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邦丨那年,我做临工
文摘
2024-11-14 00:02
江苏
1991年,刚经过高考的“黑色七月”,我到离家30多里路的农场,第一次做临工,那时还不兴叫打工。那天,坐中巴一路颠颠簸簸,来到农场的一个连部,已是午后一点多了。天气热得很,我又渴又饿,就在路边小卖部买了一包方便面。这时连部很安静,人家都在午休。我试着走进一户门开着的人家,想讨要点开水。没想到一位大嫂很热情,帮我煮泡面,还端出留着晚上吃的一盘红烧鱼。这位董姓大嫂是外来种田户,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后来,在做工之余辅导两个孩子暑假作业,就熟络起来。那时,农场放露天电影次数比农村多。一到放电影,两个孩子早早就抢位置,搬板凳,拿芭蕉扇等我。临工宿舍是大通铺,住了好多外来做工的,大家一块吃食堂。食堂米饭有时烧糊了,一股烟糊味。还有几乎天天供应南瓜汤,有点咸,据说能防中暑。那些工友大都朴实善良,吃饭时,时不时会往你碗里夹个自家带的炝大蒜、老咸菜啥的。平时主要干黄豆田除草、砍条田田坎杂草一类农活。这活不重,就是经常遇到蛇,都是黑身子的那种,也不知道有毒没毒,看上去有点瘆人。当然,还得防大黑蚂蚁咬人。重活是泼浇农药。就是在条田一侧灌溉渠里,开动装上农药的小机动船,连着一根带小孔的粗橡胶管喷施水稻田。几十米的管子,间隔几米由一个人扛着,大家一排横着走,一路经过稻田,脚底下是水田,深一脚浅一脚的。管子很重,扛在肩上,也没法偷懒。有一次,一人在离宿舍很远的地方干活,中午了,回去不方便,也没带吃的。看到临近的西瓜地里有人家不要的生西瓜,挑了一个,用镰刀剖开吃,既挡饿又解渴。还有记忆比较深的是,连部一个很大的麦秸堆不知什么原因失火了,浓烟滚滚。大家纷纷拿盆找桶,忙着救火。前后不到一小时,火扑灭了。随后,周姓大队长还讲了一番教育群众的话,声音挺大。当时,我忽然联想起了周立波《暴风骤雨》里的郭全海形象。除了周大队,记得还有对我有关照的肖保管、王记工员……到8月中旬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干了不到一个月,结算到370多块工钱。那时建筑工地大工一天工钱12块,小工也就8块。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近两年,总想为这段经历写点什么,今天终于了却一点心愿!作者简介:丁振邦,男,1971年7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大学文化,思想政治研究员。从事教育工作近10年,现供职于射阳县政府部门。工作之余,热爱写作。在《中国建设报》《群众》《盐城工作》《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射阳日报》等报刊发表100多篇新闻类作品。平时注重研究工作,在《基层管理》《经济建设》《活力》《华章》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