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北宁故事”几个字或长按二维码(在文章最后),即可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可阅览往期校友文章。
我的金色回忆
作者/古又佳
一、建国道小学的记忆碎片
我关注了《北宁故事》公众号,在(母校情深)栏目里读到了许多有关母校的回忆文章。特别是看到宋宏祥老师有关建国道小学的诸多回忆文章,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
时光荏苒,感慨万千! 看着宋老师的照片,虽然容貌上有岁月痕迹,但笑容还是既往的灿烂,目光还是那么炯亮……
印象深刻的几位老师
有一个镜头,一下子映入脑海:宋老师(那时候好像是大队辅导员)的厚而亮的声音从小喇叭里传来,我坐在教室第一排(当时都是双人木制课座椅),骄傲地听着他念我的作文,边有点小兴奋地和同位同学(应该是于建)打逗搞小动作…… 真是美好的时光啊……令人怀念建小时光,好美好, 太美好啦。
作为小学生,我们总是会以很热烈的方式表现自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写的大字报,毛笔字写得特别大,建国道小学中心是个大操场,四面都是教室,在教室门口的墙上,的都挂着同学们写的大字报。我的那个就特别显眼。
有一个教政治的女老师,头型大背头,头发有一点花白,戴金丝眼镜,那个形象让人印象特别深。她帮我校对发言稿……我写了十几页作文稿纸。她一页页地给圈划。我很认真地对稿子。我要念的。非常认真。现在想想真应该留下来。我特想知道当初写了什么?
郑树林老师教我们朗诵。他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个小故事。我们非常喜欢。他声音也好听,也洪亮,有时候动作,声情并茂。记得讲周扒皮故事,郑老师模仿周扒皮偷偷学鸡叫的神态可逼真呢。
乒乓球队
我非常喜欢乒乓球队,像一个大家庭,练乒乓球的地方就在大礼堂吧......有乒乓球案子的那一间很大屋子,进门右边就有高高的台子。教练是施老师 边老师(应该是没有记错)。除托球和对墙训练,还上台儿对练,我记得我打球技术不好,几个男生特棒,李丁算其中一个。教练不在的时候,我们一起爬铁杆,还玩一手揪着对侧耳朵另一只手臂前伸,原地转圈,看谁不晕不摔倒。
我的班主任
真是很幸福的建国道小学的快乐时光……可能正是以后岁月长河的衬托,才会发现童年记忆的浪花这么灵动飘逸,更是镌注于心底的珍贵。
七十年代初,小学生能够当上红小兵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时的班主任是赵老师,个子不高,微胖,很白净,虽然接近五十的年纪,但大眼睛非常有神。
同学们在建国道小学操场合影,背景是“东侧楼”。
她和蔼亲切敦厚,我们有时能去她家写写作业,因为小学是半天上课,半天有学习小组活动。高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新班主任,谢老师,男的,瘦瘦高高的,一脸严肃,我们都有点怕他,他对我们要求很严厉,也会经常家访。
24中老的教学楼和办公楼(现已不复存在)。
二、升入中学
带着建国道小学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满怀新奇和希望,升入了二十四中学。
进入二十四中学后, 对二十四中学的教学楼和礼堂印象深刻。还有校园中的那棵大树。还有半地下室的仓库。 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当时,也没有相机, 也想不到拍照。
在母校二十四中,我经历了初高中共五年时光(我们是八一届高中毕业生,我们那届是高中二年制的最后一年)。母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冬季长跑
在24中,印象深刻的要属冬季长跑,那是最吸引我们的体育活动。天气虽然渐入寒凉,但是,在班主任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都会早早来到操场,跑圈。当时,还没有盖楼,操场还是蛮大的。每一次的长跑,都让我们气喘吁吁。我们比赛时会绕着民权路建国道兴隆街,做一圈跑,女生跑两圈,完成800米体育课考试。男生跑得要多,所以男生常常有偷懒的。体育老师就骑着自行车跟跑监督,我们女生常常监督数圈。绝不能让他们偷懒。哈哈,女生总是爱帮老师监督调皮的男生。
历史课
我还记得上过张宝珍老师的历史课。他进教室时从不整顿纪律。从不在意学生课堂上乱不乱,因为我们坐在底下即使心浮气躁着,也会不自觉地被他精彩的讲述和情绪给代入了。
我还记得在西院,那时是一圈平房教室。在第一间教室的都是重点班的我们。可是我上历史课的时候,总被老师敲桌子。那阵是高中,郑广荣主任教我们。他学问高深,一脸慈祥,吐字发音节奏很有特色。我被他用小棍敲打我的课桌好几次,因为我在听不清的时候爱走神干别的。但每次他认真的提醒我时,我都感觉到一个老爷爷他对我很慈祥的样子,我特别喜欢。他一点都没有嫌弃学生的感觉,特别有爱心的样子……我们几个小女生都特别喜欢他,敬爱他。
教学楼二楼。
比赛获奖
在母校,属于我的“高光时刻”,是那次站在领奖台上。我在全区英语比赛获得了名次,我很骄傲地微笑着看着大家。更骄傲的是从区里回到学校,受李老师表扬的时候。那次去区里比赛拿到区级奖项的同学很少。
教我们英语的是李丹老师,她个子瘦高,大眼睛,高鼻梁,我们跟她学英语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可能是视觉给我们的错觉吧,她长得像外国人,还挺白的,所以很吸引我们。
我非常喜欢英语,上英语课的时候非常认真。我都会在单词的边上注解发音,那时候不会音标的我,只能用发音相仿的汉字标注,我才能背下来单词。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英语成绩变得非常突出。那时候,区里(应该是教研室)会组织英语竞赛。每个学校派出十几个学生参赛。我呢,就成为李丹老师挑选出来的“好学生”。
我们在李老师的培训下,课后常常加课,我们一步步闯入决赛。而且,在口语测试的时候,我表现非常大胆,一点都不慌,可能就是喜欢的原因吧,非常自信地听老师用英语发问,我用英语回答。所以拿到了比其他同学更佳成绩,在区里取得了名次。
李老师、吴老师
校园生活的丰富印象还是很深。尤其对当时的韩家强主任李锡君吴敬慧老师印象最深。
二排(左起):陈佩洁、刘永明、王晓静、吴敬慧老师、(?)、杨志红、刘国熙;
那个时候,德育处主任和老师是最厉害的。他们对各个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都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处理。既要管束调皮捣蛋的学生,又要为受欺负的学生伸张正义。当然还有许多小麻烦不断。但到他们那里都会迎刃而解。
负责团委和学生会的李锡君老师(右)、吴敬慧老师。
还有更厉害的老师,就是李锡君吴敬惠负责学生会和团委的两位老师。 她们虽然亲切但不失严厉。 我们学生都敬之爱之,爱之敬之。
吴老师矮一点胖一点,温暖的笑靥挂在嘴边。 李老师瘦一点,高一些,机智敏锐的眼光和 爽朗的笑声、耐心的开导,学生们都很信服她。她还具有感染力和带动能力。
她们两位老师在工作中几乎形影不离,开展任何活动中都会看到她们密切配合的影子,他们工作的状态本身,就让我们感受一种团结 奋进的力量。
这两位老师就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们只要看到两位老师, 就非常兴奋,因为就要有活动开展了,谁不喜欢参加活动呢!无论是大合唱,竞赛,还是篮球赛等等。大家都很兴奋。
她们把教育融在了许多活动里面,寓教于乐,同学们非常受益。她们还是许多学生的入团介绍人。 我就是其中之一。
中学时代,团员青年的活动丰富多彩, 不仅丰富了充实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而且锻炼能力我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品质。
欢送尹丽萍、蔺志敏、化建芬同学参军留念。
前排左起:王琦老师、蔺志敏、化建芬、尹丽萍.工宣队师傅、卢云发老师;
二排左起:吴敬慧老师、杜丽、宋秀风、崔少玲、吴建华;
三排左起:李锡君老师、齐向阳、赵永刚、田树林、霍庆跃、王桂华。
有幸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遇到这么多好老师, 当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时候, 我遇到工作问题,都会不禁想到自己的老师,是怎么做对的,怎么克服困难的。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我工作中的榜样, 也是人生上的老师。
当年24中语文组的老师
前排左起:孟淑英、 韩秀娟 、古又佳 、洪雯;
二排:贾美红、 王乃清;
三排:赵?娄宁生 、刘文 、
王庆生;
四排:韩瑛。
非常感恩我的老师们!愿秋雨滋润万物的时候,也将好运带给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祝他们幸福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者补述: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 听家里老人们讲述过,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过后不久,灾情继续蔓延, 经济到了严重困难时期。粮食缺乏,副食品也匮乏,甚至有吃树皮的情形。 小时候,可能就是营养不良吧,大人说我常生病,体质虚弱。
我从一九七零年进入小学。建国道小学离我家很近。当时,没有什么考试录取, 都是就近入学。
在小学阶段,我除了学习好,就是经常爱玩,课后小组边写作业边玩, 跳房子,跳皮筋,谁都跳不过我,我也爱打球, 也爱跑步,后来就很少生病。 我当年也是建国道小学的乒乓球队的主力。
由于学习好,我被选进大队委,担任大队部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后,划片升入的是二十四中学。 当时就耳闻二十四中学可好了,说教学好,老师好。据说,二十四中的老师很有学问,特有文化底蕴。在河北区特别有威望。 我们都为进入二十四中学而自豪。
在初中时,学习并不紧张,课余活动和提高班开始多起来,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的初中毕业成绩是很好的。 那时是一九七九年, 我是可以进入二中上高中的。当时,记得学校校长在高高的领操台上,“挽留了”大部分的学生继续留在二十四中读高中。我是其中之一。
一九八一年,我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度过。收获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开拓了视野,充实了,成熟了。
我一九八五年毕业后,回到了母校二十四中学教书。回到母校,最熟悉的是我的老师们。熟悉的校园,熟悉的同事,我很快地进入到工作状态。
二零二三年,我光荣退休。站在讲台,历经三十八载, 从青丝到华发,从一本本教案,到一摞摞试卷,感慨人生的收获,眷恋时光的给予, 看着每一届毕业离校,又是不舍他们,又是为他们欣慰。
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令我难忘。那一刻恰恰凝聚的不是这一届,而是多少届,多少师生们,共有的情感,都在那一刻绽放光芒……我相信,每一位退休的老师都有着相同的师生情怀: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 ~~~ ~~~ ~~~
读后感言
李锡君:
转眼间,是学妹 又是学生 还是同事的古又佳也退休了。
岁月如梭、感慨万千!又佳在我看来,永远是那个文静、优雅、聪慧、善良、工作认真、踏实肯干的小姑娘[微笑][强]。
文中呈现了当年校团委、学生会和欢送三位女生参军的两张照片。 他们当中多人考入北大、南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师大、外国语大学等等名牌高校,这些学生是我们学校优秀学生的代表。
曾经的木斋到24中学再到现在的木斋中学是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的摇篮!我相信我们的母校在“诚朴勤勇”校训的指导下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拳头][合十][玫瑰][玫瑰]
米亚娴:
看到古又佳小学妹的文章倍感亲切,我们作为建国道小学和24中学的学生深感荣幸和自豪。
无论在建小还是在24中,都感受到了众多老师们的厚爱和谆谆教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抱拳][抱拳][抱拳]
文中照片是我和齐向阳78年高中毕业考上南开大学两年后被24中学邀请回母校参加在校老师、领导和学生干部及校友座谈会时的合影,这张珍贵照片我一直珍藏至今[强][强][强]
本期编辑:王秀成
《北宁故事》之“母校情深”专刊,纪念你的金色年华,倾听你的人生感悟。
欢迎投稿,欢迎留言。期待你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北宁故事》。
投稿邮箱:tjxzjf@163.com
微 信:xiuzhujunfeng
y1560205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