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越粗,命越短?这还真不是谣言
02
胖不胖,腰围也有发言权
在医学上,我们习惯用体质指数(即 BMI,等于体重 ÷ 身高的平方)来衡量一个人胖不胖。一般我们认为,BMI 在 18.5~23.9 之间为体重正常,24~27.9 为超重,28 以上为肥胖。
但统计显示,即便是体质指数正常的人,其中也有 14% 会表现为腹型肥胖,所以,腹型肥胖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肥胖,不那么容易看出来。
按照目前的标准,如果成人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就算是「迈入肥胖界」了。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有「啤酒肚」,最好量一量、称一称,要是超标的话,可能就得减肥咯。
测腰围的方法:
在身体两侧找到肋骨最下端和胯骨最上端两点,取两点连线的中点,用皮尺水平围绕一圈(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就能测到腰围。
测量时要脱掉或拉高上衣,身体站直,并慢慢呼吸,不要憋气,不要吸肚子,可重复测 2~3 次以保证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对于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及身体活动水平的人群,合理的腰围范围应有所调整。但无论如何,关注并控制腰围,都是维护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03
腰围每增加1厘米,心衰风险增加4%
最近国外发表了一项研究的结果,对43万人随访了13年,这些人群的年龄从40岁到70岁不等。研究结果发现,腰围每增加1厘米,心衰风险就增加4%。
所以,腹部有赘肉与心衰风险的增加的确是有一定关联的。
而腹部肥胖更加明显的人,通常会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血压长期升高,会让外血管阻力增大,心脏就会很费劲才能把血给泵出来供血,时间长了会造成心衰。高血压或者其他疾病的时间长了,动脉硬化了,就会让我们的心脏发生缺血,当心脏的血管变狭窄,心脏本身缺血也会发生心衰。
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是通过肠道吸收入血,所有的器官组织、皮肤都是在血液环境里,而腹部肥胖里面的这些脂肪,它能够释放很多炎性因子,这种炎性因子是一种非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炎性因子,长时间刺激我们身体,产生各种变态反应或者过敏反应等,整个内分泌紊乱。
这些引起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心脏本身,比如吸收过多脂肪会产生高血脂症,导致炎性因子会刺激你的血管发生硬化,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外围的血管、脑血管、心脏的血管发生问题,而这些外周的血管硬化又会加重心脏负担,也会导致心衰。
04
如何科学管理腰围?
久坐,是引起腹部肥胖的主要原因,经常走一走,就会好一些。 在家运动,也可以做做平板支撑。 可以经常揉腹,但是揉腹千万不要使劲摁肠子,你只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揉腹,每天揉一段时间,这样既能促进肠蠕动,又能促进脂肪的燃烧。
4、减少压力:
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脂肪在腹部堆积。学会放松自己,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管理压力。
参考资料:
[1]《腰围每增加1厘米,心衰风险增加4%,专家建议做这3件事甩掉赘肉》.CCTV生活圈.2022-12-08
[2]《腰围越大,寿命越短?这次可不是瞎说》.丁香医生.2017-06-08
[3]《腰围超过这个数危险了!一把卷尺“量”出你的疾病风险》.生命时报.2017-08-07
往期回顾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