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琴 | 回族武术家马裕甫
文摘
体育
2024-11-29 14:25
广东
作者简介:史永琴( 1993— ) ,女,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
摘 要:马裕甫,近代著名回族武术家,作为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者、创立之初武术教员,在中央国术馆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将查拳、中国式摔跤带到广东地区,为查拳、中国式摔跤在珠江流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南北拳派的交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试图对马裕甫生平、事迹、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研究,以助读者了解其人其事。
晚清以来,回族武术家风生云起,人才辈出,在传统武术继承和创新上,在整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现代化建构上,积极参与,多有建树,影响深远。尽管近代回族武术家分布区域广阔,代表人物不一而足,但相对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原大地冀、鲁、豫三省,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都居于全国回族武术家之冠。近代回族涌现一大批优秀武术家、革命家和军事家,回族武术家群体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族武术家一般都是武术和摔跤同时练习,这是回族武术家群体非常重要的特质。在近代中国武术群体中,回族武术家往往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实战能力相对较强,马裕甫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南下广东,将查拳、中国式摔跤带到新中国广东,促进了南北武艺的交流。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少,相比其他武术家而言,马裕甫生平事迹记载较少,在近代武术人物传记中,其一生显得平淡无奇。然而,他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武术家,在近代回族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一、马裕甫生平
马金广(1902—?),字裕甫,也写为马玉甫,回族,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穆斯林家庭,靠卖牛羊肉熟食为生。马裕甫幼年时遵父命,拜王兆林、王兆亭为师,成为“俊英体育社”第一期、第二期学生。因天资优杰,勤学苦练,经法镜轩先生引荐拜山东冠县查拳名家杨鸿修为师,与王子平同门学武。杨鸿修看马裕甫有入木三分的本事,基本功扎实才同意收其为徒。马裕甫在杨鸿修门下刻苦练功、潜心学艺,系统学习了查拳、滑拳、炮拳、洪拳等器械套路,以及中国式摔跤等技术。1919年,马裕甫参加了山东军阀马良在济南创立的“技术队”选拨,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进入前八被选入。据传,马裕甫入队之初曾与到访的日本柔道专家较技,表现出众。技术队学制为两年,毕业后成为技术队教员,后期马裕甫与王子平、马金镖、何振江等成为技术队骨干。进入技术队成为马裕甫人生的转折点,确定了其终生以武为生的命运轨迹,特别是以摔跤为主要技术的发展特质。为进一步提升摔跤技术,他还在20世纪20年代拜入保定快跤名家张凤岩门下练习跤术。1925年,技术队停办后经法镜轩先生举荐成为济南成达师范学校第一任武术教员。成达师范学校是一所回民师范学校,第一期学生仅10余人。马裕甫在此教学十分认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与学生关系融洽,在课后学生还单独跟他学几招,同时让学生教他《古兰经》。二、马裕甫与武术
(一)中央国术馆事迹
1927年马裕甫随王子平、马英图、柳印虎等人参加了中央国术馆成立的筹备工作。1928年3月3日,在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技游艺大会上,表演了六家势梅花双刀。1928年3月24日,参加了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并表演了拳术,在创办之初担任少林门科长(专教摔跤,兼通拳棒),后与马英图、杨法武、杨松山、常东昇等回族武术家成为中央国术馆“实力派”人物。1928年10月,年方26岁的马裕甫,参加了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竞赛,荣获摔跤冠军和最优等生。这是由中央国术馆首创的国术竞赛体制,带有试验性质,“国术考试”是国术馆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国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1929年,在浙江分馆举行的国术比赛中获得第3名和1000现大洋的奖金,马裕甫参加过全国或省级的比赛,技艺是“武术加跤,越练越高”的双套功夫。在中央国术馆的必修正科中有五种功夫被编成了口诀,其口诀在学员之间广泛传播:“大靠小靠铁杉靠,五龙遮眼五花炮。圈内撞法拌排手,纵是神仙亦难逃。”其中“五龙遮眼”指的是马裕甫所授的七十二把擒拿手,其手法灵活多变、连环巧妙。马裕甫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时,少林门和武当门矛盾激化,约定时间比试,双方商定,王子平与高振东比试拳法,马裕甫与柳印虎比试竹剑。比赛未有胜负却暴露了中央国术馆内部存在门派之别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成熟。此次比武致使李景林、王子平离职。但是中央国术馆是历史上第一个政府系统的民族体育管理机构,对推广武术教育以及全国武术发展作出了甚大贡献。1935年,马裕甫受张之江先生之派到南宁协助创建广西国术馆,其后担任教导长一职。马裕甫在南宁国术运动会上表演了杂拳。1936年元月,广西召开第一届国术运动大会,马裕甫在散打中获得第一名,受到白崇禧将军赏识,并提拔为侍卫长,在第四集团军总部时,经常教白崇禧和杨森的儿子练习拳术。“马裕甫在广西时期的教学分两套,一套是按照中央国术馆的统一要求进行武术教学,另一套是对其徒弟传授本门武术技艺。在广西只收了莫泉清为徒,现阶段莫泉清的徒弟及其后人还在习练马裕甫所传的型意搏击二十四法和还掌技法。马裕甫在广西曾设擂台赛,在与日本拳师切磋时,拳师被一拳致命,莫泉清在场,赵鹏做裁判”。1938年,王月波先生组建“甘宁青抗敌救国宣传团”,马裕甫为成员,以期亲赴各地唤醒教胞群起抗战,发动回民捐输财务,踊跃入伍参战,推动西北回民抗日救亡热情进一步高涨,预料此行对党国定有伟大贡献。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裕甫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被授中校军衔。(二)新中国成立后事迹
从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大家对马裕甫的普遍认识是:新中国成立后其定居广州,培养武术人才,经常到光塔寺指导马志斌、马家樑、马秀霞和马逢达等人练武。马裕甫所传查拳、滑拳、对刺剑、绨袍剑(这是他在中央国术馆时得自于通备名家马英图的,后来在虚花武术的影响下渐渐改了样,成为现在的绨袍剑)、散手秘技及走壁功等技艺,深受青少年武术爱好者青睐。马裕甫教学十分严厉,对不尊重他或练功不用心者,甚至动武,但对马志斌等几人很爱护、和蔼,把不传外族的秘技也传给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已较开放时,他一直强调不传外族的戒条,对于后期马志斌把滑拳改为集体表演套路有些生气。1961年,马裕甫传授马志斌走壁功并提醒练成后不许随便示人,外传须慎重。1972年,马志斌将走壁功传给龚永平、李志明和马小斌等人,据说,马小斌可走3米的高度。马裕甫说走壁功最高境界是在墙上走三步,攀5米多高,这种身轻如燕,一攀数米高的轻功,是中华武林中的瑰宝。马裕甫为查拳传入珠江流域作出巨大贡献,不幸的是,马裕甫晚年遭遇“文化大革命”劫难,在极度困顿中病逝,对此以下两位人士有不同的认识。在马志斌先生一篇文章中提及马裕甫来广州后的事迹,因其有历史问题曾被捕入狱,出狱后生活也不遂意。根据笔者对有关人士的访问了解到马裕甫来广州后的事迹:“1949年广西解放,桂军溃败,白崇禧从广州飞往台湾,而跟随白崇禧多年的侍卫长马裕甫并未前往台湾,留在了广州。当时广州社会环境比较好,他在广州期间主要从事一些裁判工作,因他是武术名家,广州市武术协会聘请他做武术竞赛裁判和顾问等工作。期间他经常去光塔寺教授武术和摔跤,并未在外授武。1962年经朋友介绍在三水市一个村庄教过两三年武术,因为该乡村民与邻村发生群斗事件,所授徒弟有参与其中,其他人无罪释放,而他被判六年,实际上四年左右就释放了。刑满释放一星期后只身一人去了东莞,不久后在东莞病逝,其尸首家人至今未寻获,去世时间在1966年左右。”虽然,对于马裕甫来广州后的事迹,以上几种描述有所不同,但是,对于马裕甫在光塔寺教授拳术和摔跤、一些裁判工作都认同。对于马裕甫在广州事迹以及去世时间的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三、马裕甫其他事迹
(一)查拳名家
马裕甫师从著名查拳大师杨鸿修,是其得意门生,查拳技艺造诣高深,马裕甫不仅擅长查拳,同时也擅长潭腿,潭腿是查拳主要基本功,更是北腿精华,较为常见的是十路潭腿。马裕甫练习潭腿是为了提高查拳技艺,在拳种林立,套路众多的中国武术中,潭腿是公认的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的拳种之一。查拳与潭腿在近代中国武术的普及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其中回族潭腿名家众多且作用尤为突出,正是由于众多回族潭腿名家的涌现,使得“教门弹腿”名扬天下,得到武术界广泛认同。民国初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武风也为之一振。1919年,广东精武会成立,主张体育救国、振兴中华,开展武术活动,引进外来拳种,并组织武术表演。在此期间,潭腿、查拳就已经传入广东地区。1928年随“五虎下江南”使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查拳等北方拳种得以传入广东并生根开花,是王少周把查拳传入广东地区的。王少周是著名武术家,擅长潭腿、查拳,曾任两广国术馆武术教员,后与顾汝章创建广州国术社,两广国术馆是近代广东历史上继广东精武体育会成立后又一次较具规模的北拳南传和南北拳术交流。1932年后王少周一直在广西从事武术教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广东地区传播查拳的首要人物是马裕甫。(二)八极拳事迹
据范克平先生回忆,1971年,老师罗玉曾经送给自己一本《北派真传黑手飞砂图说》,著者和演示者均为马裕甫,其演示动作竟然和韩化臣动作一模一样,而事先两位前辈并未说过此事。范克平先生说:“很奇怪,根据这一点来看,韩化臣和马裕甫应为同门,因为黑手飞砂之术作为武学绝技,传人都应是磕头入门嫡传弟子,可是韩化臣入中央国术馆时报的是八极门,马裕甫报的是查拳门。”范克平先生还说,黑手飞砂术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中央国术馆高层以及军方的重视,但训育处处长张瑞堂为了慎重起见,只将该书在小范围传播,先在馆内学生训育处内部发行,后来经不住军方要求,又被作为首期军、警、宪国术培训班教材,馆内各派高手如朱振英、王子平、童仁富、王子庆、杨法武、刘百川、张本源、罗玉、于振声、顾汝章等人均练习过此功。该书扉页有罗玉当时用毛笔写得一小段文字:“民国十八年夏,中央国术馆一等教习马裕甫君献出《北派真传黑手飞砂图说》,朱振英(孙中山贴身侍卫)将此书赠给罗玉,八月五日夜晚,与朱振英交谈,方知马裕甫君与韩化臣君乃同一师门,而且王子庆、杨法武、刘百川、张本源、于振声、顾汝章诸君均做过此排手。”这是一段典型的民间武术传说进而演绎的示例。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八极拳是北方民间普遍流传的拳套,且经马英图、韩化臣等人在中央国术馆期间进行整理重组后,在社会上的流传则更为整齐。而马英图与韩化臣实为同系八极拳传授,而马裕甫又是在国术馆期间随马英图习武。所以,马裕甫与韩化臣的八极拳相似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他文献中也描述他与韩化臣和马英图同为八极门人。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中央国术馆马英图等人整理八极拳后,八极拳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第一个规范化拳套,尽管当下全国各地传习八极拳类型繁多,但从大结构来看,从拳套整体理论与实践性来看,以韩式八极拳与马氏八极拳最为规范。其他广泛流传于北方各地的八极拳,多有经个人任意修改添加的现象存在。四、马裕甫对武术的贡献
马裕甫作为一名武艺精湛、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著名武术家,继承了查拳的精粹并将之发扬,促进了查拳发展。马裕甫为专业学校毕业者,学识教授悉极优美,且办理教育多年。在习武出师之后,主要从事武术教学工作,致力于武术的推广与传播。从查阅资料中可知,其虽然武术技术非常高深,但武术理论性著作几乎没有。尽管在武术理论上造诣不高,但高深的武术技能造诣使其成为武术名家,在中国近代武术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马裕甫定居广州传授查拳、摔跤技艺,培养武术人才,如马志斌、马逢达、马家樑、马秀霞、穆三德、穆五德、杨汉光、蒋文忠、李尭山等人。马裕甫为查拳、中国式摔跤在广东地区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回族武术家交流。虽然马裕甫已去世,但中国武术界是不会忘记这位为对中国武术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武术家。杨鸿修认为马裕甫是个勤快、能吃苦、十分懂礼数、有极高悟性、每日练功除外,还坚持上清真寺做礼拜的难得的青年人,将来定会成为有用之才。《沈丘纵横》中对杨鸿修、王子平、何振江、马裕甫等人的评价是:沈丘回族拳师与他们共同创造了近当代上海灿烂的体育文化,对回族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并促使其成为中华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近代成名者修炼单一拳种者少,大多为吸取百家之长,马裕甫是集潭腿、查拳和摔跤为一体的武术名家。引用格式:
史永琴.回族武术家马裕甫[J].回族研究,2017,27(03):125-128.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