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行康:一位青年先锋,跳入前列腺癌精准医疗时代

学术   健康   2024-09-13 16:46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姜行康教授



采写|李沛宇


姜行康:一位青年先锋,跳入前列腺癌精准医疗时代


姜行康,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名青年医生,尽管临床经验尚浅,却早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前瞻性。从研究生阶段起,他便在前列腺癌领域崭露头角。


2013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泌尿外科顶级期刊European Urology上发表重要文章,推动了前列腺癌个体化诊疗的发展,并且该研究至今被多个国际和国内泌尿外科指南引用。


2023年,由姜行康担任第一作者的两项研究成果,在第38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EAU23)上进行大会汇报,并获得广泛好评。这些研究不仅贯彻了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理念,还为前列腺癌的“区域穿刺活检”和“免穿刺活检”揭开了新面纱。姜行康给自己的标签是“致力于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青年科学家”,他的坚定与不懈源于何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小题大做”的智慧


2012年9月,姜行康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医科大学泌尿外科专业,成为了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徐勇教授的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一堂课上,徐勇教授展示了一幅患者赠送的匾额,上书四字——“小题大做”。


徐勇教授解释道,“虽然这个词常被视为贬义词,但是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他以前列腺穿刺活检为例,强调了即便是“简单的技术”也需精细打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姜行康深受触动,暗下决心将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立志在前列腺癌诊疗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有“小题大做”的匾额作为精神象征一直被挂在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前列腺疾病研究室,而让他践行这一精神的机缘也悄然发生。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前列腺体积、穿刺途径等因素,其阳性率面临巨大的挑战。


当时,推行“个体化诊疗”的风还没有吹到前列腺癌的诊疗领域,关于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讨论,依旧聚焦于临床医生应依据指南为患者施行怎样的“标准化诊疗”——做经会阴穿刺还是经直肠穿刺?系统穿刺更优还是饱和穿刺更优?


姜行康受到了2012年10月European Urology上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启发,该文章探讨了不同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对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影响。他开始设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些参数优化前列腺穿刺的途径和针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这不仅提高了前列腺穿刺活检的阳性率,还减少了不必要的活检,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


在导师徐勇教授的支持下,姜行康迅速开展课题设计,并将其投稿到European Urology。该期刊作为泌尿外科领域的顶级期刊,对投稿质量要求极高。幸运的是,主编Francesco Montorsi教授对文章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鼓励提交稿件。最终,这篇具有创新性的文章被快速接收并发表,为前列腺癌个体化穿刺活检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1 研一的姜行康在European Urology杂志上成功发表文章


从质疑到认可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否定;然后,遭到激烈的质疑;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同样,姜行康的研究历程也是如此。从“个体化穿刺活检”的提出,到“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的实践,再到“免穿刺模式”的探索,每一个开创性的理念都伴随着质疑。然而,姜行康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并在质疑中不断完善研究设计,最终实现了突破。


图2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典礼和201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姜行康在同一场馆、以同样角度自拍。5年时间过去,他的眼神越发坚定


2017年,姜行康完成博士学业,回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成为正式医生。他亲眼见证了手术医师对于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的困惑、患者对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恐惧,并积极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的方法、探索减轻患者痛苦的途径。他多次主动向泌尿超声专家田晶主任、医学影像专家赵阳主任请教和讨论,并积极参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技术改进。


图3 2019年,姜行康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后,与导师徐勇教授(左一)合影留念


在深入研究中,他发现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阳性率。通过将mpMRI与超声影像结合,国际上开始尝试精准的“靶向穿刺活检”。然而,由于“靶向穿刺”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国内外指南开始推荐在“靶向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应用12针的“系统穿刺”。于是,姜行康与田晶主任在国内率开展了“融合靶向穿刺活检”,成为了第一批“吃葡萄的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他们发现,“联合”意味着患者需要承受更多的穿刺针数,相应的痛苦、并发症发生率、病理诊断成本、住院时间也在增加。


图4 姜行康正在为患者实施前列腺穿刺活检术

于是,姜行康与博士生陈铭哲对京津冀地区20余家医院进行了调研,发现许多基层医院的穿刺活检对整个前列腺腺体进行穿刺,既增加了穿刺成本和手术时间,也带来了更多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和急性尿潴留等。因此,临床中亟需一种精准、高效且易于推广的前列腺穿刺活检策略。


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解决?徐勇教授提出了一个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进一步结合,各自取其优点,避免缺点”。基于此,他提出了结合“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的新策略——“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相比于全腺体穿刺,该技术通过mpMRI影像精准定位可疑区域,仅对这些区域进行饱和穿刺,大幅度减少了穿刺针数。


图5 “区域饱和穿刺活检”与“靶向穿刺活检”的设计理念


比掌声先到一步的是质疑声,“你们是在冒险!只对核磁可疑区域做穿刺,万一漏诊怎么办?”姜行康坚信,前列腺腺体中发现的指数病变往往是最重要的,而非指数病灶往往需要避免穿刺。“针对mpMRI可疑区域进行重点穿刺,而避免对于非可疑区域穿刺,是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姜行康与陈铭哲博士探索性地利用根治手术标本进行大病理切片分析,通过将最终病理切片结果与穿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


他在质疑声中不断修正研究设计,并在“区域饱和穿刺”的同时进行“系统穿刺”的补充,既最大程度避免了漏诊的风险,同时也避免伦理风险。最终,该研究在European Urology主编的推荐下,一个月内快速在其子刊European Urology Oncology在线发表。


图6 发表于European Urology Oncology杂志上这篇文章的插图之一:一场关于“系统穿刺活检”“靶向穿刺活检”与“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射击比赛


探索“免穿刺”模式


在“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的探索过程中,徐勇教授和姜行康分享了一个更为有趣且具有革命性的设想:对于高度可疑的前列腺癌患者,是否能够跳过穿刺活检,直接做根治手术?这一理念逐渐形成了“前列腺免穿刺”模式。


这一前列腺癌诊疗模式在现有前列腺癌确诊模式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徐勇教授指出,“区域饱和穿刺活检”目前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可以在未来五年内不断推进和优化;而“免穿刺模式”则属于探索创新,可能会成为未来十年内前列腺癌诊断的新模式。


一些专家认为区域饱和穿刺已经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新模式对一部分患者不做穿刺,漏诊风险更大。事实上,“免穿刺模式”是将患者进行更精准的分类,仅在特定条件下适用,如PSA水平、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前列腺健康指数、PSMA PET/CT的SUV值构成的列线图阈值,才能推荐医生和患者采用。


图7 “前列腺免穿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姜行康分享,“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获得了一些前期的结果,并且有一部分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尝试,大家才逐渐转变了看法,认为该模式确实是可行的。”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尝试前列腺癌“免穿刺诊疗模式”。


2023年3月,姜行康的“区域饱和穿刺活检”和“免穿刺模式”研究受邀参加第38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EAU23)大会发言交流,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方式以及前列腺癌确诊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关注高龄和低龄前列腺癌患者

关于8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患者是否需要进行PSA筛查,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各大泌尿外科指南尚未解决的问题。姜行康和博士生肖雄曾向多位泌尿外科专家请教,并进行深度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专家认为,高龄患者的预期寿命较短,治疗的获益不大,通常不推荐筛查。即使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高龄患者,医生也往往习惯采用主动监测或者内分泌治疗等保守治疗的方式。

据统计,2023年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3.64岁。在临床中,高龄(≥80岁)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常常不再进行筛查,甚至在确诊后也不再进行积极治疗。

姜行康也向导师徐勇教授请教过这一问题,徐教授的观点是,国外专家之所以不提倡对高龄患者做前列腺癌筛查,是因为这类患者大多已接受过多次PSA筛查,因此前列腺癌的风险并不高。同时,国外更加重视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问题,所以在确诊前列腺癌后倾向于选择放疗或主动监测方案。然而,这与我国的情况并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龄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很多人此前并未接受过前列腺癌的筛查,因此检出率非常高,为70%~80%,应该继续推进老年男性的筛查工作。

姜行康认为,应该在“疾病诊疗标准化”的背景下,关注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诊疗策略,不应简单以年龄为分界“一概而论”。因此,他和学生肖雄博士一拍即合,一起研究分析了所在中心近10年期间因可疑前列腺癌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探索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诊疗经验,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目前,这项由姜行康担任通讯作者、肖雄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已在《泌尿男科转化医学》(TAU)杂志顺利发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身体条件适合的高龄前列腺癌患者,特别是那些局限性前列腺癌且预期寿命≥5年的患者,局部治疗(如手术或放疗等)能够显著改善前列腺癌的不良预后。

图8 姜行康指导学生的文章发表于TAU杂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之外,姜行康还兼顾着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从跟着老师跑,到与学生一起跑”,姜行康发现教学方式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从传帮带到合作共赢”,他带着一个由2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小组,一起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领域,发表于TAU杂志这项研究即为这支团队取得的第3项研究成果。


同时,这支团队还关注了低龄(≤60岁)患者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特征。研究发现,该年龄组虽然检出率较低,仅有20%,但其恶性程度普遍偏高,预后较差,因此这一群体值得更深入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正在TAU杂志的审稿过程中。


图9 2024年8月底,姜行康赶赴雄安新区,作为帮扶专家进驻安新县医院


尾声


从旁观者的视角看姜行康,他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无论是人生目标的选择、研究方向的确定还是个人表达的方式——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正式进行电话访谈之前,亲自整理个人素材、文字回复采访提纲的受访者之一。对此,他解释道,“文字能帮助我梳理思路,使对话更加准确和高效”。然而,走在路上的他并非总自信满满。


研一时期的姜行康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期刊主编发送邮件,对他而言,“不去尝试意味着没有可能,尝试过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他始终为了这一线生机而勇敢前行。


当被问及“如何度过难熬和痛苦的时刻”时,他的回答简单明了,“听一听五月天的歌。”


作为五月天的歌迷,姜行康最喜欢的歌词是:“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即使失望也不能绝望,这就是姜行康坚守的最后倔强。


专家简介

 


姜行康 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主治医师。

天津市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前列腺增生专委会委员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准医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Eur UrolCancer ResEur Urol OncolMol Cancer Res等国际著名杂志。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局科技项目、天津市卫健委人才创新项目等,参编《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天津市科技成果4项。2018年获得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2019年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23年获得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人才项目。


擅长:老年前列腺疾病的精准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包括肾癌、输尿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李沛宇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4.09.13.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TAU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