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
作者:易韵,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关键词: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旅游驱动;积极心理学
同行评审意见1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专家
文章聚焦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并根植积极心理学探讨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具有一定价值,但整体看论文也较为平淡,有点“四平八稳”的感觉,亮点不是很突出。文化适应涉及面较广,现实中的居民文化适应也较为复杂,也并不是传统村落只有去适应这个维度,有些文化其实居民不是能够接受的。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质疑,需要作出以下回应:首先,文化适应有多个层面,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等,文章关注的是传统村落居民个体,因此把文章重点放在了心理学层面,另外在讨论中指出了从其他层面继续研究文化适应的展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整合路径提出是一次有益的理论探索,还需对该路径进行实地检验,也亟需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层面共同构筑传统村落文化适应的知识体系,使地方知识转化为居民的文化资本,使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更有文化尊严。其次,在心理学层面,将文化适应分为了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类型,但是根据现实情况及相关文献分析,整合状态是最符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现实发展需求的。文章对于整合未作出相关说明,容易造成歧义,因此于引言部分作出相关说明,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整合路径提出的针对性:其中“整合”是既保持原文化的特征和认同,也选择接纳外来文化、与其他文化群体保持联系。整合被认为是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是高程度的文化适应。(详见P2)人的文化适应具有多种类型,但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划分和已有研究总结,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整合是居民文化适应的最优状态。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全盘继承原有文化和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有选择、有意识地继承和接收。基于此目标导向,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维度和阶段进行划分。(详见P3)另外,文章于后文提出的整合路径中,也提出了以主人翁意识培养和灵活开放的文化认知来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整合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详见P8-9)
专家
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并能够和综述建立起较强的关联。此外,建议增强综述的针对性。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基于专家提出的疑问,需要作出以下说明:论文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调适过程,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居民达到“整合”状态。但是对文化适应过程的相关综述有所欠缺,因此在引言提出了相关研究缺陷以提升综述的针对性:文化适应是人对文化环境作出反应和调整的过程,文化适应研究脱离不了对特定文化场景的深入剖析。乡村作为特定的文化场景,已有诸多研究探讨旅游介入给当地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变,但该类研究较少关注到文化转变背后人的情感态度。而针对旅游地居民情感转变的研究中,多克西根据人的情绪转变进行了旅游阶段划分,却又忽视了正向社会文化作用,未能关注到人能动地去适应文化。文化适应研究关注到了文化转变过程中人的情感变化,提出了U型曲线和W曲线等模型,但还未有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传统村落文化适应过程的研究。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应策略,适应策略模型可对目标人群文化适应程度进行测度,探究影响因素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双文化模型,认为文化是双向影响的,可把个体的文化身份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类型)。整合和同化都可以认为是文化适应,尤其是“整合”,被认为是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是高程度的文化适应,是既保持原文化的特征和认同又接纳外来文化、与其他文化群体保持联系。(详见P2)
专家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特质是什么?这类型村落的居民文化适应和非旅游驱动型村落的文化适应是否有差异?在这个层面,论文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一下。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基于专家提出的问题,作者补充添加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定义、居民文化适应特质等内容进行说明: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多种驱动力,依靠旅游作为主导驱动力进行发展的传统村落即为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与一般传统村落相比,以旅游作为发展驱动力决定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地方居民具有更多文化接触的机会,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更深,文化适应问题也更突出。
专家
在旅游研究领域,1950年多克西就提出了著名的“多克西愤怒指数模型”,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间的关系要经历融洽、冷淡、对抗等几个阶段。文化适应研究如何和类似的理论进行对话,这也是论文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文献阅读和总结后,在引言和讨论部分添加了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对话,同时也突出文章创新点:乡村作为特定的文化场景,已有诸多研究探讨旅游介入给当地带来的社会文化转变,但该类研究较少关注到文化转变背后人的情感态度。而针对旅游地居民情感转变的研究中,多克西根据人的情绪转变进行了旅游阶段划分(Doexy,1975),却又忽视了正向社会文化作用,未能关注到人能动地去适应文化。相关研究根据文化转变过程中人的情感变化提出了文化适应的过程模型,例如U型曲线和W曲线,但是还未有针对我国传统村落文化适应过程现实情况的研究。(详见P2)
在以往的旅游影响研究中,多克西根据居民对旅游态度的变化提出了“刺激指数模型”,他认为居民的旅游感知经历了融洽、冷漠、厌烦、对抗四个阶段(Doxey,1975)。文章对于外来文化进入期和文化碰撞调适期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理论,但更多将地方居民的冷漠、厌烦和对抗看成了一种文化磨合,并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加入了文化整合期。(详见P11)
专家
结论是否可以通过研究抽象出一些一般性或具有普适性的东西出来?建议作者可以在细致加工一下。此外,结论还需要将创新进行适当阐述,针对旅游型传统村落有可多内容可以进行提炼,这也是提升本论文质量的重要一点。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已对结论部分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以提升论文专业性,同时突出文章创新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适应,是个体在面对文化环境转变中的矛盾与冲突时所做出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及调整,他们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可以分为外来文化进入期、文化调适及碰撞期、文化整合期三个阶段。外来文化进入期,期望与现实交织。个体行为上居民积极配合但是缺乏发展机会;微观心理层面具有外来文化偏向和发展期待,但这种期盼往往带有“工具理性”,以营利为目的。文化调适及碰撞期,发展和冲突并存。外在表现上,文化冲突明显,居民生计转变带动日常生活变化,业缘竞争影响行为表现;内在感知上,加剧的文化冲突和碰撞所衍生的文化问题是心理层面文化不适的主要因素,文化冲突与矛盾激发负面情绪、降低生活满意度,居民低文化认同、“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更容易造成文化同化。内在感知变化又不断重塑传统村落居民行为。文化整合期,传统和现代共进。要求居民以“价值理性”为主导,个体在行为上积极主动配合,提升跨文化互动能力,传承自身文化并寻求进步,使传统村落文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内在感受上,居民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拥有文化自信和积极开放的文化认知,达到文化自觉。在以往的旅游影响研究中,多克西根据居民对旅游态度的变化提出了“刺激指数模型”,他认为居民的旅游感知经历了融洽、冷漠、厌烦、对抗四个阶段。文章对于外来文化进入期和文化碰撞调适期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理论,但更多将地方居民的冷漠、厌烦和对抗看成了一种文化磨合,并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加入了文化整合期。(详见P12)
积极心理学的利用意在采用“提前预测和熟悉”的策略帮助地方居民规避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被剥夺感”“无助感”等情感困境,消解面对旅游发展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地方居民对自觉保护自身文化的思考和追寻。这种保护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继承,而是重在拓展和延伸传统文化的内涵。(详见P12-P13)
专家
在结论中,“理论上,强调了传统村落文化适应的地方性,对社会环境、个体行为及居民幸福感的关注也深化了心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樊杰 等,2021)、行为地理学(塔娜 等,2022)和幸福地理学(马静 等,2022)的之间的理论联结和跨学科互动 ”,其实不需要再引用了。此外,也建议缩减结论第一段的文字。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已根据专家意见对结论第一段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删减后版本为:文章明确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实践目标,以维度与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中的过程机理;并援引积极心理学,探讨每个时期积极的社会组织、积极的个人品质及积极的情绪体验分别应该如何建设,从而形成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详见P10)
专家
注意语句问题。如引言中,“传统村落人口大量外迁,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刘志刚 等,2019),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被加上愚昧、落后的标签(方劲,2018)。 ”话语不同。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已经将全文语句等进行了通篇修改(详见文章标红)。
专家
参考文献可以再增加一些最近文化地理学方面关于文化动态发展的一些文献,有些文献对文化作为动态发展的论述可以作为本文的借鉴,或许可以提升文章质量。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地方动态发展的相关文献的确能辅助文化适应动态演变的诠释,因此在过程机理部分添加了相关内容:旅游所带来的居民地方依恋、旅游认同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袁振杰,2022),但地方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乡村绅士化(蔡晓梅,2021)、数字化(杨忍,2023)等更是加速了乡村地方文化的变化。因此,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文化适应。(详见P3)
复审意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专家
作者在吸收外审意见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修改后的论文较初审稿更为合理。在修改过程中,由于作者使用修订模式,有一些重复出现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建议作者再进行细致地检查。
同行评审意见2
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该篇文章作者的文案工作很扎实,全篇对“文化适应”构念的诠释理解比较到位,也能用一种动态的研究视角来指导特定地域的发展实践。文章结构合理,与主题呼应聚焦。提出几点建议:
专家
对于贯穿全文始终的“传统村落文化适应的整合”诠释还需加强。即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文化适应的整合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具体呈现应该是怎样的?这个概念不说清楚,后面的论证聚焦度就不够。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的建议,已经于引言部分及过程机理部分对“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整合”进行了诠释:
个体的文化身份存在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类型(Berry,1980),整合的和同化都可以认为是文化适应的状态,其中“整合”是既保持原文化的特征和认同,也选择接纳外来文化、与其他文化群体保持联系,被认为是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是高程度的文化适应(Berry,2013)。(详见P2)
人的文化适应具有多种类型,但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划分和已有研究总结,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整合是居民文化适应的最优状态。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全盘继承原有文化和接受外来文化,而是有选择、有意识地继承和接收。基于此目标导向,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维度和阶段进行划分。(详见P3)
基于此,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达到整合状态的具体表现为:内在情感上既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依恋,又能以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外在表现上既能学习传承自身文化技能,又积极寻求进步与发展。(详见P3)
专家
什么样的传统村落才叫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可能是旅游目的地。这个研究对象需要进一步界定清楚。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已对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进行了界定: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多种驱动力,依靠旅游作为主导驱动力进行发展的传统村落即为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与一般传统村落相比,以旅游作为发展驱动力决定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地方居民具有更多文化接触的机会,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更深,文化适应问题也更突出。(详见P3)
专家
实际中,在“城乡互动磨合”过程后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必然进入文化整合期,会不会有拒绝整合的情况?要不要考虑村庄实际分类如地域等情况?此外,文化是分层的,是否所有的文化都适合整合?都需要进行旅游驱动下的配合与适应?其实不尽然。还有,村落内居民的文化适应也是有分类的,碍于篇幅不予细说但应该点明清楚。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质疑,需要作出以下的解释和说明:首先,前文已经说明,在旅游开发及国家政策指导的背景之下,整合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文化是分层的,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层面出发探讨,而文章是基于居民视角出发的,从心理学层面去探讨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因此对其他层面的文化适应还未能涉及。最后,村落内居民文化适应是有分类的,于文章讨论部分添加了相关说明:
积极心理学的利用意在采用“提前预测和熟悉”的策略帮助地方居民规避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被剥夺感”“无助感”等情感困境,消解面对旅游发展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地方居民对自觉保护自身文化的思考和追寻。这种保护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继承,而是重在拓展和延伸传统文化的内涵。
按照文化适应程度可以将传统村落居民分为整合、分离、边缘化、同化四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居民,也应采取不同程度的整合策略帮助其转变为整合状态,但是由于文章篇幅限制,需要另做他文进行探讨。(详见P12-P13)
专家
在175“2.2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整合路径”中,其实最重要的文化适应动能是经济驱动,是传统村落能够融入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诉求驱动。所以,市场经济体系的驱动很重要。共同富裕的心理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部分。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建议,需做出以下说明:整合路径的提出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社会系统、个人品质和情绪体验三大系统提出的,对于经济的驱动在文中的“建设积极的社会组织部分”也有内容涉及,但没有作为重点,这是出于“逐利”需求造成文化同质化、异质化的考量,传统村落旅游无法完全市场化。但经济驱动又涉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对文章修改了一些表述,强调了共同富裕心理对于文化适应的促进。例如:
旅游企业是传统村落内旅游运营的主导者,但无论是村集体经营还是外来资本引入,相关部门都必须明确旅游企业在传统村落中的保护责任和居民的利益分配制度,缩小收入不平等,促进共同富裕。
对于传统村落中因文化碰撞发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破裂及秩序紊乱现象,可以通过资源的再分配与资金调适,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关系网络织补。
不断健全旅游利益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以物质富裕促进精神富裕,防止因居民利益受损衍生的社会秩序紊乱等问题再度发生(详见P7-P9)
专家
在182“2.2.1建设积极的社会组织塑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中,传统村落的文化适应在环境上村庄中观环境层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反而是非正式组织。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政府部门上,忽略了内生环境的作用。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建议,需做出以下说明:文化适应整合路径的提出中,对于政府部门强调的是方向的把控和制度支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因此对相关表述进行了修改,突出内生环境作用。例如:
社区机构作为乡村治理的基层组织,需要鼓励吸引多元非正式组织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交流增添活力,例如利用经济合作组织、宗族组织、文化组织等加强乡村文化治理,使传统村落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为文化整合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社区机构可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为文化融合提供可能性,例如引入书法、绘画等外来非正式组织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内涵与魅力;鼓励旅游合作社、表演合作社等内生非正式组织利用多种手段充分展示传统文化,提升居民对自身文化认同感。(详见P7-P9)
专家
248行这个“低知需求”的表述是否恰当?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建议,已经对该词语进行删除,将“避免低知需求带来的文化刻板认知”修改为“避免文化刻板认知”。
专家
关键词居多,建议精简。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家提出的建议,需做出以下回应:热带地理期刊要求关键词为“3~8个”,文章关键词为5个,数量适中且在要求范围内。
专家
全文篇幅过大,建议精简。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已进一步精炼语言表述,湿度缩小文章篇幅。
主编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发表
易韵,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J]. 热带地理,2024,44(4):635-64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54.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12587175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