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推荐|美墨边境的“无边之境”:史杰鹏&乔舒亚·邦奈达作品《荒漠沙海》「WPAC」放映

体娱   2024-06-27 22:00   湖北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WPAC)以公共教育为根本,开设“在场”“焦点”“逐帧”三个公共项目系列。通过讲座、论坛、研讨、放映及映后分享等多种形式,推动影像艺术走向公众。


“在场”系列联动扎根本土的艺术文化领域工作者,梳理、建构武汉在地的艺术生长场域;“焦点”系列聚焦新兴的艺术力量,致力于为青年、新锐摄影师提供无差别的平台;“逐帧”系列则关注独立电影、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试图探究影像艺术不断扩张的边界。


“Free-Frame自由影像”隶属于“逐帧”系列,旨在推荐和放映与传统叙事有别的先锋、实验电影和导演,拓宽本地观众对影像边界的理解。








-


放映排片


2024.06.28(周五)


19:30-21:05

《荒漠沙海》

El Mar La Mar (2017)




-



“生活在这片沙漠之中,就像生活在茫茫大海中。索诺拉州和亚利桑那州之间的边界是一连串闹鬼或被施了魔法的岛屿,城市和城镇是船,沙漠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里是鱼类的理想栖息地,但却不是人类的。这里的沙漠是一个荒凉的空间,在那里人类冒着生命危险,也可能遇见死亡。成千上万在这里失踪的男男女女魂牵梦绕。”


智利作家罗伯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使用了大海的隐喻,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被美墨边境这片“无人之境”——索诺拉沙漠(Sonoran Desert)所困扰,索诺拉沙漠是那些从墨西哥穿越到美国的人所走的最致命路线之一。在他的遗作《2666》中,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墨西哥妇女在华雷斯城被谋杀的事件,其中一些妇女的遗骸在沙漠中出土,并将索诺拉描述为世界末日和超自然的景观。擅长声音设计的加拿大艺术家乔舒亚·邦奈达(Joshua Bonnetta)和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Harvard’s Sensory Ethnography Lab)的成员美国电影人史杰鹏(J.P. Sniadecki)以带有纹理瑕疵和颗粒痕迹的16毫米胶片影像描绘了这片地区无情的风景和其中的人类痕迹,辅以精致复杂的声景(Soundscape)和当地居民的丰富“证词”,《荒漠沙海》(El Mar La Mar,2017)呈现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动细节,捕捉了这片边界未被清晰勾勒的边境之地上神话般的生活体验。


《无人之境》骆丹个展闭幕之际,WPAC将带来这部同样“行”于广袤的荒漠与戈壁之上的影像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对展出的作品进行回应。《荒漠沙海》与《美国一号公路》(Route One / USA,1989)同样展现了非虚构电影体裁的新的可能(虽然拍摄方式大不相同),但它们所描绘的美国面貌却大相径庭。这部作品在图像和声音之间摇摆不定,将口述历史与视觉冥想进行融合。那些穿越边境、生死未卜的人的声音和身体萦绕在导演再现的图像和空间中。这部电影是一段充满诗意、让感官沉浸的旅程,源于众多双重的相遇:风景和身体;声音和沉默;紧迫感和耐心;美国和墨西哥;荒漠与海洋;一位声音艺术家和一位人类学家......


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是现代实验纪录片制作领域家喻户晓的名字,该实验室制作的作品以其沉浸式的美学和对文化细节的敏锐关注著称。这种影响在《荒漠沙海》中得到了深刻体现,广阔的声景和颗粒感强烈的图像包围并挑战着观众,让他们不仅看到和听到沙漠,还要直面它。




*本次放映已获得版权方授权,仅为分享交流,需使用小程序报名参加。




扫码报名


放映现场将免费限量发放放映海报,先到先得




滑动查看


史杰鹏(J.P. Sniadecki)是一位电影导演、人类学家和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纪录片媒介学教授。他的电影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他的作品曾在2014年惠特尼双年展、2014年上海双年展、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纽约MoMA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独立电影展特别板块展出。他曾为CinemaScope、《视觉人类学评论》(Visual Anthropology Review)、《电影作者》和DV-Made China(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撰写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文章。



作品列表(节选):

On the Battlefield‎, 2024

A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2020

El Mar La Mar, 2017

The Iron Ministry /《铁道》, 2014

Yumen /《玉门》, 2013

People's Park /《人民公园》, 2012

Foreign Parts, 2010

The Yellow Ban /《黄浦》, 2010

Demolition /《拆迁》, 2008

Songhua, 2007







滑动查看


乔舒亚·邦奈达(Joshua Bonnetta)于1979年生于加拿大,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通过声音和影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涉及装置、表演和传统电影和剧院展演等形式。他当前的作品通过生态声学(acoustic ecology)和保护生物声学(conservation bioacoustics)框架来探索环境声音。


他的作品曾在柏林电影节、BFI伦敦电影节、伦敦当代艺术学院、MoMA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白教堂画廊等各种国际电影节、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艺术论坛》、《弗里兹》(Frieze)、《视与听》、CinemaScope、《卫报》和《纽约时报》都曾报道过他的作品。


他是伊萨卡学院(Ithaca College)电影、摄影和媒体艺术系的副教授。他的声音作品由Shelter Press、Canti Magnetici和Senufo Editions出版。



作品列表(节选):

Echo, 2022

The Two Sights, 2020

Low Islands, 2018

El Mar La Mar, 2017

Remanence II-IV, 2015

Remanence I - (Lost, Lost, Lost, Lost), 2013

Strange Lines and Distances, 2012

American Colour, 2011

Long Shadows, 2011

Parting, 2010





El Mar La Mar, 2017



关于电影


《荒漠沙海》(El Mar La Mar,2017)是一次穿越美墨边境的索诺拉沙漠的沉浸式迷人之旅,它将该地区悲惨的口述历史与手工处理的16毫米胶片拍摄的植物、动物和旅行者留下的物品影像交织在一起。拍摄对象讲述了他们在沙漠中紧张而神秘的经历:一名男子讲述了一个据说在该地区出没的近5米高的怪物,而一名边境巡逻人员则讲述了一个类似的人兽大战的离奇故事。随着鸟儿的叫声和其他夜间噪音隐匿地充斥着这片荒凉的风景之上,音效丰富的配乐为影片增添了阴森诡异的氛围。


这篇关于边境口岸的人类学论文表现了对景观、动物和气候的感官体验,探讨了无证移民穿越荒凉干旱的索诺拉沙漠(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战略要地)的艰辛旅程。乔舒亚·邦奈达与史杰鹏秉承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精神,巧妙地将自然和天气现象、动物、人类及其留下的痕迹等精美的16毫米胶片镜头与复调配乐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部探索沙漠栖息地的电影,一幅高度政治化的土地的多面全景图,一首让人联想到海洋的电影诗歌。史杰鹏的纪录片手法与邦奈达对电影物质性的思考完美融合,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你从未见过、听过或感受过的边境地区体验。


El Mar La Mar, 2017


位于墨西哥和美国边境的索诺拉沙漠是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夏季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水资源匮乏。正如一位当地人所说:“这里的一切都想伤害你:植物、昆虫和野生动物。”只有最贫穷的非法移民才会选择走这条路前往美国。那些幸运的人可以在三到五天内穿越沙漠,但大多数人都会迷失方向,死于口渴或饥饿,或者被边境巡逻队抓获。《荒漠沙海》通过幸存者、追踪者和沙漠居民的故事讲述了这一人间戏剧,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人,只能在险峻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中看到人的痕迹。这部时而沉思、时而抽象的纪录片采用16毫米胶片,通过对沙漠的诗意探索,探讨了一个紧迫的政治和社会问题。(IDFA) 


一望无际的地平线、被烈日灼烧的大地和光秃秃的天空,这些由16毫米胶片转换成数字影像的颗粒画面中展现出一片荒凉的土地。空水瓶、袖珍宗教器物和破损的鞋子的镜头见证了成千上万人所经受的苦难,画外音讲述了绝望的故事、对死亡的目击和与神秘生物的遭遇。复杂的声音元素让沙漠立体生动,但也不免让人感到恐惧。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成员史杰鹏和多媒体艺术家乔舒亚·邦奈达在这部沉思的、复杂的电影诗歌作品中采用了一种真正实验性的纪录片方法。(MoMA)


荒凉、危险、充满争议:一部关于索诺拉沙漠边界的电影本可以成为一部悲剧记录。然而,邦奈达和史杰鹏却选择让风景成为主角。为了拍摄《荒漠沙海》,他们在三年的时间里长时间探访了美国边境的这片恶劣环境,拍摄风景,记录野生动物,并与边境护林员、援助工作者和偷渡者交谈。邦奈达和史杰鹏只用音频录制了采访的内容。在播放这些采访内容时,画面上出现的是残酷的风景或完全黑暗的镜头,使故事更加令人心碎。传闻称,有移民在被边境巡逻队驱散后迷失了方向,在原地徘徊了七天。一位农民回忆说,他看到一名男子被野火烧得焦黑,但仍在行走。“这与欧盟的(难民)危机非常相似。沙漠就像大海一样,被用来威慑,在某些情况下被用来进行抹杀。“邦奈达说。(Philip Oltermann)


El Mar La Mar, 2017



影展入围、获奖及展映记录(节选)


2017 柏林国际电影节(“卡里加里”电影奖;论坛单元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2017 香港国际电影节

2017 纽约电影节

2017 伦敦电影节

2017 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2017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2017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2017 AFI美国电影学院电影节

2017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

2017 葡萄牙里斯本独立国际电影节(“Universities Culturgest”奖)

2017 塞尔维亚科索沃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17 巴西库里蒂巴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18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2019 国际影迷协会(ICS)奖(最佳纪录片奖)



影片预告




背景介绍


《荒漠沙海》是对世界上也许是最政治化的一片土地的前卫研究,它并不关注沙漠作为通道的作用,而是关注它所代表的意义,这样的边界与暴力密不可分。它们分裂家庭,加剧种族分离,加剧经济差距。与几乎所有的边境地区一样,索诺拉沙漠也曾是许多血腥争端的发生地。美墨战争结束后,分别在1848年和1853年签署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the 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和《加兹登购地条约》(the Gadsden Purchase),从而确立了目前的边境路线,但与成千上万因美国边境巡逻队蓄意将这片土地变成死亡陷阱而丧生的人的痛苦相比,沙漠暴力的历史根本不值一提。


1994年,美国边境巡逻队正式实施了被称为“威慑预防”(Prevention Through Deterrence)的移民执法战略,这套政策旨在通过封锁既定路线来阻止非法移民试图穿越美墨边境。其明确目的是迫使成千上万为逃避贫困和暴力而向北逃亡的移民前往更偏远、环境更恶劣的地方;政策制定者假定,一旦他们意识到穿越沙漠有多么危险,他们很快就会停下来。但他们错了!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非法移民尝试穿越沙漠,希望在美国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这里地形险恶,条件极端恶劣。太阳无情地炙烤着所有试图穿越沙漠的人,夏季气温可达48°C。这段艰苦的旅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天的时间,但索诺拉沙漠的存在超出了人类正常的时间感知。它是一个放逐之地,一个净化之地,对于那些寻找途径非法进入美国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那些试图穿过它的人往往会面临严峻而不确定的命运。(Patrick Gamble)


El Mar La Mar, 2017



史杰鹏访谈自述节选


这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空间——无人机和监视塔无处不在,主流媒体和电影的表现形式似乎没有限制,包括像《边境杀手》(Sicario,2015)这样妖魔化墨西哥和墨西哥人的有问题的好莱坞电影。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技术上来说,都存在一种超视觉(hyper-visuality)在起作用。我们的干预措施是使用16毫米胶片进行拍摄,这种胶片包含不同的视觉领域和认识论上的谦逊,允许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看不见但存在的事物。它摒弃了控制和全面凝视的冲动。缓慢的节奏和视觉上的谦逊表明了我们希望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强调我们知道的是多么少,我们实际上能感知和理解的又是多么少。(BOMB


El Mar La Mar, 2017



评论节选


2017年的年度十佳电影之一......电影与风景融为一体,成为人类与非人类相遇的铭文之地。

ArtForum

Erika Balsom



他们令人惊叹的合作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民间故事般的氛围,氤氲着欲望、记忆和幽灵的残骸。


哈佛电影资料馆


尽管这部电影构思巧妙,充满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意画面,但它从未将这个地方仅仅变成一个美学项目。相反,影片具有故事性——它给观众带来的不适和恐怖绝对是政治性的。关于移民的事实已经广为人知,一部关于这条边境更传统的纪录片,可能不会让人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移民所经历的残酷和恐怖,以及他们的勇气和绝望。


MUBI Notebook


El Mar La Mar, 2017


这是一幅美国沙漠边境的变形画卷,笼罩在恐惧之中。史杰鹏和乔舒亚·邦奈达的这部先锋的人类学电影就像一部恐怖电影,描绘了令人不安的美国西南部和陷入炼狱的群体的画像。这是哈佛大学著名的感官民族志实验室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荒漠沙海》(根据西班牙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Rafael Alberti]的一首诗命名)在索诺拉沙漠拍摄了数年时间,这部影片遵循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创立时的原则,将人类学电影制作兴趣与先锋电影的多种模式相结合,包括肖像观察、风景摄影以及具有个人和政治意义的口述历史。后者的含义体现在影片的第一个画面中,这个画面是从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车窗边拍摄的(人们可能回想起史杰鹏的上一部电影《铁道》[The Iron Ministry,2014]中从疾驰的火车上拍摄的类似镜头)。在这一场景中,树木繁茂的画面以有节奏的间隔被垂直线一分为二。邦奈达和史杰鹏项目的空间地理及其主题范围立即建立起来了,导演从分界线的两侧分别对我们/他们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


El Mar La Mar, 2017


……


影片的中间部分有时会穿插一些白天的简短蒙太奇镜头,展示一些被丢弃的物品(眼镜、夹克、身份证,据推测可能是边境逃亡者的),最能体现乔舒亚·邦奈达和史杰鹏的痕迹。詹姆斯·班宁(James Benning)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加州三部曲”(影片后段火车穿过静态画面的镜头同样让人不禁想起《美国铁路》[RR,2008]),以及英国导演本·里弗斯(Ben River)的作品,无论是影片对不可知的人物的兴趣,还是其触觉美学的呈现;影片采用了非高清、颗粒化的16毫米胶片拍摄,经常给人一种濒临崩溃的感觉。因此,毫不奇怪,影片的最后一个乐章,即地平线上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黑白长镜头,伴随着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兹修女(Sor Juana Inés de la Cruz,整个拉丁美洲第一位女诗人,也是墨西哥、中美洲、拉美以及所有西语国家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诗歌朗诵,逐渐被颗粒和黑暗吞噬。


虽然影片采用了一种熟悉的语言,以及美国和欧洲先锋电影的特殊风格,但导演们自己的声音却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出生于加拿大、现居纽约的邦奈达,其作品游走于电影与美术馆之间(他新创作的多屏装置作品Lago在柏林电影节的论坛拓展单元与《荒漠沙海》同时首映,在色调和地形上与它也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此外,他还从事声音设计工作。他敏锐的耳朵和对独特声音细节的感觉在整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如潜意识里的嗡鸣氛围的基调中,许多声音有条不紊、准确清晰地出现,然后又平静地融入到周围的氛围中去;与此同时,鸟叫声、狂风的呼啸和其他各种夜间噪音也在混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使沙漠的感官元素与看似荒无人烟的地貌形成鲜明对比。


史杰鹏大半的职业生涯都在与联合导演合作,但邦奈达的多面手技能在合作者不断变化的风格中找到最有成效的出口。因此,《荒漠沙海》应该是对邦奈达作品迟来的认可。至于史杰鹏,他只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

Sight & Sound

Jordan Cronk


Fire at Sea, 2016


乔舒亚·邦奈达和史杰鹏的这部电影将边境两侧的故事汇集到一起,探讨了那些绝望到开始长途跋涉进入荒无人烟的沙漠的移民的困境。我们看不到讲述者的面孔,只能看到风化、常常是非高清的16毫米胶片,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碎片。有时,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空洞的银幕。正是声音而非图像的使用为这部电影增添了额外的维度。迷失在旷野电波中的声音片段在配乐中劈啪作响——这种手法让人想起吉安弗兰科·罗西(Gianfranco Rosi)的《海上火焰》(Fire at Sea,2016)中使用的难民船发出的求救信号。不仅如此,影片还捕捉到了大自然的持续侵袭。当暴雨的声音突然淹没影院的那一刻,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The Observer UK

Wendy Ide


乔舒亚·邦奈达和史杰鹏将他们最强大的艺术王牌留给了《荒漠沙海》最后的一部分“暴雨”(Tormenta)。如果说前面两个部分还带有一些更传统的非虚构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那么尾声的“暴雨”则将这些平凡的人类体验带入了精神领域。就像史杰鹏在感官民族志实验室期间拍摄的影片一样,他和邦奈达在纪录片中尽可能地延伸了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知名的“狂喜的真实”(ecstatic truth)的概念。结果《荒漠沙海》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通过纯粹的美学,使这种狂喜变得超凡脱俗的非虚构电影之一,它令人沉醉,激发了人性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我们如今所需要的。


Kenji Fujishima


El Mar La Mar, 2017


《荒漠沙海》可以与Second Run(碟商)之前发行的阿尔伯特·塞拉(Albert Serra)、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雷德·安多尼(Raed Andoni)和凯文·杰罗姆·埃弗森(Kevin Jerome Everson)的作品相提并论。


……


邦奈达和史杰鹏提出的第一点是,穿越美墨边境远不止跨过地图上的一条线那么简单。这一点很简单,但却很少在移民辩论中出现。任何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或亚利桑那州的移民都必须穿越地球上最荒凉的索诺拉沙漠。《荒漠沙海》用间接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镜头暗示了这一点:被遗弃在沙漠中央、被无情的阳光晒得褪色的鞋子和水罐。


这些镜头(以及影片分章节叙述的整体结构)让我想起了沃纳·赫尔佐格在《创世纪》(Fata Morgana,1971)和《眼镜蛇》(Cobra Verde,1987)等以沙漠为背景的影片中描绘干枯的动物尸体的残酷场景。但我认为,邦奈达和史杰鹏试图避免赫尔佐格经常做的事情。在柏林电影节放映赫尔佐格1992年拍摄的海湾战争纪录片《黑暗之课》(Lessons of Darkness,1992)时,导演被指责将科威特的毁灭变成了一场带有慢镜头和歌剧的美学奇观。《荒漠沙海》中的一些场景让人想起《黑暗之课》,比如加利福尼亚野火肆虐的夜景,美得令人心醉。在大多数情况下,邦奈达和史杰鹏的伦理观与克洛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浩劫》[Shoah,1985]的导演)更为一致,后者曾在他的大屠杀纪录片中拒绝使用档案片段,也拒绝重现。重点在于,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有些暴行不应该被视觉化,《荒漠沙海》通过定期切换到黑屏并叠加画外音的方法实践了这一理念。


Graham Williamson


Lessons of Darkness, 1992


安达卢西亚作家拉法埃尔·阿尔维蒂在1925年发表在《陆地上的水手》(Marinero en tierra)诗集的诗歌“El mar la mar”中,唤起了他童年时被大海放逐的经历。他利用西班牙语中“海”这个词的阳性和阴性形式,哀悼他的流离失所和熟悉风景的消失。加拿大人乔舒亚·邦奈达和美国人史杰鹏首次合作拍摄影片,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与题名来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一片沙漠和大海。然而,除了高温产生的海市蜃楼之外,这种比较似乎有些不协调。不过对西班牙南部海域的提及将索诺拉沙漠和地中海相提并论,在这两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亡和移民潮吞噬着想要越境的非法移民的生命。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两个自然边界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在南来北往的移民潮中称为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这部由邦奈达和史杰鹏拍摄的实验性纪录片在特朗普当选一年后上映,开头是沿着美国和墨西哥之间某些地方著名的“隔离墙”的移动镜头:透过移动的超16毫米胶片影像,几乎看不到高高的围墙。由于沙漠本身多年以来一直在为美国的移民政策服务,这就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美国的威慑比任何围墙都更有效,它利用广袤干旱地区的致命潜力来阻止移民(或者更确切地说,鼓励他们穿越到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危险地区),从而免除了因秘密穿越索诺拉而造成的成千上万人死亡的责任。人类学家杰森·德莱昂(Jason de León)在其著作《露天坟墓之地》(The Land of Open Graves,2015)中(两位导演兼人类学家以此为参考)谴责了这些联邦移民政策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他将幸存者访谈和考古探索结合在一起,发掘失踪者的踪迹,这种方法无疑对导演产生了影响。


El Mar La Mar, 2017


在探索过程中,导演发现了许多移民的踪迹,从而将胶片本身脆弱的物理特性(超16毫米胶片的颗粒感突出了这一点)与散落在沙漠中的人类遗物(这些遗物很快就会消失)并置。与胶片一样,沙漠也会吞噬和抹去脚印,因为印记只是暂时的,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


视觉与听觉相互配合,营造出一种既感官刺激又超凡脱俗的氛围。导演利用环境中的自然元素(植物、动物)和幸存者的真实故事,创造了一种在想象的噩梦和现实生活的戏剧之间转换的沙漠体验。邦奈达和史杰鹏对索诺拉的自然声音进行了再加工和变形,并将其与贩毒集团和边境特工的收音机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引用了《荒漠怪客》(Johnny Guitar,1954,修正主义西部片的典范)。夜幕下,蝙蝠或仙人掌在手电筒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些画面为那些在地狱、无尽的漂泊和深不可测的暴力中幸存下来的人们提供了非凡的画外音背景。导演利用现实来更好地传达生活经历,利用幻想来揭示戏剧性,以令人不安的敏锐度描绘了这种致命的环境。史杰鹏本人将这种方法描述为一种“人类学恐怖”(ethno-horror):拥抱幻想以更好地反映现实。


Olga Montes & Charlotte Selb


El Mar La Mar, 2017


《荒漠沙海》对美国风景进行了细致的取景和重构,并采用了严谨的长镜头,因此与实验电影人莎伦·洛克哈特(Sharon Lockhart)、詹姆斯·班宁和皮特·赫顿(Peter Hutton)的作品十分接近。他们共同关注的是风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展开,从而实现电影的过度且无尽的节奏:植物的、身体的、生物的。然而,我很难将《荒漠沙海》与风景电影(或大多数纪录片)完全联系起来,因为邦奈达和史杰鹏对《荒漠沙海》中的“风景”进行了精确的研究,也与散文电影、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和实验电影密切相关。影片中最持久的电影技巧是长镜头,它不断地与录音片段、声景、人类和非人类的零碎特写以及其他更隐晦、更沉默的电影姿态相吻合,又不断将自身转化为它们。


《荒漠沙海》不是一部充满宣泄时刻的影片。事实上,大多数事情仍未说出来,也未完成,只是以最安静的电影的方式向观众示意。这里的边界从未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邦奈达和史杰鹏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和分析,而是勾勒出一系列无名的美国地形,以及穿越这些地形的人的匿去了脸庞的声音。但这些也是令人向往的土地;预示着灰烬和沙土之外的神话般的生活。


Sander Hölsgens


El Mar La Mar, 2017





策划:Pincent

文案、资料整理及翻译:Pincent

文案编校:Rosine

字幕翻译:劉家亨  遠東譯像字幕製作

字幕校对:Pincent

海报设计:Z

排版:Rosine  刘晨茜

致谢:J.P. Sniadecki  Joshua Bonnetta








艺术家|Artist

骆丹 Luo Dan


策展人|Curator

杨达 Marc Yang


展期|Duration

2024.05.25-06.30


展览开幕|Opening Ceremony

2024.05.25 15:00


艺术家讲座|Lecture

2024.05.25 15:30-17:00


地址|Address

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21号DF6118

Poyang Street 21,Jiang’an District,Wuhan,China


特别鸣谢|Special Thanks

五月公园画廊、陈新宇先生

May Park Gallery、Mr. Chen Xinyu


扫码购票|Scan For Tickets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Wuhan Photography Art Centre)由艺术家杨达发起创办;位于武汉华发外滩荟,地处汉口文化商业中心(咸安坊)。


WPAC致力于推广、普及影像艺术,以摄影为主要线索,同时触达多种媒介,探究影像“本体”的相关问题;始终将展览作为工作中心,以公共教育为根本,同时重视理论、出版与文献的重要作用。借由此,我们希望“更为彻底地开启艺术与学术、实践与理论、私有经验与人类共识之间的对话”。







开放时间

OPENING TIME

-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11:00—18:00



地址

ADDRESS

-

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21号DF6118



购票入场

-

30元/成人,15元/学生

线上或现场均可购票







独放
一间艺术影院,一本电影刊物,一种持续凝视电影史的视线。独放试图透过积极参与、观看、评价等行动来表达观点和回应现实。我们欢聚观众、导演、影评人、学者等一切身份,以坚守迷影阵地为己任,关注主流以外的价值亦为创作者与观看者提供联结的途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