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影重铸:中国武术短兵的现代化路径和策略研究(下)

文摘   2024-11-16 18:21   广东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武术短兵的竞赛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武术短兵面临诸如定位模糊、政策支持不足和竞赛设计不完善等挑战。为促进其健康发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加强文献研究与文化传承、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同时,强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武术短兵的民族特性,促进其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以推动中国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建立。

关键词:武术短兵;文化传承;短兵竞赛;发展路径

4短兵运动现代化发展路径

4.1塑造全面人格、重塑武术教育

短兵源于中国武术,它是中国人对冷兵器格斗的现代体育化改造。因此,在历史文化、技术习惯和训练方法上,它具有明确的中国文化特征,更被视为一种体现“身体文化”教育的方式。通过武术短兵的教育功能,进而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打破武术套路肢体操化练习,使武术回归“文武兼修”“练打合一”的教育本质。因此,短兵的发展应依赖其最核心的教育功能,通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身体活动,进而实现“五育并举”并促进学生们人格、体格健全的体育强国计划落地。以“柔道”为具体例子,它被定位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途径”。同时,其武道的发展并非以“体育项目”为引领,而是以“教育”的形式进行,它先解决进入校园普适性教育的问题,然后解决武道成为高水平竞技项目的问题,从而实现学校和体育两个方面的并行或交替发展,并逐渐回归教育培养的道路。

除此之外,短兵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明确,体系不够健全,既没有相应的学时安排,也缺乏充实、合理的内容参考,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从事武术项目教学和推广工作的高校教师、各级教育部门的体育和武术课教师,以及社会行业教练,他们需要将短兵发展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教材和装备的行业标准。

4.2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刀剑精髓

短兵运动的竞赛应充分展现中国武术和剑、刀比试对步法灵活性和空间掌握的基本要求。通过步法和空间的掌握,打破由欧洲“击剑”运动产生,并在日本“剑道”中广泛采用的“直线”进攻方法和竞赛模式。因此,短兵运动应最大程度地利用“步法、空间和中华武学智慧”,以产生更强的技击视觉效果和一剑即停的中国短兵器竞技特点。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和强调步法和空间利用的训练。而在考虑短兵项目的技术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南北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以及相关的丰富的武术文化遗产,这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不能用过度简化的形式来代表中国武术刀剑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形式多样。在项目设计思路上,应该注重“抓大放小”,即重点在完善短兵项目的竞技原则和如何得分的方式方法,同时允许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发展,以保留南北拳种“训练、教学和技术表现”的多样性。

同时,应对古代历史刀剑文献记录的技术进行系统复原和严谨的重构。例如,1945年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曾出版了第一本短兵著作《短兵术》,其中包含了步法、基本方式、技术运用,以及细致的攻防位置选择等技术系统。而书中“闪步、架截、格、洗、击、刺”等技术名称和运用方法,也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核心思想,即“身法活变、手脚便利”,这与戚继光的《辛酉刀法》、茅元仪保存下来的《武备志》《朝鲜势法》等古籍中记载的刀剑技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果放着丰厚的中国古代武艺资源视而不见,同时对近百年武术短兵的发展也采取漠视的态度,反之却套用武侠文学的辞藻与衣着来装饰出一套全新的事物,美其名曰“创新”,这实则是对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的不负责,是历史虚无主义推动下的文化不自信。

4.3提升科技研发、促进短兵发展

短兵运动当前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是为运动员和练习者提供符合规格的安全装备,以确保他们能够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并避免因装备不合格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发生。在满足安全短兵竞赛要求的前提下,其装备应紧跟体育科学化发展的大趋势。

如“欧洲击剑”和“韩国跆拳道”均采用电子感应护具,在比赛中有效地记录打击并自动计分显示。国内的“武术散打”项目也正在进行电子护具的应用实验。它们尝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科技力量,以减轻裁判员的压力,使比赛更具公平性,这一方向应该是短兵运动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通过采用大数据平台,在赛前备战、赛中休息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对手数据、自己的比赛分数,以便进行接下来的技战术安排和体力分配,围绕着竞技体育中“体育预测、辅助训练、伤病预防”国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体育应用的基础研究。因此,相关部门应逐步投入资金和科研人员,朝着“科技体育”方向进行发展。

简言之,短兵的现代化发展,第一步可以先努力推动短兵运动纳入普通院校课程中去,在体育课程中凸显短兵“练打合一”文武兼修的教育属性,强调短兵技击对抗的本质,培育“尚武精神”摒弃娘炮现象,并建立短兵行业标准,使得短兵扎根在青少年群体中;第二步,是针对短兵运动竞技特征,需要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竞赛模式,设计相应的项目器材和场地。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以确保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和技术规范;第三步,是提升短兵运动科技研发,这包括研发舒适安全的护具,设计短兵电子感应器材以提高比赛的判定准确性,并建立运动员大数据平台,以便更好地分析和优化训练方法。以上步骤的有序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武术短兵的现代化发展,使其在教育、竞技和科学方面取得更为全面和持续的进步,如图2所示。

图2 短兵运动的发展路径设计

5短兵运动现代化发展策略

5.1要加强历史事实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这一观点将文化视为我们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源泉。文化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的行为,并将我们与历史、传统和社区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短兵项目的发展与重塑必须是深度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首先,武术短兵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应被看作是理解、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和理解传统,而且需要对古典武艺文献进行深入解读,如戚继光“拳打不知”的技击策略,就是一种强调速度至上的战术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武术自古以来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我们要挖掘其内在精神,将其现代语境中进行解构和重构,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同时,武术短兵不仅是一项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它可以与许多地方拳种深度关联,成为群体记忆和集体认同的载体,从而增进集体凝聚力,促进社会精神的培育。因此,发展武术短兵,不仅需要借鉴历史,也需要感知和参与现代社会,关注社会变迁对项目发展的影响,满足现代人对体育活动的多元需求,提升其社会参与度和公众影响力。

然而,目前短兵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创新而忽视传承,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的误解和对社会需求的疏离。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学术研究,均衡创新与传承,以推动武术短兵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如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现实等,将传统武术短兵的动作、技术和策略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创新,使其既保持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科技感,同时也能满足现代人的体育需求。

近两年,武管中心推出了全新的兵道体系,其中兵道(短兵)最大的特征是采用“连击连打”的竞技原则,与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器械对抗性项目均不同,从项目定位上更多表现为一种体能主导型项目,而非技巧主导型项目。在这里,需要适当探讨的是“兵道”这一概念。针对“兵道”和“短兵”这两个概念的适应性,我们需适当探讨其内涵、社会影响力、接受度,以及对外传播的可能性。首先,“短兵”这一概念的确是存在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短板,这是老生常谈。但“兵道”一词也并不是很好地替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兵道专指用兵之道,或是兵法,而非具体的器物层面的技术体系。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曾写道:“兵者凶事,不可空言,故为兵者诛伐不行,兵道不明”。在传统意义上,兵道大都被用在形容用兵须行言道,也就是要实行诡异和诈伪的战法。所以《孙子》里说“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因此,虽然我们对旧有词汇的现代诠释应持开放态度,但必须关注其与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用词不得当,肯定是会引发质疑,甚至会阻碍其传播。

5.2要充分审视并借鉴民间经验和成果

在武术短兵项目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审视并借鉴民间体育群体的经验和成果。这一重要步骤不仅是因为民间团体在此项目的发展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而且是为了避免在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潜在问题。

首先,忽略制度化发展中的民间成就可能断裂传统文化,进而削弱短兵项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同。这些民间成果不仅在技术层面具有价值,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武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过分依赖外来模式进行改造可能会使项目缺乏社会参与和支持。开展项目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民间机构和研究群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商议,以获取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否则可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感和抵制,影响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再者,项目的发展应当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文化需求。如果过分依赖外来模式,可能会使项目脱离现实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从而降低其社会参与度和公众影响力。最后,忽视民间机构和研究群体的贡献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创新能力受限。民间团体往往是创新的源泉,他们的贡献对于推动短兵项目的长远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确保短兵项目的健康、稳定和有序地发展,有关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需要广泛开展相关的社会调研和座谈会,听取行业从业者和社会群众的声音,并认真归纳总结,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以充分吸收民间团体的经验和成果。同时,高校武术工作者也应为项目发展出言献策,发表理性的声音、提出理性的疑问,以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

5.3要学习和借鉴全球运动经验和模式

为促进武术短兵项目的发展和深化,中国武术需拓宽视野至全球范围。以HEMA为例,其丰富的剑术系统,涵盖长剑、军刀、迅捷剑、剑盾、双剑等多样兵器,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其倡导的传承和发扬各自短兵器文化的理念,与我们的武术短兵文化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在项目的具体构成上,两者有所差异。学习和借鉴过程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批判性和辩证性的视角审视欧洲武技和东亚武道的推广模式。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而应尝试深化理解,洞察其他民族对本土体育文化的精神印记和坚守。然而,缺乏这样的国际交流和互鉴,可能会对我们的发展产生制约。

另一方面,全球体育运动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要求我们打开视野,缺乏交流和互鉴可能会阻碍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国际交流和互鉴可以激发创新思维,推动项目的创新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国际交流和互鉴也提供了我们向世界展示和推广自己文化成果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降低。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相关运动经验和模式,以丰富和深化武术短兵项目的发展,提高其全球影响力。只有在尊重并吸收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武术短兵项目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广泛的认同,实现持续发展。

5.4要优化政、社、校间的联动机制

在推动武术短兵的过程中,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这种模式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学校以教学和研究为主,而社会则在实践和推广中发挥主要作用。高校科研部门、民间实践团体和政府在资源配置和运用上须实现有机协调和互动,从而确保项目的健康发展。

以日本剑道的发展为例,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被证明是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能有效弥补政府在项目推进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同时帮助项目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与社会价值观实现对接。通过教育普及和社会推广,剑道项目在传承中得到了持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这项传统体育项目。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剑道教育就被纳入学校,成为日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增强了现代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这对于中国的武术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武术短兵教育,虽方兴未艾,但剑文化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具备被纳入正式教育体系的巨大潜力。将武术教育有机融入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而短兵等器械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在推动武术短兵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须确保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持续吸引和保持学生兴趣。这就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教育政策和教学资源,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和参与武术教育。当然,在同时尊重和保护武术传统文化,防止其被过度商业化或娱乐化,则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将武术教育,尤其是以短兵为代表的器械教育,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培养中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建立终身体育观,对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优化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协同发展模式,是推动武术短兵项目传承和发展,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繁荣的重要路径。

6结语

在审视中国武术短兵的发展轨迹时,历史的继承和现代国际经验的借鉴成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反思该项目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警觉地识别并避免历史上的陷阱和不足,例如对传统内容的无批判崇拜、过度商业化运作,以及政策的频繁变动等。历史的经验向我们揭示,虽然武术短兵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培育尚武精神和雄健体魄的重要手段,然而,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有短暂的发展,但近代的发展轨迹却充满了曲折。这种断裂和零散的发展状态直到近十余年,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民族文化复兴战略的推出,才得以显著改观。

通过近十余年的竞赛发展态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短兵项目正逐步恢复。但中国武术的未来仍需依赖大量的实践和时间的积累,来证实其价值,来不断地修正其发展方向,才能使武术真正回归其本位。回归至此,我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和全球视野相结合,才能使中国武术短兵真正得以繁荣与发展,这无疑是我们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应始终牢记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略

引用格式:

阮文翩,马廉祯.剑影重铸:中国武术短兵的现代化路径和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24,46(05):37-45.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论文原文

 健公书院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马廉祯 | 解读《武术赋命于体育》
马廉祯 | 善刀而藏最养生
马廉祯 | 说“恰”
马廉祯 | 不应付了事是一个底线
马廉祯 | 诗韵意向浅说剑
马廉祯 | 积健爲雄,自强不息
马廉祯 | 天地匠心: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地位

马氏通备武学
推介与传播马氏通备武学,以及包括武术、射箭、摔角、短兵、长兵等在内的各种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促进交流,增进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