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廉祯 | 说“兵”字

文摘   体育   2023-08-12 07:00   广东  

“兵器”,无疑是兵最初的意象。《诗·秦风·无衣》中提及的“王于興師,脩我甲兵”,展现了古时战士与其战具之间的深厚情感。他们披甲持兵,与敌军短兵相接,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为了家园。宋代文豪苏轼在《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中描述战士“被甲持兵”,行走数里,即便汗流浃背也毫无怨言,体现了战士对家国的坚守和担当。

然而,“兵”不仅是冷硬的兵器,它还代表了军队、战士和军事。《左传·襄公元年》与《战国策·赵策四》中,描述的都是战争的场景,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他们都是国家的重要支柱。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指出,国家的稳定建立在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粮食之上。而巴金在《新声集·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中,则描述了一个副连长对战士们深沉的情感,显现出军人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更宏观的层面,“兵”不仅仅指代兵器或士兵,而是整体的军事和战争。孙子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这突显了军事、战争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然而,他又说:“兵者,诡道也!”,深入揭示了军事策略的复杂性与战争的不确定性。这两句孙子的言论,既强调了兵的重要性,又提醒了我们其背后的风险与策略。而当我们转向唐代,李约在《过华清宫》中描述:“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这里,音乐与战争被巧妙地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震撼,又暗喻了和平时期的宁静。这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战争与和平之间微妙而又脆弱的平衡。

不过,兵字在古文中还有其他的解释。《吕氏春秋·侈乐》中的“兵”,解为灾害,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伤害,亦即对内心的破坏。它是杀伐,是伤害的代名词。所谓“兵之原義爲持斤砍伐。自砍伐其性,則是自爲災害,故高訓兵爲災也”。又如《礼记·曲礼下》所说,“死寇曰兵”,这里的兵则是指战死,代表了那些为国捍卫的英雄们。

兵字,其深度远超我们平日的理解,它不仅代表了历史的烙印、文化的印迹、哲学的反思,还融入了世代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兵有时是战争的残酷写照,有时又是英雄们为国为民的最高赞歌。当今这个交流广泛、深度沟通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与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但在此,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武道和剑道实际上都是中国文化本源的,虽然已为其他汉语文化圈的国家所惯用,但一并使用有又何妨?泱泱大国,这点文化自信还是应该要有的。而近代产生的国术与武术实则也足以应付当下形而下打地鼠的操作需要,那么问题来了,是否真的有必要再生造一个词汇?新创一个概念?新编一套谁都看不懂的规则?我想,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有古典武艺爱好者来批评,说得多不如做的多。也是有道理的,见仁见智吧。

通备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马廉祯 | 说“拳”字
马廉祯 | 说“武”字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一)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二)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三)

马氏通备武学
推介与传播马氏通备武学,以及包括武术、射箭、摔角、短兵、长兵等在内的各种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促进交流,增进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