丰年间在崇文门外平乐园大街开业的大顺粮店是最早的山东粮店之一。后来山东帮逐渐排挤了山西帮,在粮食业中占了优势。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的粮店几乎全为山东人所经营,尤以黄县一带人为最多。

粮店忙碌的场景。(图片来自@看老照片)

      解放后,国家在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此,国营经济完全掌握了粮食市场,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稳定了粮食物价,大家再也不用为吃饭而担心了。私营粮食业的原工商业者全部都进行了公司合营,大部分私营业主参加了国营粮食公司的工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

北京市发行过的部分各种票证。(图片拍摄自北京方志馆)

      1953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于1955年发行了第一张粮票,票证制度从此在全国开始,国家统购统销的范围逐步扩大,由粮食扩展到了棉花、食用油等各种物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曾发行过各种票证几十种,常见的有粮票、肉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茶叶票、理发票等等种类繁多。

普度寺粮店购粮牌(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中国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四十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国有的粮店受到了很大冲击,逐渐地失去了地位。2005年,国有粮店陆续改行或拍卖,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店所有收回来的粮票都要进行作废处理。(图片来自@北京纪事杂志)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从“网约出租车”想到的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东四牌楼
从胡同里的晨钟暮鼓,到市井间的烟火气息;从皇家宫殿的庄重肃穆,到茶馆相声的嬉笑怒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京华风韵。无论是繁华落尽后的沧桑,还是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东四牌楼》都将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老北京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