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光】周行涛教授:屈光手术再出发,共绘2025追光人璀璨篇章

健康   2025-01-04 16:30   上海  

编者按

近日,2025中国“海上之光”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学术会议·2025中国视觉科学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13届“关爱近视·微笑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眼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分享科研成果,探讨临床经验智慧。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眼视光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推动眼科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1
人工智能眼底定量预测近视


周行涛教授指出,在当今社会,近视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进展的量化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AI眼底定量助力早期检测豹纹密度测量,有望成为监测眼轴增长的方法;AI辅助的阅片技术能够提示早期豹纹状密度的增加,密度增加较多的患者其近视度数增长得更快。

周行涛教授分享了一项2014-2020年期间开展的研究,其团队对3134名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分析,通过InceptionResNet-V2模型进行眼轴增长的预测,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1mm误差范围内,预测准确率为64.88%;在5%误差范围内,准确率为76.90%;在10%误差范围内,准确率更是高达97.57%。周行涛教授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选择合适的模型,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和调整,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02
全飞秒长期稳定性良好,后表面高度稳定


全飞秒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一直备受瞩目。周行涛教授分享了一项全飞秒的长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纳入了2033眼患者,平均年龄30.1±9.5岁,等效球镜度范围在-4.00-8.75屈光度之间,这些患者均接受了全飞秒手术,并进行了7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在33只眼中,未观察到有角膜扩张现象。后角膜中央点后表面高度(PCE)在1年、3年、5年和7年的平均变化分别为-1.42±0.95μm-2.67±0.98μm-2.44±1.06μm-1.91±0.92μm。在3年、5年和7年时,变化有显著差异,但后表面的变化是轻微地向后而非向前凸起。与基线相比,每个时间点的最薄点后表面高度(PTE)均显著降低。与基线相比,最高点后表面高度(PME)在7年时变化了2.45±1.02μm,最大后角膜高度(MPE)未观察到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全飞秒长期观察后表面高度稳定,安全性良好。





03
VisuMax 800全飞秒手术可预测性良好



全新一代VisuMax 800飞秒激光的临床应用一直被备受期待。周行涛教授指出,Visumax 800的扫描速度更快,透镜的分离更丝滑,还分享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Visumax 800矫正近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该研究纳入2024年11月至今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Visumax800 SMILE术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Visumax 800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散光预测性均表现良好,术后等效球镜为0.20±0.25D。






04
全飞秒表面镜技术应用广泛


周行涛教授分享了全飞秒表面镜技术的应用,该项技术能够恢复角膜屏障、增加角膜厚度、协助其他治疗维持薄角膜生物力学以及改善屈光度,在临床上可以用于角膜缺损性疾病(角膜移植)、角膜营养不良(PTK+表面镜)、角膜瓣异常(PTK+表面镜)和圆锥角膜薄角膜(PTK+表面镜+CXL)等疾病的治疗。周行涛教授分享了一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该患者进行了PTK联合透镜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






05
PRSBYOND老视矫正满意度高


屈光手术中的老视矫正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度期待的领域。周行涛教授观察到,通过飞秒LASIK手术中的PRSBYOND软件,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极高,仅有极少数(3.23%)的患者反映存在夜间视觉问题。周行涛教授分享了一个老视矫正病例,是一名50岁正视(屈光度数为50度)的患者,其老花度数为150度。术后患者的精准性恢复良好,双眼的ADD均达到了预期目标,远、中、近视力显著改善。周行涛教授强调,对于老视患者需要加强患者教育,让他们也能充分体验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小 结





无论是从近视防控、高度近视管理,还是到近视和老视矫正,周行涛教授所展示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都充分展现了现代眼科医学的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位眼科专家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将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人类的视觉健康事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视远惟明 · 惟视眼科
及时,权威的眼科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