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转化成次溴酸,氧化能力加强,这句话的意思是溴化钾是强化作用的,不是必须的。上述信息的继续衍生就是溴化钾的角色是催化剂,但是实际使用量可以是催化量的,也可能是当量的。 下述文献案例,反应体系加溴化钾和碳酸氢钠,反应不发生;反而不加溴化钾和碳酸氢钠是可行的。
次氯酸钠是不稳定的,温度和pH值都会影响,高中化学知识的水解平衡问题。 碳酸氢钠是用于缓冲体系pH值的,结合上述案例碳酸氢钠不是必须的,既然不是必须的,那碳酸氢钠的用量可以是催化量的,也可能是当量的。
一是pH值控制使用量,二是含量折算控制使用量。 实际工作经验,采用含量折算,进行工艺投料量参数的研究,同时辅助如果转化不完,则继续补加一定量的次氯酸钠溶液。
工艺参数温度,是工艺的关键,涉及底物转化和次氯酸钠分解,一般选择0-10度,上限偏差根据底物调整。
有些工艺,pH值非常关键,需要采用pH计测试,对于次氯酸钠溶液氧化,pH值控制往往不准,容易出现过度氧化或者不够氧化的问题,因为次氯酸也具有氧化性,pH值很难控制小的范围。 不管是否加碳酸氢钠,优化温度和次氯酸钠溶液用量就好,当然先研究一下加和不加的明显区别。如果补加次氯酸钠溶液无效,或者副反应很明显,注意调节一下碳酸氢钠用量。
因为有次氯酸钠溶液,往往走液夜两相反应,从文献案例总计,几乎这类反应溶剂就是酯和二氯甲烷,酯一般选择乙酸乙酯和乙酸异丙酯。
最后控温,滴加次氯酸钠溶液
根据底物研究,常用淬灭试剂如下,需要研究不同淬灭试剂和对应pH、温度
卤代杂质:氯代杂质和溴代杂质(如果加入溴化钾) 过度氧化杂质:例如制备醛,产生了酸,当然醛发生康尼查罗反应也会产生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