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都是急性心梗高发期,尤其12月至次年1月,发病率会出现明显高峰。除了胸痛,心梗发作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胃痛,很易被当成胃病来治,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2024年的11月20日是第11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
“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二是“心肌梗死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 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我国从2014年起,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主要目的是为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提高全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性及严重性的认识,提高全民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 心肌梗死发作迅速、危害严重,其高发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因此预防和防治尤为重要。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一种急性心脏病,是指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心肌缺氧、坏死。一般人们常说的“心脏病发作”多是指心肌梗死。心肌梗死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因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导致心肌组织因缺氧而坏死,和中医的“真心痛”病名对应。最常见的症状有:1、胸痛:典型表现为胸口剧烈的压迫感、紧缩感,可能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3、出冷汗:心肌梗死发作时常伴有冷汗,患者有种濒临死亡的感觉;4、恶心呕吐:尤其在心肌梗死伴随急性胃部症状时,可能出现恶心感甚至呕吐;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避免拖延,以便获得专业救助。与典型症状相比,不典型症状往往被患者及身边人忽视,接受紧急救助可能性更小,30天内死亡风险更大。有数据表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表现者占整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5.7%~30%,如腹痛、腹部胀气、恶心、呕吐、腹泻等。
心肌坏死后引起的缺血性疼痛是一种内脏痛,具有定位不明、疼痛性质不确定、伴随牵涉痛(如胃痛、牙痛、颈部痛)等特点。
用来感觉疼痛的痛觉感受器在内脏上分布要比皮肤稀疏得多,机体无法准确定位到出了问题的部位,也就是说你感觉疼的地方,不一定是真正出问题的地方。正因为这种定位不准确性,我们很多时候感到的「胃痛」其实并非来自于胃,而是邻近器官,比如胃上边的心脏。
除了胃痛,出现偏头痛、牙痛、颈部痛、咽喉痛、后背痛、下肢、上臂或肩痛等情况也值得警惕。
美国心脏病协会刊文指出,以下6类人特别易被心梗“偷袭”,应更留心身体异常症状,尤其是易被忽略或混淆的不典型表现。
做到6件小事,预防心梗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首位,现有心血管病患者高达3.3亿,而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也是可以预防的。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饱,并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或剧烈运动。早上起床时动作要轻缓,可以喝200毫升白开水,晨练动作也要轻柔缓慢。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确诱因8,酒精摄入量与高血脂、心脑患病风险呈正相关。
外出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回到室内不要急着脱衣帽,减少血压的波动。临床发现,约30%~50%的心梗症状不典型,一旦出现胃痛、头痛等非典型疼痛症状,尽快就医排查隐患。
此外,还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了解心梗急救护理要点,都有助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这种「胃痛」要警惕,很多人因此危及生命》.生命时报.2024.11.20
[2]《中国心梗救治日——牢记1120,预防心梗,学会自救》.湖南医疗.2024.11.2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