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武汉柏林电影周将于11月1日至11月10日举办
卢米埃尔兄弟制作于 1895 年的影片《工厂大门》(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电影之一,并奠定了不同于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另一种电影语言范式。“电影历史中的第一个镜头是对准工厂的”,德国电影人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曾作此批注。为什么是工厂?无数的电影人、研究者也不断地将目光重新回溯到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它不仅意味着电影这门在 20 世纪迅速发展的艺术的起始时刻,更是一个勾连起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现代性等宏大议题的关系网络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活跃于国际上的新加坡艺术家何锐安以“工人”“工厂”“电影”等锚点来切入全球化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议题。在《一扇中国工厂大门的二十四种电影视角》(24 Cinematic Points of View of a Factory Gate in China,2023)中,艺术家将在几家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工厂门口的监控录像画面与 24 部选取于影史中与工厂相关的电影素材并置于 24 个画面中,电影的发明与当下大量安装的监控相机和海量的图像生产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社会变迁由此被暗示。何锐安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工厂大门分隔开了工人的工作与生活,卢米埃尔兄弟的镜头下捕捉到了工人们摆脱了工作的繁重与工厂的约束后的身体动作与精神状态。而在他所并置的监控录像中,似乎没有捕捉到这样大量的工人离开工厂的画面。电影的诞生及电影院的出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为人们开辟了新的在工作之余的消费与休闲的生活空间。而在新型图像生产层出不穷的当下,通过这样一部回望电影这种媒介诞生之初的时刻并勾连起百年来的社会变迁的作品,我们希望能映照出电影空间的意义以及个体生命的经验。
24 Cinematic Points of View of a Factory Gate in China2023 第 34 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2024 第 14 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2013 年,中国一家工厂的大门前被秘密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在《一扇中国工厂大门的二十四种电影视角》中,拍摄的镜头被重新置于可以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开创的电影谱系中。正如影片中虚构的电影制片人所讲述的那样,这部电影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欧洲、美国和中国电影史,探讨了工业革命如何将工人带回工厂,成为工厂的合法所有者,最终导致了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场景——似乎没有足够的工人离开了工厂。何锐安是艺术家和作家,其创作专注在当代艺术、电影、表演和理论的交叉领域上。他的研究以演讲、论文与电影媒介为手段,考察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治理体系中所产生的关系。他曾参展上海双年展、曼谷艺术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雅加达双年展、科钦双年展、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维也纳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埃因霍温凡艾伯当代美术馆和日本山口艺术与媒体中心。他是 M+ 博物馆发起的第三届希克奖的六位入围艺术家之一。
武汉柏林电影周是由民间放映机构 蛋清放映 与 独放 联合策划的年度展映项目,始于 2022 年,以开放征片和主题策展的形式,从发掘并推广鄂籍影像作者出发,链接世界范围的影像作品。武汉柏林电影周以为创作者与观众提供联结途径为己任,秉持着开放对话、多元评价的价值观念,为电影生态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