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达 | 南人写北事——《水浒传》武艺札记选(一)

文摘   体育   2023-04-22 07:00   广东  
摘要:《水浒传》在塑造一群英雄豪杰之外,有关武者装扮、古代兵器、武艺和打斗场面的描写采集于现实社会,虚构成分总体较少,包含不少真实的古代武艺资料。写作上,《水浒传》是以杆棒、朴刀话本为主体的多话本融合产物。在南人写北事基础上,包含史实的夸大和南人对北人的轻蔑,表现在戴宗神行术、北人食牛肉、北方杂剧和南方话本系统的相互影响等。
关键词:水浒传;古代武艺;南人写北事

文章发表于《武学》第五辑

中外武艺文化交流专辑

作者:马明达

第一讲 引首

《水浒传》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充满了谜团的“奇书”。说它充满谜团,是因为至今为止我们对它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小说成型于什么时代?版本源流问题及繁简本的关系如何?等等,都还存在疑义,存在种种不同意见,海内外的学者们还在为解开这些悬疑而探索着。因为史料不足,有些问题如果没有史料上的突破,恐怕永远都难以彻底解决;有些则是因为研究力度不足,研究工作没有进展到应有的深度。相比于《红楼梦》,《水浒传》的研究队伍要小得多,成果也明显要少。虽然学者们已经做了多年努力,但“水学”并没有形成气候,似乎也不被多数读者所认知。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是,近年来,在对《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和重要人物的评价上,批评之声渐多,争议也多起来了。这当然是好事,学术研究总是在争议之中向前推进着的,我想,有争议总比摆在那里无人问津要好。

因为拍过几次电视片,最近有人认为国内出现了《水浒》热,为之担忧,怕过多宣扬暴力和“劫富济贫”之类,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我并不以为然。我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水浒》热”。坦诚讲,电视剧大多都拍得比较粗糙,立意很浅,缺乏应有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重点人物一般都很造作,形似而神殊,缺少了《水浒传》特有的那种高古冷竣和幽默感。根本原因还是编导们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不大了解,视野和思路都很窄,又深深受到港台武打片的影响,在斗智斗勇的拼杀中,加进去许多“吊线木偶”式的把戏,飞来飞去,让人心烦,好像在一杯清香的茶水里加了一勺味精。这些年出了一些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但研究领域里也出现了浮躁浅薄的现象,书的确出了不少,有些是炒作性质的哗众取宠之作,里面真有价值的学术心得不多。

我们先搁下种种难解之谜不谈,也不在评价问题上饶舌,就以《水浒》本身的文学成就而言,恐怕谁都不能否认,《水浒传》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丰碑之作。在为数不多的明以前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境地。它问世以来,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度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影响,尤其是对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影响;文化影响就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了。《水浒传》早就走出了国门,在整个东亚汉文化圈里拥有大量读者。在日本,光是模仿版的《水浒传》就有好几种,近代以来还产生了大量的绘画、影视和动漫作品。大家都知道,《水浒传》影响到毛泽东的一生,伴随着他度过了暮年。至于“文革”后期那一场莫名其妙的“批宋江”运动,我想经历者们至今仍记忆忧新。

《水浒传》的一大成功,在于它塑造出了一批血肉饱满、神采飞扬的侠义英雄形象,如鲁智深、林冲、武松、史进、三阮、李逵、石秀、燕青等,他们的名字和绰号,体貌和语言,曲折复杂的个人经历,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为之津津乐道的程度。以英雄豪杰为中心的梁山故事,主要表现为大大小小的战争和个人的拼杀打斗,基于这个特定故事题材的需要,《水浒传》里就有了大量关于古代兵器、武艺和拼搏打斗场面的描写。一拳一脚,一刀一枪,情境真实,引人入胜,成为小说的最亮点、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其中有些描写,例如人物与兵器的搭配上,鲁智深手中的禅杖,林冲的蛇矛,武松的朴刀,李逵的板斧,秦明的狼牙棒,扈三娘的双刀和套索,呼延灼的双鞭,张清的飞蝗石等等,人物与器械相得益彰,妙趣天成。特别是一些打斗场面的描写,真让人拍案叫绝,百读不厌,如王进打史进、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与周瑾在大名府的比武、燕青与任远在泰山的争交……也都写得十分精细,十分专业,早就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经典段落,并且被改编成为戏曲、评书等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广为流传。这些内容开了后世侠义公案小说打斗描写的先河,也成为数百年来说书人和小说家们临摹的范本。

《水浒传》在武艺描写上的成就,不但具有开创意义,而且称得上是千古独步,为后来的任何一部侠义公案小说所望尘莫及,更不要说近代以来所有那些以玄虚怪异为特色的武侠小说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水浒传》无论兵制、兵器、武艺的描写,各种武勇人物的体貌装扮、言谈举止的描写,以及武艺技巧和词语的应用,无不在采集于社会的真实而有所剪裁和适度夸张,做到了顺手拈来,恰如其分。当然,有史实,也有虚构,怪诞不经的东西也一定会有,但总体上比较少,有的神怪描写也确有传闻根据,只是有所夸大,如神行太保戴宗的“甲马”术等。在个人武艺的描写上,基本上脚踏实地,简单明了,不搞飞来飞去、光怪陸离那一套。因此才有了许多惟妙惟肖的武勇人物和入情入理的打斗场面。数百年来,不但深深地吸引着大量读者,而且也吸引了许多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待续)

 马氏通备武学 

精彩书籍推荐
《武学》第五辑——中外武艺文化交流专辑出版!

(书籍购买请扫描图中二维码)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一)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二)

马廉祯丨马氏通备鞭杆的渊源与系统(三)

健公书院第一期马氏通备翻子拳线上课程调整通知!

马氏通备武学
推介与传播马氏通备武学,以及包括武术、射箭、摔角、短兵、长兵等在内的各种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促进交流,增进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