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叙事的数智赋能与优化路径
殷全玉,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摘 要: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多维赋能。就前者而言,课堂形式将更加丰富生动、师生互动将实现精准双向、课后评估也能更加全面客观;就后者而言,党史史实能够被跨时空地公平、生动传授,制度自信能够沉浸式地平等、交互养成,道路价值能够跨领域地被多元、有效感知,时代发展也能在融媒体的形式下被实时、多样叙述。面对数智赋能的趋势,思政课叙事中应当坚守特定的原则,包括对技术伦理准则、教学活动目标、学生主体地位、课程育人功能以及科学考核体系的坚守。因此,就思政课叙事的变革优化路径而言,需要以中国特色思想支撑技术伦理准则,以整合多重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目标,以数智叙事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生活化的手段确保课程育人功能,以智能评价机制充实科学考核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堂;数字技术;数智化叙事;马克思主义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2021SXHLX201);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视域下烟草专业基础课程群改革与实践”(2022XJGLX020)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时代判断对思政课程数智化育人做出的前瞻性分析,是数字化与思政课程育人高质量发展结合的时代性“回声”。在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可访问性大大提高,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这种技术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政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融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数智化手段提升其针对性、互动性和影响力。思政课数智化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的深度探索。
当今社会,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各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正努力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同时,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当然不止于思政课堂。随着“大思政”格局的全面铺开,各高校也相继推出“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的独特课程思政模式。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为课程思政数智赋能提供可借鉴的理路,进而让数据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成为具有巨大魅力的思政课数据叙事。因此,本文所言之“思政课”,既包含狭义上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政课程,也包含广义上以“课程思政”为代表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二、数智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推进的赋能
2019年,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基于数字赋能的思政课教学,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数智化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物理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能够从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上为思政课“助力”。因此,思政课数智化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形式的丰富生动化
信息技术的赋能使得思政课教育内容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思政课教学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读文件,将知识进行毫无生命力的传播,而是积极与数字化实践结合“善用之”,内容数字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多维度的转型过程,在内容数字化框架下,思政课内容将不再限定于课程教材或教师授课讲义等纸质内容,而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载体将传统思政教育的纸质文字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重构,使思政课内容更为形象和直观,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数据辅助思政课内容数字化的“题中之意”就是需要教师通过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和动态优化,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上要求教师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运用技术手段能力,同时亦需要教育管理者提供应有的“后勤支持”,以此充分发挥“数据化+思政课”的育人优势。如近期举行的2023年河南省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有效结合数字技术手段,在授课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授课内容上结合了舞台剧、影音资料、歌舞等,使思政课走出课堂,达成良好效果。从教学模式来看,河南省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采取的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形式,体现了教育技术领域中“混合学习”的理念。从内容设计上看,该课程通过整合舞台剧、影音资料、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了教育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这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多维理解和情感共鸣。
(二)师生互动的精准双向化
思政课教学方法数字化强调了技术、教学和内容三者之间的整合,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通过实施,旨在实现教学活动个性化、互动化和效果最大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和有效的学习体验。数字技术的互动参与是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实时问答系统和协作工具,教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大数据+学习分析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在具体的实践中,思政课数字化需要经历5个实施阶段:一是以提高学生参与为目标的数字化工具选择。基于教学目标、学习者需求进行工具和平台的选择,确保所选技术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二是以思政课与数字化教学融入为目标的数字化功能匹配。将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估流程与数字工具和平台的功能特性相匹配,确保教学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三是以思政课数字化课堂应用为目标的数字化应用测试。利用不同平台和工具的特点,实现功能互补;四是以思政课育人为目标的平台使用测试。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熟练度,确保技术能够有效地被整合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五是以思政课数字化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反馈机制建立。定期收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数据,以评估数字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效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数字化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亦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推广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对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在思政课的“尝试”是对数字工具应用课程教学的有益实践,在打破“时间”和“空间”概念后,思政课的数字化应用更强化“体验后的二次认知”。“体验后的二次认知”和单纯依靠理论说教的一次认知相比,学生对概念和信息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具体,会产生“不自觉”性的学习主动。如数字故宫,生动的数字化文物展示,可以让百年故宫活起来,可以让千年文化活起来,可以让文化自信更加具体生动,可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生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可以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数字化辅助下,更好地讲好一堂思政课,讲活一堂思政课。
(三)课后评估的全面客观化
在构建数据辅助思政课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采用的理论框架融合了教育评估理论、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客观和精准地评估教学效果。此体系设计须涵盖多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价值观形成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度。评价体系的数据收集依赖于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线问卷、互动平台等数字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参与度和学习成效。数据处理则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数字化评价体系须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不仅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建议,也向教师反馈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方向。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持续监控和分析,评价体系本身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教学和学习需求的变化,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数据辅助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数字化构建是思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该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为教学提供针对性地反馈和改进建议,对推动思政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智技术对思政课目标实现的赋能
相较于原有的思政课堂模式,数智化思政课堂在叙事上具有跨时空、可交互、可交叉、跨媒介且多元媒体的特点。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题域,是通过数智化的方式,对思政课的基础,也即叙事方面的内容进行多维度的阐述,包括:以跨时空叙事讲清历史发展、通过交互式叙事树立制度自信、交叉式叙事挖掘道路价值、以跨媒介叙事延展党的故事和通过融媒体叙事弘扬时代精神。
(一)党史史实的跨时空公平、生动传授
历史是严肃的,尤其是涉及党史方面的内容,思政老师尤其不能在历史史实方面出问题。但是教师在政治方面的要求,往往会导致思政课叙事僵硬和枯燥,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阙如。这就需要在思政课中运用数智化技术,以跨时空叙事的方式讲清历史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历史知识。如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历史环境,跨时空叙事的“体验感”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和图像,使思政课对学生的育人感知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传统思政课中,比较依赖于教师的讲述,优秀地域的优秀教师往往能发挥出较好的教育作用,相对而言,落后地区的师资也不足,就容易造成思政教育水平上的差异。通过数智化的思政课程,适用不同的认知场景和互动模式,就能跨越这种时空的差异性。如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与北京大学合作推出的《韶山下的思政课》,就通过数字技术跳出了时空限制,制作出一系列精品视频课件,成为可借鉴推广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思政课程可以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传达教育理念。数智化技术对于教育而言,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时空差异的地区也能共享优质的教育成果。
(二)制度自信的沉浸式平等、交互养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填鸭式教育”,老师单方面地输出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好,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现在的教育模式强调交互式教育,最典型的是“翻转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双向沟通,不仅实现了教育民主,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智化思政教育中,也要运用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交互式叙事,在思政课中帮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师生间的互动通常以“问-答”形式体现,对调动学生深度思考的积极性效果有限。数字技术的应用则拓展了师生之间交互的渠道。一方面,数字资料库的介入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前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及拓展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更高效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学生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可以精心准备课程内容,站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从而加深其对于课程内容和逻辑的理解。
在树立制度自信的方面,在传统教学中难度是较大的。在学生的意识里,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共同体的意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感知也较浅,单通过讲述树立学生的制度自信是困难的。在数字化交互式叙事中,可以将教学角色翻过来,给学生以素材与资料,让学生对我国的成就进行讲述,得以深入了解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内容准备上,模拟联合国活动要求学生研究和讨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在技术运用上,模拟联合国活动通过使用视频会议软件、在线协作工具和虚拟仿真平台等,创建了一个逼真的联合国会议环境。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外交官的角色,还增强了会议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三)道路价值的跨领域多元、有效感知
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课程,综合了诸如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并不易于学生的掌握。思政课教师需要采取交叉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讲述,在此过程中数智化叙事大有裨益,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学科内容中挖掘出道路价值。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叉叙事的门槛,尤其对课程思政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一方面,数字化的资源库可以直观地向师生展现不同学科已有的经验、观点和论述;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可以为原本单薄的课堂讨论提供案例式、情景化教学的可能。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精品思政课《深度中国》,即通过数字技术与专题授课、辩论授课、对谈授课等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以多媒体辅助专家讲授,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模型中,《深度中国》通过整合高级多媒体元素(如动态图表、交互式时间线、历史事件的三维重现等)来加强信息的视觉传达效果。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从交叉式叙事中吸收到各学科的养分,能够增强其作为主人翁的意识,进而能够感知到我国的道路价值,并在生活与学习中践行之。
(四)时代发展的融媒体实时、多样叙述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媒体运作模式,它将传统不同类型的媒体形式整合为一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造出比单一媒体更具竞争力的整体。融媒体的核心在于“媒介融合性”,即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建立和谐互补的新式媒体关系,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也可以采取融媒体叙事的形式,比如年轻世代中盛行的抖音、bilibili、小红书等,思政课可以采取适用年轻人思维的授课方式,更加生动地展示思政的内容,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代精神。
有效的融媒体叙事策略需要在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媒体的活力之间找到平衡,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传统媒体提供的深入分析,同时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实时互动和讨论以及广泛传播和分享。思政教育在教育融媒体上也可以实现目的,现在已经有不少教育型app或平台支持融媒体这种形式,比如学习通、慕课、钉钉等,这也为思政教师提供了丰富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就是大思政与融媒体叙事相结合而取得成果的典型代表。时代在发展,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应当采取“学生本位”的思路,通过数智化推动思政教育的更新迭代,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贴合学生的个性与喜好,让思政课叙事得以入心、入脑。
此外,时代发展也包括对历史发展的回溯理解与重视,如上文所述,在历史学上,并不存在本体上的历史,只有认识论上的历史。历史一旦发生就不可还原,但是在历史发生之后会留下很多侧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证据并运用理性与尝试去尝试重建历史。在思政教学中,历史是不容商榷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历史学的认识论规律。通过各种媒介的形式,比如视频、实物、图片,在思政教师讲述的历史轴线上,让学生自行对历史进行认知,产生他们自己版本的“党的故事”。而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会使跨媒介叙事焕发新的活力。如VR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跨媒介教学成为可能;AI技术对史料和图片的修复可以帮助学生生动了解党史等。由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优秀文化作品展示教学法成为优选项。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思政教育中也要因材施教,需要提供他们世代相契合的媒介材料,才能引发学生对于家国的情感共鸣。对于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本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史,尤其是老一辈学界先驱严谨治学、全心报国的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责任感和爱国热忱。
四、数智应用下思政课叙事原则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理直气壮讲一堂思政课”中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统一是多样的前提,多样是统一的保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当前数据融入思政课的应用不能盲目求新求变,而是要坚持以服务教学为目的进行守正创新。也就是说,思政课数智化的转型应当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聚焦思政课堂而非技术应用场景,从而有效规范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政课的限度和范围,最终得以保障思政课数智化的多元叙事。
(一)对技术伦理准则的坚守
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开展,不可避免会面临技术伦理的挑战。作为数字技术内生的伦理问题,极有可能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构成潜在风险。在数字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诸如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主流价值观念被解构等技术伦理风险都将对思政课育人功效产生冲击。如果不严格树立技术伦理规范,则无法有效保障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将难以确保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内容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面对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云教学等数智化技术已成为时代趋势,在思政课从传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头讲授转变为借助智能技术开拓教学场景和边界的过程中,技术伦理的规范性也同时变得愈发重要。
数字技术的底层抓手是算法,它对于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内容中的数据、价值、意识形态等事项都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政课的数智化叙事为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也实现了更为广泛的知识交流,但算法的可塑性和隐蔽性却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改变正确的思政课数智化叙事轨道。因此,确立技术伦理的标准和原则是思政课数智化叙事成功的关键。通过强调数据隐私、公平性、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道德使用原则,可以确保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高效又负责任。
(二)对教学活动目标的坚守
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平衡技术使用与教学目标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运用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同时,要确保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避免技术成为教学的主导而非辅助。具体来说,思政课运用数智化叙事既可以塑造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参与交互。这意味着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而非沉浸于技术的诱惑和渲染之中。一方面,思政课数智化叙事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培养的单一培养模式,在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根据数智化系统推荐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学生能够个性化地定制专属于个人的“微观叙事”,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主体”。另一方面,当学生成为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的中心主体之后,必然会加深其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参与感。这不仅因为个性化的定制更为符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个体知识兴趣,也是源于数智化的思政课实践增强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通过数智化叙事的个性化体验和参与感交互,思政课将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与内化。在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平衡技术使用与教学目标是保证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正确定位技术的角色、优先考虑教学目标、避免过度依赖技术,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术使用观念,可以确保技术成为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
(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坚守
学生始终是思政课的中心主体,思政课也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无疑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为多元化地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和丰富性需求。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同样必须始终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要想充分保障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效果,除了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还远远不够。应时刻注意防范数智化技术对学生自主性的消解。其一是要防范学生对算法推荐的无条件认同,算法推荐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和分析能力构建出学生的兴趣和偏好,逐渐令学生陷入信息茧房,最终形成算法推荐什么学生就认同什么的错误道路;其二是要防范学生无条件遵循算法推荐的思考路径,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应具备开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具有能动性的思考。创造互动式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引导,数智化叙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四)对课程育人功能的坚守
从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来看,其教学功能主要包括知识传授、价值引导、方法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在知识传授维度,数字化手段的嵌入能够提升学生群体对于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兴趣力和关注度。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思政课叙事的方法和内容更加多元化,不同基础和不同学段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思政课数智化叙事方式,从而在愿学、爱学的氛围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在价值引导维度,思政课的数智化叙事为价值观具体内容和价值观影响方法的丰富提供了技术便利。在新媒体的参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外文明优秀成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正确理论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产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影响。在方法培训维度,思政课的数智化叙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场景支持。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涌入,而在思政课数智化叙事过程中,学生要提高对于上述错误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在实践锻炼维度,思政课的数智化叙事能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与配合加深学生对于叙事内容的全面认识。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和思政工作之间存在空间分隔,而数字技术的嵌入能够在打破物理时空限制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实践。基于此,从知识传授、价值引导、方法培训和实践锻炼等环节,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应用能够更加保障思政课教育功能的全面落实。
(五)对科学考核体系的坚守
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对思政课数智化叙事方法进行评价的重要限度。在思政课数智化叙事评价过程中,科学性要求应当贯穿于考核过程的始终。换言之,在评价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整体效果时,应当构建持续、公正、透明的科学工作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整体评估。数智化教学环境中,可以利用技术实现持续性和动态的学习评估。如通过在线测试、互动问答和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这种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评价方案来看,应当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作为评价内容,依据“大思政”的课程背景和“协同育人”的目标导向,从育人计划、育人态度、育人方法等维度确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从评价结果来看,要将阶段性的评价结果反馈应用至下一阶段的评价过程。在对思政课数智化叙事效果进程综合评价过程中,要依据评价结果动态改进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工作方法,使得科学考核的评价体系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被束之高阁。思政课数智化叙事中,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利用技术进行持续性评估、开发多元化评价工具、结合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并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评价过程,可以确保评价既公正又有效,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数智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成效。
五、数智趋势中思政课叙事优化的路径
思政课的数智化变革是实现精准思政的重要手段。在数字技术嵌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其以极强的智慧性、亲民性、交互性等特征全面提升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课程体验感,全面提升了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具体而言,在未来数字技术参与思政课变革的过程中,应当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资源与考核机制等环节使得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实现更充分的表达。
(一)以中国特色思想支撑技术伦理准则
数智化叙事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价值相对主义的风险。在海量数据的辅助下,算法为思政课数智叙事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知识内容。知识的背后必然具有思想文化的支撑,因而面对多元思想之间的交流、竞争乃至冲突,价值相对主义也悄然滋长。无论是在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教学方面,还是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方面,隐蔽的价值观误导和制脑权的争夺将对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并且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由于长期以来都在接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传播方式,他们的猎奇意识往往更倾向于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但也正是出于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自主意识容易被错误的意识形态误导。为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制造了新的困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数智化叙事需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智化叙事体系,以破除数字技术隐藏下的价值相对主义所带来的不当影响。一方面,中国特色数智化叙事体系需要以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为目标,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有效抵御借“技术中立”为理由产生的错误价值思潮。另一方面,应不断健全有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应用规范,从制度层面有效规制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只有从理念与制度两个层面同步展开,才能够充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数智叙事体系。
(二)以整合多重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目标
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过程中,有效地整合使用多种媒介是提升叙事效果的关键。如多媒介内容的结合是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不同媒介的内容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利用互动技术提升参与度,通过互动技术,如在线问答、模拟实验、虚拟现实体验等,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深度参与能够丰富思政课叙事的叙事方法,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教师能够对同一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现。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教育内容,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通过播放《觉醒年代》《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影片,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实现奋斗历程的沉浸化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兴趣,从而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范式,增强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话语认同。思政课数智化需要体现科学知识、价值认知以及社会伦理、政治价值的科学灌输、和谐共融,需要强化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力、公信力。因此,在数字技术参与思政课叙事的过程中,叙事方法的革新要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强化受教育者对于政治话语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以数智叙事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数智化叙事在思政课的方法应用能够极大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将传统的教学资源打造成数字形式的资源库。多元化的数智叙事方法不仅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首先,叙事方法对思政课程的数字资源的丰富能够将传统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分类、整理和存储,既有利于师生按照教学和学习需要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和使用,还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和共享。其次,叙事方法在丰富思政课程的数字资源的同时,也为更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支持,通过多样的数智化叙事方法,教师可以将思政课教学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推动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更高效清晰地掌握学生学习活动,更为准确地改善自身教学不足之处,从而最终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最后,思政课程的数字资源的极大丰富全方位地改善了以往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将不再拘泥于线下课堂的交流,数字资源更容易激活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共鸣效应。
(四)以生活化的手段确保课程育人功能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师群体要认识到,开展思政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讲授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来宣传党的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全面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基本态度以及教育内容的吸收程度,为了切实提升上述教育效果,有必要通过多元化的叙事手段来吸引学生对于思政课和教育内容的兴趣。数智化叙事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在线课程、互动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生动地传达思政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利用数字叙事提升教育吸引力,数字化叙事可以通过多媒介的集成、互动性的增加以及内容的个性化来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结合现代技术传达传统价值,利用数智化手段时,可以创造性地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价值。在叙事维度,信息技术的更新为叙事方法的丰富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思政课数智化叙事过程中,其主要任务便是探索数智技术有效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手段,通过借助数智赋能完善“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场域,从而拓展思政课形象的建构空间。而打破“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沟通壁垒,则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来寻找二者的交流契合点。基于此,思政课的育人场域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教室和课堂,而可以拓展至生活化的实践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具象化、碎片化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之,数字赋能能够以生活化的教育手段提升精准化的育人效果。
(五)以智能评价机制充实科学考核体系
在数智化叙事的引导下,思政课程的考核机制也被赋予了智能化的评价。由于数字技术具有高度互联化、泛在化、全球化和互动化的鲜明特征,因而它能够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情感、信息、意识形态以及行为转化的全过程,并且随着思政政治教育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也在不断强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思政课和学科思政的教育内容进行再内化与再建构。这表明,数字技术在破除思政课程时空限制的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此可以从内容的丰富性、对象的综合性以及体系的完整性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在内容上,数智化叙事将极大丰富思政课考核内容,促使教师运用更为灵活的考查方式。在对象上,数智化叙事为思政课考核对象建立了更为多元和综合的形象,以免教师片面看待学生的学习。在体系上,数智化叙事完整地建构出一套思政课数字教学评价体系,更细致地评价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课程评价标准。
六、结 语
在数字技术加速推动的社会转型之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变革也在同步发生中。从传统单一的“叙述”到技术赋能的“数叙”,数智赋能思政课能够实现多方的教学效果提升。如上所述,数智赋能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互动性。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借助智能教学平台,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智赋能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还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只有在坚守众多原则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在实现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原初目的。展望未来,思政课叙事将在数智赋能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结合不同主体的努力和创新,思政课堂将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并持续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力量。
第一轮审稿意见
回应:修改“四”的标题为“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规范”;
同行评议1二审意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可刊用。
同行评议2二审意见
审稿结论:可刊用。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蓝色字体标出。摘要请扩充至800字左右,英文翻译需同步。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会审意见:
1.规范摘要写法(主要包括研究价值、内容、方法、结论和创新),不要出现“本文”“文章”等字样。
2.大大精炼全文文字,压缩篇幅。
3.去掉“烟草”二字,替换为学术机构。
请用修订模式修改返回。
会审意见:
进一步精炼全文文字(包括摘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可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