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读完的一本书——《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这本书的作者巫鸿先生为我们指出一个核心关键问题:什么是图画?p41
巫鸿在整本书中,一直渗透一个个人的观点:通过美术史这门课,要对这段时期的艺术发展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乃至可能会对这段美术史有自己的考虑。p68
介于这种思考方式,他在回答“什么是图画”时,给他的学生这样一个角度:对于真正的美术史研究者来说,核心的问题往往在于表达方式,而非所表达的内容。p43
我们都是老师,当面对学生在棋盘上“画的图”,我们不仅要讲解其中的内容,也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明白“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举个栗子:
这几天有个老师询问:学生在下棋时切西瓜,下愚形怎么办?
胡晓苓老师从内容讲解的角度,解答这个问题:
内容的表达方式
图中愚形的原因是没有讲清楚落子和围地的效果。
1.棋盘大
2.只围自己
3.没有讲清楚落子和围地的关系。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做好这几个图片的示范和讲解(类似图形都可以,不局限于这几个图)
小朋友们年龄都很小,年龄小更应该先用小棋盘教。
直接13路难度大。
小栗咂从不同的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
不同的表达方式
拼图。
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讲解同一个内容。
用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内容。
学生的理解需要生活经验,他们在刚开始接触一个学习知识时,有时候因为认知、生活经验的缺乏等,还有我们每个老师的不同的表述方式,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内容反而没有讲解清楚。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就算我们努力讲同一个内容,反复讲同一道题,也依旧有可能学生还是不太懂。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也换个角度和思路,给学生解答一下。
我常常会选择很多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来“举个栗子”,帮助他们理解我所讲的内容。
就像我们写一篇文章,最精妙的就是文中的比喻句,会让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有趣。
再回到围棋中的切西瓜和愚形问题。我尝试用拼图给学生做解释。
根据刚才胡老师给到的关键点,我会和孩子们用课堂中的一小部分时间玩儿拼图。
在玩拼图时,有三个“要点”。
1.要简单(几片就可以拼好一张图)
2.要完整(整盘棋,围地)
3.要接触(拼图的齿牙交错,挨在一起才能拼好)
游戏结束,再用拼图联系棋盘上出现的问题。引发学生自己去产生思考,回答问题,总结经验。
当然在这里,也请注意一点,拼图不一定完全能套用所有的问题,但如果学生能突破一个点,就是有效的利用。
我们所做的一切课堂设计,本源依旧在“如何下好一盘棋。
就像巫鸿在书中的回答:什么是图画。
我是小栗咂。
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围棋职业三段
从事围棋入门教学40多年
致力于学校、社区的棋类推广,普及数万人
发展了“全国棋类特色学校”40余所
出版《围棋教学习题册》、《围棋零基础轻松入门》系列丛书
让不简单的围棋 变得简单!
秒懂围棋~胡老师
小栗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