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10-13
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苏,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郭昶,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凤鸣未来学校校长
王凯,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摘 要:为更好促进未来学校的办学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树立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好基础,因此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应当经历五项修炼,包括热爱教育、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从现在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就是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关系;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基金项目:202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浙江经验与先行示范研究”(24NDQN011YB) 注:本文记录了2024年9月28日顾明远先生在杭师大附属凤鸣未来学校的演讲与访谈,内容经顾先生审阅。 引用格式:顾明远,孔苏,郭昶,等.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J].重庆高教研究,2025,13(1):3-8. 在线投稿:http://yxxy.cbpt.cnki.net/ |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为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所特邀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莅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凤鸣未来学校,对教育家精神、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为今后更好践行教育家精神、实施未来教育、办好未来学校,提供了专业指导。
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作为一个校长或教师来讲,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校长要走进课堂,关心老师,关心学生。所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要践行在自己的工作中。
教育家,其实成长在课堂上。我曾经说,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都发生在课堂上。我们讲教育改革要创新。如何创新?我认为,要转变我们的观念。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不是原来老师抱着课本讲好课本上的知识。现代的教育有了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辅助,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改变我们的师生关系。所以当前我们要改革要创新,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让学生从现在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现在孩子们有的学习不是很积极,有些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让学生主动学习?怎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是现在家长,强迫孩子上各种班,使学生负担过重。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转变。我们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所以我经常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新时代对教师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我认为,新时代,我们教育的发展要从数量的发展转变到质量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就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是教育家,但是可以以教育家精神来锤炼自己,使自己争取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精神有明确的六条标准,我认为,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敬业爱生。敬业,就是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认识,勤勤恳恳,一辈子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爱生,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
(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基础
素质教育正式提出来已经很多年了。我曾指出,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就是要五育并举,把学校、家庭、社会统筹起来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学识。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现在我们提倡“双减”,减轻负担以后,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减轻负担以后,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下降。实际上相反,我们减轻负担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负担减少了,使学习有兴趣了,他的学习效果就会提高。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就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参加他所喜爱的活动。像前一个阶段,人人学奥数,这对一些数学没有兴趣的、没有天赋的孩子,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所以我很早提出来,奥数并不是坏事,但它只适合于少数学生,少数对数学有兴趣或有天赋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学奥数,这是对一部分学生最大的不公平。减少负担以后,不再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学生就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他喜欢数学就学奥数,喜欢艺术可以去学舞蹈,等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人才。我们现在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只有在普及普遍的基础上,发现孩子对某种学科有兴趣有天赋,教师及时引导、因材施教,拔尖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过去一堂课就是一个标准,这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喜好和天赋,决不能拔苗助长。“双减”就是让所有孩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发现一些特殊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改革,通俗地讲,往往都走到应试教育的轨道。这样的改革没有多少成效。我们如果不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很难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平常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中考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是基于日常的学习成绩、考试情况,不能专门为了中考高考。我们在应试中只有智育,其他都没有关注到。我们的改革创新,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不创新,我们的国家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国家制裁我们,制裁我们的科技不要发展,不要超过他们。他们封锁我们,我们怎么办?党中央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对基础教育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过去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来孩子有创新的天性,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喜欢问很多问题,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经过我们的教育,他的好奇心不是增长了,而是被压抑了。从早到晚看书本、做作业,压抑了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讲到未来教育,到底什么是未来教育?有的学者从科技角度讲,就是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这当然是对的。任何一个新的生产力,都影响教育。孔子讲学的时候,没有教材和课本,字都是刻在竹简和木简上。后面出现了纸张,可以更好地传播。再后面出现了印刷术,书都是印刷,就更加可以普及了。工业革命以后才有了我们的普及教育。工业革命以前,教育没有普及,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当前,出现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都是未来教育,都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我们的教育都是要面向未来。所以,我们讲未来教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当然,现在说的未来教育有一些新的含义,比如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影响学校发展。但学校的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如何做好立德树人。我们未来的教育还是要着眼于培养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现在的学生就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我们的未来教育不能只看到技术,其逻辑起点还是在面对未来的社会。面对未来的社会,我们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要创新。未来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创新。
从教育角度来说,人工智能要赋能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的区域管理。第二个层次是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层次还是在课堂上。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但做不好也会导致教育的差距。人工智能只是手段但要充分利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不够。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利用也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这也不奇怪。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人,改变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心灵,这是机器不可替代的。教育部设立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可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但在学校层面,信息技术还停留在制作课件、查找资料等方面。
我曾提出,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大挑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对教育最根本的影响是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我们过去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很难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但现在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我们就可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他在课堂上干什么、他看了什么书、他学习的情况怎么样、他的情绪怎么样。当教师都能够了解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包括向学生推荐书籍、学习内容,等等。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关注的是互联网,互联性、开放性、虚拟性,都是它的优势。过去与学生沟通是面对面的,现在利用互联网,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与学生沟通,所以要充分利用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与老师是利用机器实现更多的师生互动,而不是减少师生的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三组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就是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关系。人工智能是手段,立德树人的目的是不能忘的,是不会变的。不是机器代替人,而是让机器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过去讲,有了人工智能就不用黑板了,我提出,还是要留一块黑板,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就有人情味。这就和ppt课件不一样。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我们现代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但传统教育的优势不能丢。我们有些课本,还需要老师讲一讲。过去认为有了ppt,老师就不用讲了。但我认为,老师还是要把基本的概念好好讲一讲。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简单地说,第一,能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还是告诉学生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这个学科将来的发展怎么样,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内容。第二,能不能关照到每一个孩子。我经常去听课,有的时候发现教师喜欢聪明的孩子,提问总找聪明的孩子回答。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木讷,不积极举手发言,那么,这样的孩子如何成长?我们传统教育有一些讲解的内容要认真准备,不能缺少。三是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现代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呈现很多虚拟的内容。现实世界其实更复杂,要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去实际体验现实世界。
(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我们中国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就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教育的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它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当前我们在吸取西方优秀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我们要培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我们要从教育方面把它加强。我曾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注意四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教育要对传统文化有所选择。其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再次,课外校外活动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最后,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避免形式主义。我们国家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五)未来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紧密关系
也有人讲,未来教育就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出,尽管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社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人人学习,人人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未来的教育也就是终身的教育,可以这么理解。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我曾提出,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从学校来说,未来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未来意识就是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说大学毕业了,在学校学完了,学习就结束了。作为学校,还应当帮助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终身教育是推动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力量,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的方向。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