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武 | 教育强国的政治引领和人才强国保证

文摘   教育   2024-09-20 07:32   福建  
编者按:最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2024年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这部专题文集围绕教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政治意义,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者,努力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重庆高教研究》约请了全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解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以深入理解,切实践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李立国 | 以政策优化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王洪才 | 《论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思想集成

朱德全 | 西部大开发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教育强国的政治引领和人才强国保证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但近代的教育救国其心可鉴成效惨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不仅实现立国兴国的伟大理想,而且正在以科教人才兴国强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论教育》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进科教人才兴国强国战略的全面深刻反映,也是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党领导的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是推进高质量教育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科教人才兴国强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关键和保证。建设教育强国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把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方式、评价等落实到教育制度和课堂教学的变革和科学化、现代化;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育人为本,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使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促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科技创新为使命的科技人才的成长;促进弘扬人文精神,以以文化人和繁荣文化为使命的文学艺术人才的成长;促进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各行各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政治立国兴国强国是科教人才兴国强国的根本保证

“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代中国传承《论语》首篇“学而”,《学记》开篇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精神,铸就汉唐雄风。近代仁人志士试图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以夷之技制夷”的教育科技救国,但最后却没有改变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历史雄辩的证明,只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正确坚强领导才使中国人民推三座大山而站起来,摆脱贫穷落后而富起来,全面推进现代化而强起来,才使教育实现兴国强国的育人天职和使命。没有共产党正确坚强领导的保证就谈不上民族振兴,谈不上科教人才兴国强国。

科教兴国强国的理论依据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为本”的“本”无论是没它不行、有它未必行的必要条件的基本的“本”,还是没它不行、有它就行的根本的“本”,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教育看作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或基本条件。“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含义逐渐从“基本”发展为“根本”。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指出,教育和人才是劳动者素质提高、量合格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把科技和教育发展放在首要和突出位置。1992年十四大报告继续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看作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之后的每次党的全代会报告都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等重要性。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看作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022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科教兴国战略”,而且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为一体作为推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4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科教兴国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兴国强国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引领、促进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且重视教育对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和根本作用,坚持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也要努力推进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

首先,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二十大报告都把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看作促进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九大报告在继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大篇幅论述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作用,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次,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重大战略都把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看作促进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把教育发展和经济科技发展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此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目标和主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的现代化教育界定为,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和战略。

再次,党和国家《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重大战略都把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看作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基础和关键。

第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必须培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有丰富含义,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艺术对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修养,心灵世界没有动人音符和丰富色彩,就不可能全面发展。 

三、强国教育是政治性、人民性、平等性与生产性、现代化、高质量统一的教育

教育强国的根本是政治强国,基础是教育的强国,关键是人才强国,目标是建设强国的教育。强国教育是教育普及、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公平的优质教育;知识教学促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发展的高质量优质教育;是优化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切实充分全面激发学生求知主动性、自主性,充分全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高质量优质教育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高质量优质教育;是把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师生等人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现代化的高质量优质教育。

(一)教育强国是政治性、人民性与现代化相统一和促进的高质量优质教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战略。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是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公平教育,是在受教育权利或机会和投入面前的人人平等与“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主观努力面前的人人平等相互促进的优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处理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与民生大计的关系,教育的人民性、普及性与高质量、现代化的关系,普遍提高全民族素质与培养世界一流拔尖人才的关系。

(二)强国教育是知识教学促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发展的高质量优质教育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高质量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向,形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全面发挥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潜能,“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强国教育是以教育内在价值为根本及其与外在价值相互促进的高质量优质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求知求学的根本动力,而且是人生的根本动力。“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没有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内心追求更内在的内在价值。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师生既要有明确严格要求,又充分全面激发他们的求知求学兴趣,把明确严格要求转化为主动、自主和创造等主体性。必须改变更多重视“应试”“五唯”等教育教育外在价值和评价,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成果反观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成效,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是就教育论教育。

(四)强国教育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高质量优质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优化幼儿保育、小中大学教育等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目标、过程和方式相互促进体系,优化国家和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等合力育人体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贯穿和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

(五)强国教育必须把更注重教育教学等条件的物的现代化转变为更注重教师学生等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追求思想观念、态度、文化和知识等现代性的心态,是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发展的最先进特征和普遍化过程。现代人比传统人更理解、珍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教学为先、学无止境等传统价值。强国教育和现代化教育需要教育教学设施等条件的现代化,但基础和目标都人的现代化、教师和学生的现代化。

四、强国教育要把先进教育理念、政策切实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建成思政教育的“金课”和促进一般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发展的“金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和高质量。

(一)建设教育强国要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制度

提高教育质量是自古以来的追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教育本质和质量是人为和为人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合理性。价值追求不同,确定的目的、选择的规律和形成的本质和质量也不同。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高质量教育和课堂教学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就是也必须充分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建设教育强国要形成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和标准的知识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强调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学会独立自主,既需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但基础和关键是要把课堂教学和整个学习、教育过程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而非仅是记忆的过程,更不把能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应试的附庸和追求“五唯”的过程。

(三)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减轻学业负担,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习为本。学习有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独立自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习只能靠自己的自觉努力,任何别人都无法替代。有自由支配时间未必能形成求知兴趣、独立自主能力,缺乏自由自主支配时间就谈不上形成独立自主的兴趣和能力,谈不上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甚至也难形成治国理政栋梁之材、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世界一流人才。

(四)建设教育强国要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和鼓励教师的自主探索创新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既要深爱教育事业和学生,遵纪守法,又不能溺爱,要敢管敢教,善管善教,做“慈母”“严父”。教学有法,无定法。面对不同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学生不仅应用不同的方法,而且还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甚至相同的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凝聚社会的共育合力,消除社会功利化和溺爱的“共谋”

教育连着千家万户的心,是千千万万家庭的重要关切课堂教学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最近直接、具体的桥梁、纽带,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成果不仅是凝聚社会共育合力与消除社会功利化和溺爱的“共谋”反映,而且要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育合力,消除社会功利化和溺爱的“共谋”


图文编排:张海生

内容审核: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CQGJYJ
《重庆高教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