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美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生活的本质相同,哪有什么文化鸿沟?

文化   2025-01-15 12:14   北京  

TikTok有可能在本周在美国被禁,众多美国用户纷纷选择到中国小红书平台注册,他们自称“TikTok难民”。据说很多人发的第一个帖子是自家宠物的照片。

这说明了小红书的特点。这个平台专注的就是生活,招猫逗狗,跑步健身,旅游攻略,才艺展示,凡是生活所及,小红书都能找到答案。

然后中国网友发现,美国网民和咱们是一样的,他们也撸猫,也苦恼工作,也面临医疗教育的各种困境,也有人生的诸多纠结。中美网友之间交流,立即丝滑得很,全无障碍。

所谓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活着本身决定了人类文化绝大部分相同,或许只有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么一点不同,区分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中国人。

比如吃饭,无非是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是手抓,是吃蛋糕还是长寿面。比如吃饱了玩艺术,中国画鄙视透视技法,西洋画却讲究逼真,不过《最后的晚餐》同样具有“写意”特征,歌德就说过,这13个人一定有人坐在了别人腿上,否则根本排不开。再比如思想,中世纪那种野蛮、欺凌、酷刑、蒙骗,今天只要是正常的地球人,谁也不会再坚持。

至于实用的东西,钢筋水泥手机汽车,中西方哪有一丁点区别?

人类因为不了解而互相恐惧。一百多年前,中国刚来老外的时候,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莫言老家就流传,德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

所以要说最大的文化差异,一是相貌,二是语言。现在这两点对中国人来说完全不成问题。因为中西早已能够互相欣赏,中国人早就觉得“洋娃娃”玩具好看,西方人也欣赏刘玉玲那样的东方美。

语言同样不是什么障碍。美国青年涌入小红书,尴尬的是美国人,因为他们普遍不懂汉语,而中国年轻人的英语水平,大概是非英语国家里最好的。三十年的英语高考,再加上大学的语言学习,让中国人迅速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根本不存在什么文化鸿沟,只有些微的文化差异,鸿沟都是人为挖掘的差异是应该互相尊重的。

150年前,大清国派出留美幼童,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哪里来的人都有,他们并不感到这些孩子的装束有什么难以接受,报纸上反而说这些年轻人都是来自大清国的绅士,个个聪明绝顶。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些孩子迅速克服了语言障碍,在哈佛、耶鲁等名校学习,他们不仅站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而且见到了大文豪马克吐温,见到过美国总统。

可惜的是,大清提前终止了留学进程,把他们全部召回了,尽管如此,这些孩子中有最早的清华大学校长,有民国总理,有矿业、铁路、电报的先驱。

这是1875年左右的事,那时候正值“蒸汽时代”的高峰。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借助英国资金,开始了全国范围的铁路建设,随后美国就开启了“电气时代”,假如那时候能有大批中国人学到更多东西,中国历史一定会改写。

可惜大清国认为这些孩子脱下长衫,穿上西装,这是不能容忍的。

服饰只是微小的文化差异,是文化最直接的表象,把服饰的差异变成文化鸿沟,是最愚蠢的“没文化”。

假如TikTok被禁实锤,那么这些“难民”大概率会留在小红书。据说小红书这几天忙碌得很,在尽最大努力接住这泼天流量,中美两国青年也在一起玩得很嗨。

从前TikTok和抖音,是各玩各的,那么将来小红书会不会也会为外国网友单独开出一个模块,两国年轻人仍然各玩各的?

如果想到文化差异其实很小的事实,那么这种社区隔离似乎没有必要。美国人愿意了解中国,那岂不是好事?让中国人教他,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让青年人去给美国人介绍中国,去影响美国人,这个自信很有必要。你这样想,对面就是个黔之驴,初看庞然大物吓一跳,然后发现,没什么大不了嘛!

往期回顾:

莫言说吃饱饭才会想道德问题,与鲁迅、胡适、刘强东的道德观

李连杰《黄飞鸿》道出了缅北电诈的基本盘:没有实名的内鬼

新迷信:美国登月是假的,西方抄袭永乐大典,与俄罗斯商品馆


书写者
文学、社科、书法、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