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达 | 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一)

文摘   体育   2023-07-02 08:00   中国香港  

通臂、通背、通备,这是当今武坛上三个十分相似的拳派名称,它们是否相同,彼此有无渊源关系,应该如何区分它们,这是武术爱好者们时常提起的问题,也是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记得80年代初,我曾在一篇答日本记者采访的文章中专门谈到过三者之间孰先孰后的问题,当时谈得比较简单,但主要观点都摆出来了。

那时我谈话的要点是:“通臂”一词出现得相当早,差不多在先秦时代就出现在与武事有关的文字中。“通背”则比较晚近,我个人以为它是从“通臂”一词中衍化出来的,甚至可能是同音讹传。在当代人的书里,二者往往混通使用,界线不是很分明。

至于“通备”,原本就是“通臂”。根据清末沧州地区李云标、黄林彪等先贤的传授,曾经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通臂取其象,通备取其义。也可说前者是具象的、技术层面的;后者则是抽象的,是义理层面的。总之,从字义上讲,“通备”源自“通臂”,是“通臂”的引伸和升华,这是没有问题的。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我国一些重要的武术流派陆续完成了类似的理念升华,于是便有了太极、形意、八极、八卦、意拳一类哲理化名称的应运而生。这是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武术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标志。我以为“通备”的出现应该作如是观。

旧拳谱中还有“同备”的写法。如80年代武术“挖整”中,山西柴印庭捐献的一个抄本拳谱,就叫《同备拳谱》,现藏武术院资料室(口袋编号263)。我以为这是写谱人的笔误,民间武术资料口耳相传,常有这种情况。

“通备”由来久矣,但正式以“通备”取代“通臂”并不很早。

清宣统二年(1910),先父马凤图奉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李瑞东、李存义、李书文、叶云表等人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时,有鉴于社会上流传着多种通臂(背)拳,往往有同有异,各执一说,容易混淆。于是,先父与萧公辅、黄双亭等先生商议后,决定正式揭出“通备”名号。从此,不论对内对外只用“通备”,不再沿用“通臂”一词。这样做,一是为了与诸家通臂拳有所区别;二是“通备”字义较“通臂”深长,更多一些文化含蕴;第三,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表达某种武学理念的词汇,它具有突破一家一派狭隘藩蓠的特点,更适宜于作为一个体系概念。

先父生前经常谈到当时这一字之易的深远意义,对之非常欣赏,自认为是平生得意之作。自此伊始,先父高扬“通备”大旗,汲汲致力于通备武学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致力于通备武学思想的建构与弘廓,致力于通备武学人才的培养和一系列古典武艺精萃的整理和传播。如果就以1910年作为通备武学勃然兴起的起点,星河流转,逝者如斯,尔来已是整整九十个春秋了!

众所周知,现在,通备在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通备武学”、“通备武艺”、“马氏通备武学”、“通备拳”、“马家拳”、“马氏武艺”等等,名目虽多,其实质则一也。我们抛开各种名称的成因不谈,最重要的是:通备不是一个拳种,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门派,而是一个武术类别,一个内容宏博、结构严整的武术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后形成的综合性的武学体系。正由于此,我们更乐意使用“通备武学”这个词。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体系主要由马凤图的家族成员和重要门人担当传播任务,这种情况已延续了三、四代人,所以人们往往在“通备”前面加上“马氏”二字。

通备


精彩书籍推荐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健公书院第一期马氏通备劈挂拳线上课程通知!
培训 | 健公书院第六期长短兵师资培训班开班!
马明达 | 南人写北事——《水浒传》武艺札记选(一)
马明达 | 南人写北事——《水浒传》武艺札记选(二)

马明达 | 南人写北事——《水浒传》武艺札记选(三)

马明达 | 八极短拳 七刚三柔 —兼论八极拳的“顶”与“缠”

马氏通备武学
推介与传播马氏通备武学,以及包括武术、射箭、摔角、短兵、长兵等在内的各种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促进交流,增进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