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网络首发:2024-08-07
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表现更好吗——基于全国10所“拔尖计划”院校的实证研究
*刘湉祎,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终身教育研究》副主编,管理学博士摘 要:同伴互动作为一种教育微观环境,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创新迸发的育人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全国10 所“拔尖计划”高校的2 633名拔尖生和2 200名普通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发现,拔尖生同伴互动表现整体优于普通学生,“个群与共”的良好生态已初步形成,这既反映了“互动孕育卓越”的拔尖人才互动建构属性,也表明“拔尖计划”实施基本达到了人才集聚效应的政策预期。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场域中,拔尖生的同伴互动表现与年级、学科、性别等要素密切相关:在年级规律上,群体互动表现出随年级升高的“累积效应”,且存在关键转折期;在学科差异上,在“拔尖计划”起步早、基础厚的基础理科等优势学科上,同伴互动具有表现突出的倾向性;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同伴互动表现整体优于女生,具体而言,男生和女生在互动表现上各有优势,男生在学业互动上突出,而女生在情感互动上有亮点。为此,鉴于人才培养与互动创新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以发挥群体互动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导向,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表现的优化有如下进路:系统化支持群体深度互动,重点关注发展转折关键期探索学科特色化与交融化互动模式,关注性别差异需求与公平。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拔尖计划;同伴互动;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行为及其与环境互动机制研究”(CIA220284);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适切性与有效性研究”(B/2022/01/62);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江苏省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终身数字学习适应力及学习偏好研究”(C/2023/01/62) |
引用格式:李凤霞,刘湉祎.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表现更好吗:基于全国10所“拔尖计划”院校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6):27-39.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该文的选题很有价值和意义,体系完整,思路也比较清晰,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方法也很贴合本文研究问题。以下是修改和完善建议:1.该文提到运用了访谈法,并访谈了12名学生,但这一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修改与回应:非常感谢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针对您的意见,我们进行了以下修改:关于访谈法的运用,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了访谈法访谈了12名学生,主要用于对量化分析的解释与析因。最初考虑到篇幅,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编码在文中没有充分展现,而是采用概括与归纳的方式,这确实也造成了访谈在文中的淡化。在修改版中,已经在相应部分补充了对访谈法的部分编码,让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更好融合,也更清晰地展示访谈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和贡献。2.该文第四部分要注意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即相关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的提出,一定要结合上文的实证分析;修改与回应:对于第四部分对策建议的针对性问题,在修改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实证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这些结果对建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具体见修改版的第四部分,确保对策建议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对应;在建议对策的针对性方面,主要是聚焦教师、学校、政策的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对建议进行梳理,明确建议所对应的主体,增强建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同时,我们也对建议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进行了加强,使其更符合整体研究的逻辑框架。3.结合全文来看,结语部分(第五部分)没有多大必要性,还不如并入第四部分中。修改与回应:感谢专家的建议,在修改结语部分并将其重新梳理并入第四部分,让整体内容将更加紧凑和连贯。论文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10所“拔尖计划”院校的2633名拔尖生和2200名普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基于以上实证样本,论文不仅分析了同伴互动的普遍性,还深入探讨了学业互动、社会互动和情感交流三个维度,为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同伴互动提供了更细致的视角。论文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可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如何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和机制的参考,特别是在资源配置、教育模式创新和性别平等方面。当然,论文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1.核心实证结果发现拔尖生在相关同伴互动上表现优于普通学生,但是否能够确定这种优势是由“拔尖计划”培养导致的,还是拔尖生群体固有特质的反映,需要进一步的因果讨论,这也涉及到最后的建议是对于拔尖生的培养的“拔尖计划”,还是拔尖生选拔方式。如果方法上难以实现因果机制的识别,在相关结论中也需谨慎表述。
修改与回应:针对您提到的关于拔尖生互动因果机制的识别问题,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这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限制,我们无法完全确定因果机制。在修改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对文章的结论部分进行了更为谨慎的表述,强调当前研究结果更多地是揭示了拔尖生和普通生在同伴互动上的差异表现,而非直接归因于“拔尖计划”或者其他培养方式等影响,如结论中原提到“互动孕育卓越”类似论证表述修改为“互动卓越相辅相成”,再如“(三)基础学科优势突出,探索跨学科育人模式”原版本提到“同伴互动拥有尤为突出的表现这可能与“拔尖计划”优质资源聚集有关...”修改为“这一结果受到...等多方面影响”,从逻辑和表述上都更强调互动各因素的交互作用。2.其次,论文实证研究分别讨论了年级、学科和性别因素同伴互动差异,但为何不讨论其他变量,如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特质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同伴互动的表现。其实,论文对于上述三个变量的讨论,以及其他变量的讨论缺失,整体还缺乏相关研究理论框架和相关实证文献,更好的解释分析上述三个变量同伴互动差异的原因。修改与回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您提出的关于研究理论框架和相关实证文献的补充建议,以及其他变量如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特质等可能影响同伴互动的因素,我们进行了深入反思和补充工作。在修改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一、问题缘起与提出”中的“(二)同伴互动的构成与影响因素”进行补充,加强对相关实证文献的梳理和引用,同时梳理形成学校场域下同伴互动受到时间进程空间(如年级)和社会结构空间(如学科、性别等)双重作用,同时指出“考虑到研究的聚焦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将主要围绕年级、学科和性别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该框架和聚焦说明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年级、学科和性别等变量在同伴互动差异中的原因。3.再次,论文在提出对策建议时可能过于泛化,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建议部分可添加具体地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修改与回应:您对于对策建议部分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们认真反思确实在之前的版本中过于泛化了的建议,在修改过程中,我们首先重新审视了第三部分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中所得到的规律,主要了做了如下修改:一是针对教师、学校、政策层面对建议进行梳理,明确建议所对应的主体,增强建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如结论部分的“(四)互动性别差异显.....”中分别针对教师、学校以及政策提供了具体建议方向;二是针对(三)研究发现与讨论中所得到的同伴互动特征及规律,并结合访谈、文献补充提出更为具体性的对策建议和策略;同时,我们也会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关注这些对策的实施情况,以期不断优化和完善。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继续努力提升论文的质量和水平。4.论文的最大研究贡献在于实证样本,但同时这些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仍然可能由于地域、学科、学校层次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议对于样本可能导致的研究局限性补充相关说明。修改与回应:您建议一针见血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关于样本可能带来的研究局限性确实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修改过程中,我们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局限性补充说明和未来研究展望。在文章最后一段,我们补充了本研究在地域、学科、学校层次等多因素差异和长期时间考查下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为了增强研究的普适性和说服力,我们也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努力扩大样本范围和持续追踪,以更全面地反映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的实际情况,上述补充以提醒读者在理解和应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时保持谨慎和客观。再次感谢您的建议,您的指导对我们提升论文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文修改处已采用修订模式标出,供审稿专家与编辑老师审阅,研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还请您大力批评指正!再次感谢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修改能让文章更加完整、严谨和具有说服力。第二轮审稿意见
该文选题很有价值和意义,体系完整,思路也比较清晰,研究所得也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此轮修改比较好地解决和回应了审稿人所提的修改建议,但目前文章在访谈文本嵌入文中的格式上不规范,需要作者按照访谈法适用的一般规范做出完善和修改。建议该文略作修改后录用。
审稿结论:修改后可刊用。
修改与回应:非常感谢您对于本文的细致审阅和宝贵意见。针对您提到的访谈文本嵌入文中的格式不规范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修改。
我们仔细梳理了访谈文本的嵌入方式,针对上下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我们查阅了贵刊往期采用访谈法相关文献的文本嵌入格式,内容上统一修改描述,格式上采用了引号加适当的字体变化,使访谈文本在视觉上更加突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区分。
同行评议2二审意见
论文补充了对于研究讨论的框架的相关说明,更好的解释了分析年级、学科和性别的在同伴互动差异的原因。另外,论文更加谨慎的评价了“拔尖”学生的影响和特征,解决了之前论文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论文还对对策建议和结论做了修改和调整,更具针对性。
审稿结论:可刊用。
全文修改处已采用修订模式标出,供审稿专家与编辑老师审阅,研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还请您大力批评指正!再次感谢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修改能让文章更加完整、严谨和具有说服力。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会审意见:
1.摘要扩展至500—800字;
2.研究结论与建议分开写,注意逻辑,突出新意和可行性。
请珍惜机会,用修订模式返回再审。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非常感谢编辑部给予的宝贵机会。我们已经对您的会审意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全面的考量,并根据您的指导对稿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将摘要部分的研究结论和发现根据最新修改进行语句优化,进一步扩充了摘要。首先,将研究结论与建议分开撰写,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其中,在研究结论部分较前一版主要的修改是重新审视研究成果与深度凝练结论,并总结为四点:一是互动孕育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建构属性;二是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表现随年级累积变化的发展规律性;三是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在基础学科表现突出的倾向性;四是拔尖创新人才同伴互动表现的性别显著差异性。通过研究结论的凝练进一步理清研究逻辑。其次,在建议部分,我们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当前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议,较前一版主要修改是:对照研究结论进行针对性提出建议,同时,融入“合作与竞争”、“内卷与躺平”、“小团体与大班级”、书院制环境、非优势学科发展等现阶段拔尖人才同伴互动现实问题的回应,突出了建议的新意和可行性,拉进了研究结论、建议与人才培养现实的距离。
1.结论和建议各点以三级小标题形式出现,加上序号;
2.结论最好能回应题目和研究的问题,不要游离;
3.建议要精炼,最好是基于本研究的独到见解,无需引证。
审稿结论:修改后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