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心力衰竭(心衰)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然而近年来,这一固有观念正被现实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心衰住进医院,其中不乏三十多岁的青壮年。
近日,河南心血管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年仅37岁的心衰患者,王先生患有高血压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已达到3级。住院之前,王先生就经常感觉呼吸困难,以为只是压力太大,过段时间就好了,殊不知他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心衰年轻化趋势的缩影。
尤其冬季天气渐冷,寒冷的刺激常常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更容易发生心梗、心衰等心脏疾病。
心衰距离你我可能并不远,及早预防关“心”自己,做到早期控制基础病因、减少心衰发作的诱因,才可能减少甚至避免心衰发作。
刘达兴 主任医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30余年,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完成全主动脉置换、胸腹主动脉置换、微创先心病及瓣膜病手术、动脉调转术治疗大动脉转位(新生儿)、肺动脉异常起源矫治、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等心脏大血管外科高难度手术。曾带领团队完成贵州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首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
逐渐年轻化的心衰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青年人,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的调查显示,心衰在2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1.1%,在8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7.55%,说明我国心衰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什么是心衰?
心衰的全称为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由于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或负荷过重,使心脏泵血功能明显减少,不能满足机体全身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
造成心衰的原因主要有由心脏疾病比如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心病、冠心病等引起;也可能是由肺、肝、肾等其他器官的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引起,常常提示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或晚期阶段。
心衰的表现
心衰的发生常常是有一些基础的疾病的,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一般不明显,因为在心功能受损的初期,心脏的储备能力会帮助弥补。
左心衰竭症状:呼吸困难
由轻到重分别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重体力劳动时有呼吸困难,休息后可以缓解;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晚上突然憋醒并迅速坐起,需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方能缓解;
端坐呼吸,即患者平卧几分钟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坐起来呼吸。
右心衰竭症状:体循环淤血
食欲不振,胃肠道淤血导致腹胀、厌食、呕吐等;
身体低垂部位水肿,首先出现双足、双腿水肿,向上逐渐蔓延至全身;
严重的也有可能出现黄疸,肝脏功能下降,四肢冰凉等病人休克的表现。
全心衰竭症状
全心衰竭见于心脏病晚期,病情危重,可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各个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的相关症状,如四肢发冷、头晕、少尿等。
需要注意:心脏功能强大,出现心衰症状时,代表患者的心衰已经进展到一定程度。
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查心衰?
《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中,“6分钟步行试验”是比较常用而简便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评价,还可判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等。
6分钟步行试验检查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快行走,行走距离<150米为重度心衰;行走距离150m-450m为中度心衰、行走距离>450m为轻度心衰。
判断心衰需要做哪些检查?
化验检查
血浆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用于诊断心衰或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
心电图检查
1、心脏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有心跳节律异常,是否有心梗发生等。
2、心脏彩超(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结构有无异常,还可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了解左心室功能状态,还可以测量评估右心室的功能,是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3、心导管检查,从手臂或者腿部动脉插入导管,进入到主动脉测定下心室的动脉压力,还可以注入造影剂,显示出冠脉和心脏的情况。
心衰的高危人群
一般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或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肥胖、药物滥用、放射线等人群均是心衰的常见患病人群。
心衰的治疗
对于早期轻微的心衰,可以通过治疗基础心脏疾病缓解心衰;
但终末期心衰只能通过心脏移植或者人工心脏进行治疗。
心脏移植
肺动脉压力不高的心衰病人才具备心脏移植的前提条件。
心脏移植手术评估:
1、血型、体重等匹配;
2、各脏器功能评估;
3、心肺运动实验评估。
人工心脏
即在患者的左心室植入人工心脏,一端连于左心室腔(心脏泵血进入主动脉的心室),另一端通过人工血管连于主动脉,人工心脏由电池(通过导线连接至体外,可以更换)提供运转的能量。
人工心脏运转时将血液由左心室抽入主动脉,从而为心衰患者的血液循环提供动能,该治疗的原理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泵将水由水池抽到我们需要的地方一样。
往期回顾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