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喜丨港澳纪行(6)

文摘   2024-11-07 00:00   江苏  
港澳纪行(6)

孙德喜

“没到过宝莲寺和天坛大佛就等于没到过大屿山!”寒山碧听我说在大屿山只去了灵隐寺,感到很可惜。他还说,灵隐寺是没人去的地方,那里荒凉得很,并且敦促我另择个时间去看看。当我决定再去大屿山时,寒山碧给了我另一条路线。这一次是从我所住的铜锣湾乘地铁到中环,内转香港站换乘,再乘开往东涌的地铁,到了终点站东涌出地铁后再乘缆车到大屿山的昂坪。下了缆车,再走几百米就来到了宝莲寺。1019日,我根据寒山碧所给路线图早早来到了东涌,很快找到了缆车站。但是,当我来到缆车站的门口时,只见大门紧闭,再看门旁的牌子提示,缆车站要到九点才开门。我再看一眼手机,此时才七点半,还要等一个半小时。想到这里,我就想在周围转转,顺便找个不远的地方坐坐。就在我找能够坐的地方时,看到居然有巴士开往昂坪,这实在太好了。于是,我向人打听巴士站台位置,然后改乘巴士。

上了巴士,找座位时,见到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旁边有空位,我与他打个招呼便在他身边坐下了。也不知车开出多远,我们俩搭起了话。一听他讲普通话,我便问他是从内地来香港的吗?他告诉我,他姓滕,“滕王阁的滕”,名志波,石家庄人,在廊坊工作,一九六八年出生,是搞桥梁工程的,以前到这里来过,现在到宝莲寺去参加一项活动。我也告诉他,我来自扬州,应朋友之邀来港游玩的。当车经过一座水库时,滕志波告诉我,水库大坝的下方是香港的监狱,他曾经到那边去过。这边还是上面大佛的背面。

宝莲禅寺外景
下了车,滕先生与我一路同行,他拖着行李箱,边走边向我介绍这里的情况,当我们来到宝莲寺时,他带我进了山门,转过门的左边,他与里面的一尼姑打招呼,并且向尼姑简单地介绍了我。我也向尼姑双手合十。进了宝莲寺的内里,滕先生将我带到大雄宝殿的左边,告诉我那里是素餐厅,中午可以来吃素餐,然后他与我道别,忙他的事去了。

宝莲禅寺内景
告别滕志波之后,我就单独在宝莲寺参观。先参观素餐馆右边的一座铁制佛塔。佛塔不算高,三米左右,矗立在基座上,但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艺。佛塔置于一棵大树下,该树粗大得很,估计有一两百年的树龄。瞻望了一阵佛塔,又仰望了那棵大树。然后便到了右侧的佛堂,里面灯火通明,不仅金碧辉煌,而且挂了不少书画作品。这些书画自然都是佛教题材的,从其署名来看,也以僧尼为主,但也有不少居士。佛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还通向一座会议大厅,厅的门上方挂的匾额上写着“朴初堂”三字,看来与内地的著名佛教人士赵朴初先生有着某种联系。佛堂的上面是万佛殿,里面正举行佛事活动,佛教歌声悠悠地飘出,令人心醉。可惜不能进入参观,也不能朝里面拍照。我只在门前伫立了片刻,然后离去。

出了宝莲寺,我在门前的广场上转了转,稍许休息一会儿,便去朝拜天坛大佛。在宝莲寺前的广场便可仰视大佛,而且大佛正面对着这里。在朝拜大佛之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需要交代一下:最初,我没有从大众所走的台阶拾级而上,而是从其左侧的一条小路进山。小路蜿蜿蜒蜒,起起伏伏地将我朝山的左侧领去。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我便来到了大佛背面一个幽静的地方,看样子很像坟墓,但是没有墓碑,但见后面一块石碑上写着“一路涅槃门”几个字。由于没有其它说明文字,我对这几个字的真实含义不清楚,或许这里面有什么佛教典故。回到扬州后,我查了百度,才知道这句话出自《楞严经》。据此,我作了这样的理解:所有的路都归为一条通向涅槃的路。不知这样理解是否符合佛教的原义。正是由于我独辟蹊径,才有此遇。而这一遇,也为我一人所独有。因为在我从进山到回到大路上,没有见到其他人,只一人独行。

香港天坛大佛
在“一路涅槃门”处,我看到向左或向右两条路,都没有向上,所以我选择向左,这样就可以回到刚才上山的那个地方。再往前走个几十米,便到了朝拜大佛的天梯处了。由于19号是星期六,休息日,上山的人还不少。从山脚下到大佛处,上上下下的人络绎不绝。最初攀登,还算轻松,但是爬了一百来个阶梯,便感觉双腿渐渐地沉重,又爬了一些台阶,开始喘着粗气,朝上看看大佛,提提精神,继续攀爬,经过大约十来分钟的攀爬,终于来到了大佛下面的天台。站在天台上,既可以仰视面前的大佛,也可以看看周围的风景。大佛周围环着几座山,但都距离数公里之外,觉得并不比这边高,而且,山与山之间还有间隔,所以视野相当开阔,站在天台上,风习习而来,令人气清神爽,刚才攀爬台阶的劳累被一扫而光。

天坛大佛天台上佛雕
大佛的下面开设了展览馆,里面分两层,下面开设一些出售纪念品的商店,周围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一些壁画和书法作品。到了二楼,主要展出书画作品,作者也都是佛教界人士。就在观看展览时,突然来了灵感,于是找了地方坐下,在手机上写下了一首小诗《拜天坛大佛》

您在天上

我在地上

天梯领我而上

肉身沉重

举双脚之力

一步一步向上

每登一个台阶

必然接近您一步

您就在眼前

风来迎接

佛光普照

顿觉一身轻松

写下这首小诗,我感到精神也轻松了许多。

在天坛大佛前留影
拜了大佛之后下了山,又有灵感光临,于是在山脚下阴凉处的一张条凳上坐下,再次掏出手机,写下了《下山》

在您的垂视中

我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

我来自尘世

必回世俗

接受到您的目光

心底一片澄明

写下这两首小诗,我又回到宝莲寺,想将其交给宝莲寺做个留念。我深知自己的诗写得不怎么样,但觉得是一片心意,在许多人看来,这可能是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我还是回到刚才的殿堂里,将诗交给那位尼姑。尼姑看了,淡淡地说:“我对诗不感兴趣。”我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也没再问,便离开了宝莲寺。过了两天,滕志波将我拉进名曰“宝莲禅寺善缘”的群,该群不大,只有二十多人,由judy hui建立的。于是我将这两首诗贴到了群里,与大家分享。

孙德喜 教授
孙德喜,男,汉族,1960年11月生,江苏淮安人。武汉大学毕业,文学博士学位。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
主讲课程:中国当代文学、现当代散文研究、现代作家传记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本科课程教学,并给硕士研究生讲授现当代散文文体研究课程。
学术成果:参与编写《中国当代文学》(下卷,王庆生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卷王泽龙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两部教材。先后出版《在自由中逼近真理》《20世纪后20年小说语言的文化透视》《历史的误会》《准则》《水的狂欢》《寒山碧评传》《明月文化中的扬州文学》等著作,在海内外各种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
《扬州上下三千年》是朱志泊先生倾数十年心血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一部扬州通史。欲购此书的朋友,请联系作者朱志泊先生,可得朱先生签名本。联系电话:13773545510

大耳郎
发表个人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