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现如今用于表达以套路演练评比为主导的这种类竞技运动形式,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情。作为中国民族体育最为重要的代表,武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文化结构,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并且还在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在民间,练武术有许多称谓,练拳、打拳、走套儿、打功夫、练功等等,南北各异,东西有别。因此,武术所涉及的术语和名称也就多种多样,其中“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为什么在描述某些武术动作或套路时会使用“捶”这个字眼呢?答案既与技巧有关,也与语言的演变、文化、地域的特点有关。
“捶”原意为敲打,特指用棍、拳或其他工具的动作。在北方拳法如“正捶”、“横捶”等技巧中,显然可以看出这种与原意相符的打击动作。但深入挖掘,我们发现“捶”的含义远不局限于此。
文献记载,如《论衡·变动》的“被捶流血”或《晋书·祖逖传》中的“持我鈍槌,捶君利錐”,不仅反映了“捶”的原始含义,还反映了使用者背后所蕴藏的技巧与策略。当然,在名为“五花捶”或“罗汉捶”的套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深意:它不仅描述了拳法的动作,还蕴含了对武者所需品质的追求。更进一层,武术的实践不仅仅是动作的演绎,更是心、意、气、力的完美统一。这是一种对技巧与内心修为的追求。所以“捶”在这里,既表现为外在的打击技巧,又代表了武者内在的坚韧和决断。这种双重含义,使“捶”成为武术中独特的象征。
而民间武术中的“捶”更多的是一种对实用性、效果和目的性的追求。不同于单纯的舞蹈或表演,它需要有真实的攻防意义和实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许多武术流派都会选择用“捶”这个字来命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哲学、一种追求、一种态度。
由于北方的气候和环境是严酷的,所以北方人民的性格往往都很坚韧、刚毅。这种性格特点与“捶”所代表的特质高度契合,也解释了为何在北方武术中,“捶”的技巧和哲学特别受到重视。所以,“捶”在武术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动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武术的本质、武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其相互交融的文化和历史。
(马廉祯供稿 胡芮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