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建国道小学(一)第二版

文摘   2024-11-19 12:53   天津  

点击“北宁故事”几个字或长按二维码(在文章最后),即可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可阅览往期校友文章。





 


写在前面:

     你知道四经路是建国道小学第二处校园吗?

     你知道建国道小学第一个校园在“天宝剧院”(民主剧院)下坡“学堂街”吗?

     听“建小”老人“小宋”老师给你讲讲“建小”。

     国有国史,历朝历代均有史官记录。

     而一个小地方、一所学校,从她诞生到消失,也应该留下她的历史痕迹。

    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一滴水,再微不足道,也有她自己的痕迹。

     这位耄耋老人,遍访老友同事,搜集资料,倾心竭力,费时数月,成此洋洋四万字长文,令人感动,其心可彰。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建小”存世数十载,园丁、桃李概十万,他们及他们的后人,建国道、一宫区域的居者及后代,念起往事,忆及先人,有字可查,有源可溯,岂不幸哉乐哉!

                            编者



       我记忆中的建国道小学(一)

              作者:宋宏祥


    河北区建国道小学是我人生走入社会第一个工作单位。在建国道小学任教任职近20年。占据我人生工作1/3历程,而且是我第一次踏入社会、接触社会,投身到教育战线做一名小学教师,故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因我家在解放前居住在民族路,后迁至建国道大信里,距建国道小学仅隔建国道不足几十米,故对建国道小学的历史略知一二。


建国道临近金汤桥一侧旧影(网络图片)


 第一章 建国道小学旧址学堂街)                (1940—1961年)


              一、历史沿革
    我于1958年调入建国道小学任教,经校领导介绍,建国道小学旧址在清末是下清庵佛堂。

     民国四十年代建校为第29小学。      解放初期学校改名为学堂街小学。 

    1955年地处瑞丰里的育幼私立小学并入到学堂街小学。改名为河北区建国道小学。
    1961年建国道小学(建国道片总校)全校师生及财产设备整体迁至建国道四经路21号继续办学。当年在原建国道小学校址新建一所学校,名为庆安街小学。


           二、校领导机构
1949—1959年
校   长:章素秋
教导主任:何文波
1959—1961年
校   长:赵玉琳
教导主任:何文波
大队辅导员:季鑫城


               三、校舍环境
   建国道小学位于学堂街西侧,一个小四合院,校门坐西朝东。

位于学堂街的“建国道小学”第一校址平面图。

    大门: 位于学校东侧,全天开放,下午静校后关闭大门。
    二道大门:进入学校大门后是个楼门通道,走进4米是学校二道大门。每天学生进校放学,学校才打开二道大门,上课期间二道大门是关闭的。
    传达室: 大门楼道南侧是传达室,有来访者必须进入传达室后才能进校。而离校同样也要经传达室方可离校。故学校保卫工作十分安全。
    大门右侧是会客室、校长室和一间教室。
    大门左侧是财务室、教导室和一间教室。
    操场: 进入校园是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南北走向,两个篮球架,整个场地略比标准篮球场小一点。这个场地供全校学生体育课、课间操、开展课外活动使用。
    西侧面对大门,是两层楼房,上下两层各两间标准教室。二楼需从此楼的南北两侧外廊式楼梯上下楼。一楼的两间教室中间有个里外间小屋,外间是广播室,里间是体育器械室。
    学校北侧是几间平房,从西往东依次是仓库、党总支办公室、一间大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
    南侧也是平房,从西往东依次是男女厕所、锅炉房、一间大教室、教师办公室。
    学校西面两层小楼后有个小后院,存放冬季取暖用煤及杂物。
    以上是建国道小学整体环境布局。给我感觉最深之处是校园占地面积虽小可谓弹丸之地,但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教学管理井井有条,学校秩序井然有序。


       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一)学校管理体制

    当时在1958年至1961年,区教育局试行分片建立总分校管理体制,建立党的总支机构,分管各总校分校党政各项工作,全面管理人事及教育教学工作。
    党总支设在建国道小学总校办公。因博爱道小学赵玉琳校长治校有方成绩突出,局党委调赵玉琳为总校校长(书记)。
    赵校长:潇洒帅男.工作干练.业务娴熟.热情坦荡.敢爱敢恨.仗义执言。经常深入各年级班级听课,课后点评准确到位指导有方!深受老师拥戴!
    当时建国道片,总校是建国道小学,设党总支部。

    下设分校4个:博爱道、进步道、民主道、庆安街。这5个学校的历史,校风,师资力量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记得建国道片党总支可根据各校师资具体情况,进行调动交流教师,补充完善各校师资力量。直到1962年结束了这种管理模式,各校独立设党支部管理本校各项工作。


            (二)我的领路人
    我刚到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教学工作十分生疏,不知如何教学,更没受过专业培训,心里没底啊!对如何做个合格教师更是无所适从!但暗下决心,努力学习熟悉业务,不能误人子弟要做一名合格教师!
    20世纪50年代,河北区重点知名小学仅两所,即新开小学(原一中心小学)和二中心小学(原第26小学)。而咱们建国道小学前身是学堂街小学,解放前是第29小学,解放后学校在行政管理教学质量上紧跟重点校其后也名列全区前茅!
    记得50年代学校优秀教师徐文英(绰号:徐快手)板书书法快,批改作文快,上课语速快,举止行动快!因成绩突出升为校长,后调至河北区红光中学任副校长。
    一级教师荣钧陶因教学出色,后调至重点校第二中心小学任教。
    我在工作中亲身体会到咱们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班有强有力的把关教师:
    孔广林老师:终身未婚将一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
    田一畯老师:号称"活字典"能胜任高中语文课程,文学修养深厚,教学规范严谨,板书漂亮。
    袁坚如老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一笔好字,热情开朗,讲课风趣!
    刘文英老师:靓丽精干,业务娴熟,语言简练,教学经验丰富。要求学生十分严格。
    王宝森老师:业务精湛,平易近人,与学生感情至深,教学方法灵活,经验丰富,篮球出色(天津青年会篮球代表队)。
    以上五位老师深受学生爱戴,是学科带头人。我在这几位老教师亲手培养指导下,受益匪浅!兼学各位老师所长,拜他们为师!

    先生们详细剖析小学语文数学课业之精髓!如何备课写教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如何辅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甚至板书如何设计,教我粉笔字书写方法等,都如数家珍地进行指导。

    在这几位老师的耐心教诲手把手地培养指导下,使我在教学实践中进步很大,收获满满!丰富提高了我的教学驾驭能力。
    在这段时期我倍加努力,边学习边实践,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因我年轻更便于与学生接近打成一片,发挥我自身优势与学生们交朋友,善于掌握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因势利导耐心严格教育学生争创优秀班集体。

    经过五年的实践,我担任过一,三,四,六年级课程及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毕业班把关教师。我和刘文英老师(也是大姐比我年长10岁)我们多次合作,她教语文,我教数学(分科教学共教一个班)。
    回想往事,与几位老教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学到很多“真经”!受益良多!感谢培养帮助过我的几位先生!因我是他们的晚辈,在生活上我也尽力帮助孝敬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人!


        (三)活跃的教工活动
    我18岁进校当老师,个子不高又很年轻,记得学校工会组织教师排练一个曲艺联唱节目,参加全区社区文艺汇演,我担任剧中一个小孙子的角色。此节目获得全区优秀奖,但组委会发现此节目有一个小学生(我)参加演出,这样不符合组委会要求,拟取消此奖励。

    经校长找到组委会说明实情,剧中扮演小孙子的演员,的确是今年刚分配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长得稚嫩些,哈哈)一场虚惊,结果奖杯捧回学校全校教职工皆大欢喜。
    1959年党总支组织教师分批赴首都北京参观十大建筑即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美术馆等,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兴奋不已啊!既领略目睹了伟大祖国惊天动地雄伟壮观的工程,又能来到盼望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性奋发向上努力工作。


             (四)海河劳动

天津青年在“根治海河”工地(网络图片)

     1959年,党总支组织各校年轻教师参加全市海河改造工程劳动(在工地住一周)我是突击队成员,故我教的班由其他老师代课教学。当时全校一盘棋协作精神大局意识很强,令人钦佩!
    工程是在海河下游疏导深挖河床,将河底污泥清理。我们分为两个组,一组挖泥取土,队员站在河边水里用铁锨取土,再分级搭至跳板,分两步将泥土倒至河岸边。

    再由运输组队员两人一组,用扁担挑一个大布兜,里面装满湿泥土,每个布兜泥土有200斤左右。很沉啊!两人一前一后将满兜泥土上坡运至河岸上。
    我在运输组挑泥土,当时工程劳动强度很大,很累啊!这是纯人工体力劳动,没有现在的大型机械设备,当年就是发动群众搞人海战术!全民动手根治海河!
    晚上我们集中在一所尚未启用的中学住宿,在教室地上铺上稻草,中间留出走道,席地而睡,我们全体突击队员六天五夜没脱湿衣服。经过6天紧张而艰苦的劳动,全体队员乐观向上忘我付出,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说两个小故事:一则当时伙食很棒,有一天中午吃包子,民主道小学体育张勇守老师是退伍军人,身体强壮,一次吃了18个包子(我们最多吃7、8个)日后大宋老师给张老师起个绰号叫:“全是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这个外号叫响了!
    二则因一周每天睡觉没脱过衣服入睡,更谈不上洗澡了!劳动结束我回到家中,先洗澡,母亲发现衣服上有很多虱子!这可麻烦喽!母亲将衣服用开水煮洗,整整折腾了一周时间,连家里被褥都需清洗消杀!这才将虱子消灭干净!
    参加劳动的年轻老师是热情忘我劳动(没有报酬)留守老师每天教两个班课业加倍地付出!当时大家都没有怨言,只有快乐服从!想起那个年代老师们的素质是多么高尚纯洁啊!一心向党,听党的话啊!


         (五)严格的教学管理
    记得我刚任三年一班班主往时,学校教导主任是何文波主任(男)50多岁个子不高,一副金丝眼镜,平时挂在脖子上,衣着中式开襟上衣,一派文质彬彬老学究风范! 当时学校规定:全校任课教师,每周要提前备课写出一周教案。凡不备齐一周课教案者,任课教师不准进入课堂授课!

    每周一上午进校后第一件事就是任课教师到教导室将自己任课教案夹(学校统一印制的教案本)放到何主任办公桌上。然后再进办公室准备上课。
    何主任很辛劳,认真审阅每位老师教案,甚至还写一些批语建议再迅速还给教师。
    记得有位老师,未写好一周教案,何主任发现后当场叫这位老师离开课堂,回办公室备课补齐一周教案,何主任走上讲台代课讲学。当时吓得我们惊慌无语,今后一定写好一周教案啊!

    何主任家住学校附近鸽子集胡同。每天很早来到学校四周巡视,上课前与章校长站在操场上迎接师生入校,礼貌点头示意,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美好回忆!

    章校长平易近人和霭可亲,说话声音是浑厚的女中音。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那个年代校长主任如果发话了,那是金口玉言不敢怠慢,大家可听话了!其实后来老师们也很明白,何主任就是要求老师们要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熟悉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正确传授知识,做合格教师啊!

    学校还规定老师必须在上课前15分钟到校。5分钟到教室门前。校领导每周缜密安排全校教师值勤工作,每位老师每周都有一天值勤。        值勤日由组长和组员若干人组成。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放学后15分钟离校。值勤人员每天上午或下午提前到校,在校门口站岗值勤(佩戴袖章)凡来校学生与老师相互问好。

    课间休息时,值勤老师按分工在校院四周站岗巡视。放学后由值勤组长填写值班记录,交回教导室。

    以上这个教导室管理办法是学校加强教师内务管理及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好经验。

    当70年代我任教导主任时仍保留继承了老领导这套管理办法,收效甚好。但在教案管理上我有所改进


             (六)教师调整

    50年代,党总支根据总、分校教师实际分布状况,各校校长协商将各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交流调换,达到互补共进之目的。

    我校将体育苗得雨老师调至进步道,将历史王中老师调至博爱道,将分校张慕清、王惠珍、李钟瑞、胡致忠老师调至我校。又从和平区外校将张丽英老师调入我校,这样增加了我校师资力量!加之我校原本师资力量很强,可谓兵强马壮!        客观地说:建国道小学在五六十年代师资力量雄厚,老教师人才济济各有特点,低年级张文聪、张丽英两位学科带头人老教师坐镇。两位老师教学各有独到之处:一位全班总成绩名列全区前两名,一位寓教于乐,耐心启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身心!

    而中高年级都有把关中老年教师任教,每个年级都有学科带头人,年级组长带领每个年级组老师教研备课,确保教学质量。毕业班更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是全校教学质量的排头兵,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升学率。

    音乐:胡致忠老师任教,和霭可亲耐心辅导,课堂教学快乐活泼并组织学生文艺宣传队,活跃了校园文化。

    体育:宋世麟老师设计各年体育课内容,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田径、体操、球类各项体育项目技能技巧,充分体现在各年级体育课堂中,并加入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使课堂活泼生动!

    大宋老师根据季节情况组织全校学生拔河、跳绳、小皮球、课间操各种比赛,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总之回忆那个年代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全面育人,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1961年建国道片团总支5校共青团员合影。

(第一排记不清了)

第二排左起:

1陈锦湘、2于林生、5金秀英、6许文珠、9黄莲芬、10张慕清;

第三排左起:

2韩淑萍、3陈素岭、5刘文英、6李友桂、8陈平、10曹淑英;

第四排左起:

2宋老师、4李丽珍、7王家丽、9曹培云、10严毓琴;

第五排左起:

1李锡钧、2华跃龙、3宋宏祥、4 严序宏、5季鑫城、9刘家骥。


            (七)大炼钢铁

    回忆1958年三面红旗.大炼钢铁赶超英国!记得当时全民参与大炼钢铁,人人献铁,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收捡废铁,把家里凡是废旧铁制品主动捐献,甚至铁锅,铁护栏……

    学校组织后勤及年轻教师在校门口学堂街上砌炼钢高炉(3米高)学生拾来许多木头,起火炼钢,学校组成的教师突击队,经过几天奋战终于炼出一块钢锭子,算是胜利竣工!师生拍手称快庆祝胜利成果!现在想起来那时“左”的思潮是多么幼稚可笑!


    (八)勤劳守时的门卫梁大爷


旧时学校上下课使用的是“手摇铜铃”(网络图片)


     建国道小学在学堂街旧址时,传达室有位梁大爷。

    我刚认识时,梁大爷60多岁,胖胖的身体高平头,不善言谈。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按部就班按时有序工作。

    老大爷勤劳朴实从不多言多语,坚守在学校传达室,严守校门!他负责锅炉房烧锅炉,供全校师生饮水,保证每日将学生饮水桶热水灌满。每节课前10钟到校长主任老师各办公室将暖瓶倒满热水。

    回到传达室准时到操场绕场一周打铃,当时打铃是手摇大铜铃!那真叫准时准点!梁大爷还负责全校办公室、厕所、校园卫生,利用课余下班后时间将全校打扫得干干净净。

    学校门卫安全工作更是尽职尽责安全无恙!梁大爷生活勤俭省吃俭用十分简朴,自己蒸主食以粗粮为主,蔬菜更是简单,经常吃咸菜熬粥。

    为了省钱,老爷子在后院墙角处养头小猪,每天晚上喂养随时清扫猪舍。到了春节以校为家,孤身一人过年,将小猪宰杀犒劳一下,也算是过年吧!

    听说梁大爷从农村迁至天津,一直在第29小学,学堂街小学,建国道小学传达室工作。可谓元老级人物!是一位可亲可敬守时敬业,勤劳朴实寡言少语任劳任怨老大爷!        直到学校迁校,梁大爷随学校至建国道四经路新址,在槐荫里分校传达室继续值班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回老家。

    写到此处我热泪盈眶,很想念这位曾为建国道小学做过贡献的老人!



作者宋宏祥

曾就读木斋小学、中学,1958年本校高中毕业。曾在河北区建国道小学、河北区少年宫、河北区教育局工作。2002年退休。



         (母校情深)编辑部


刘嘉祥    宋宏祥   李锡君   杨   力

冯孝红    荣乃萍   魏康利   赵英机

尹慧珠    范   伟   王秀成   吉    明

郑威亚    米亚娴   韩   旭

       本期编辑:王秀成


《北宁故事》之“母校情深”专刊,纪念你的金色年华,倾听你的人生感悟。

欢迎投稿,欢迎留言。期待你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北宁故事》。

投稿邮箱:tjxzjf@163.com

微       信 :xiuzhujunfeng                            y15602054837



北宁故事
人文-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