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是一种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特别是中高度近视。随着技术的发展,ICL从晶体本身到手术方式不断升级,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更舒适的手术体验。近年来,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尝试将飞秒激光应用于ICL植入术,利用飞秒激光替代传统的手工器械制作角膜切口,开创了“无刀ICL”的全新术式。孟照洋医生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无刀ICL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先行者之一,积累了一定的飞秒激光无刀ICL经验。2025年1月,孟照洋医生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与激光手术相比,ICL有多个优点,如增强对比敏感度、改善视网膜图像放大效果,以及减少高阶像差。此外,ICL不需要切削中央角膜,一般不会引起干眼症。ICL手术的屈光效果具有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且手术可逆,彰显其高效性和安全性。最近的研究显示,ICL手术能长期提高视力并获得高度的患者满意度,进一步验证了ICL在现代屈光矫正中的作用。
角膜切口的制作是ICL植入的重要步骤。在手术过程中,确保角膜切口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对术后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确保角膜切口成型良好是减轻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渗漏和感染的关键。此外,角膜切口的质量直接影响ICL的顺利植入。切口不当可能导致如镜片干涉、植入困难或镜片翻转等问题。
然而,传统手工制作的角膜切口存在诸多缺点。精确控制切口的长度和结构常常具有挑战性,如果手术医生对切口制作把握不良可能对角膜内皮造成伤害,导致后弹力层脱离和密封不佳。同时,还存在医源性虹膜和晶状体损伤的风险。单平面切口密封性可能较差,增加术后切口漏液和感染的风险。创建三平面隧道切口可以提高水密性和手术安全性,但需要丰富的技能,对于缺乏内眼手术经验的屈光外科医生来说,学习曲线较长。因此,达到稳定且成型良好的角膜切口对许多外科医生掌握ICL植入技术构成了共同障碍。
飞秒激光(一种近红外激光)切削精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具备创建不同方向、深度和形状切口的能力。飞秒激光被是前节手术,包括角膜、屈光和白内障手术的好工具。例如,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就是眼科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相较于传统超声乳化术有诸多优势,可以实现精准的角膜切口和晶状体碎核,从而降低了所需的超声乳化能量,减少内皮细胞的损失,保护角膜完整性。患者获得了更快的恢复时间和更好的术后视力。据此,我们将飞秒激光技术应用于制作ICL植入角膜切口。
基于此,孟照洋医生开展了一系列飞秒激光辅助ICL手术。
术后中长期复查,飞秒激光无刀ICL与传统手工切口的视力、眼压无明显区别。从内皮细胞数量来看,飞秒激光无刀ICL手术对内皮数量影响更小。这与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结果相同。
飞秒激光最初在眼科被用于LASIK手术的角膜瓣制作,然后逐渐拓展到其他角膜屈光手术,包括微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角膜基质环段(ICRS)植入和老花眼矫正手术等。此外,在角膜移植手术中,飞秒激光因其精确度、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被成功应用,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结果。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临床医师观察到该激光可以精确设计并制造出密封性能良好的手术切口,还能有效进行角膜缘松弛切口以矫正角膜散光。
任何技术总有缺点。
首先,切口位置对飞秒激光辅助ICL植入的结果有显著影响。飞秒激光由于其超短脉冲的特性,仅可应用于透明的角膜。在老年患者中,散光轴通常对齐在90度附近,而最陡峭的子午线在180度附近,这一区域通常没有角膜血管,适合激光切口。因此,白内障手术后,无论采用飞秒激光还是人工透明角膜切口方法,视觉结果都不会受到影响。相反,ICL手术主要在散光轴通常位于180度、最陡峭子午线在90度附近的年轻人中进行,这一区域常有角膜血管,不适合飞秒激光切口。这一限制通常需要切口更靠近角膜中央。相比之下,传统手动ICL植入不受角膜透明度限制,可以在角膜的任何位置进行。
其次,用飞秒激光创建切口后,需要对切口进行钝性分离,这可能导致前房稳定性不足。
第三,飞秒激光后的钝性分离切口可能导致切缘不如传统刀片制作的切口精确,从而可能增加角膜水肿程度。
但我们相信,随着手术量的增加,这些缺点都能够被克服。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飞秒激光无刀ICL必将不断进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超越传统手工切口ICL,成为近视ICL手术的主流。
孟照洋医生的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2025年1月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
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
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
2019年参加友谊医院“光明行”赴牙买加医疗队
2017年起至今参与京蒙省际医院对口支援项目
2016年健康快车光明行资阳站医务主任
专业擅长:青光眼诊治及手术治疗、白内障手术、ICL晶体植入近视手术、全飞秒近视手术等。
主要履历: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青光眼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分委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光明行动—提升基层医生眼病防治服务能力培训项目”第一届专家执行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及统计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