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植物中的“眼镜蛇”,生于阳,成于阴,是一味止咳祛痰的良药

百科   2024-12-07 17:20   山东  

半夏,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来源于这个植物的生长时节,始见于《礼记 .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半夏,与鹿角、蝉鸣、木槿一同被视为夏至的物象,“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

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草本植物,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地文、蝎子草、麻芋果等。半夏属浅根性植物,常生长在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或林下,半夏的独自生存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常常与其他喜阴湿的植物群伴生。现在半夏通常成规模化种植。

半夏有着天南星科共用的佛焰苞、肉穗花序,半夏的花序柄长长立起,高过叶柄,绿色的佛焰苞裹成管形,檐部阔开成长圆形,边缘青紫色,整体形似被激怒的眼镜蛇,身体竖起,颈部两侧膨胀。半夏的花序末端还有附属器伸出,恰似蛇吐的信子。

天南星科植物普遍有毒,半夏虽为中药,也是带毒的,所以一定不要食用未经炮制的生半夏,极少量半夏就会令人口舌麻木失声,摄入较多则会对口腔、咽喉、消化道粘膜造成强烈刺激,导致肿胀疼痛和呕吐,若大量摄入可能会喉头严重水肿,呼吸困难而死。
半夏入药首见于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处方用名为冶半夏,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脱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侧重于止咳化痰,消食化滞。

制半夏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
姜半夏:用白矾、生姜炮制而成。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多用于化脾胃之痰。
法半夏:用石灰、甘草共同炮制而成。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痰多咳嗽,化肺上的痰。
清半夏:用白矾炮制而成。多呈角质样。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等。

小编推荐2道常用的半夏药膳(一定要用制半夏)
半夏炖鸡汤
材料:半夏10克,鸡肉200克,枸杞5克,生姜适量,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半夏洗净用纱布包好;鸡肉焯水备用;将鸡肉、半夏包、枸杞和姜片一同放入炖锅;加清水炖煮1.5小时后取出半夏包,加盐调味即可。
出处:民间食疗方:“半夏入汤,温肺化痰,养中润燥。”
半夏陈皮茶
材料:半夏5克,陈皮3克,清水500毫升
做法:半夏洗净用纱布包好,与陈皮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小火煮10分钟,取出半夏包,滤液饮用。
出处:《本草求真》载:“半夏陈皮,化痰散湿,平逆止咳。”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1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
花期5~7月,果期8-9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方法请遵医嘱。

深白植物科普
自然科普图文,专注于植物及生态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