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之上学记】推敲

教育   教育   2022-11-04 15:45   英国  


开学第6周。

英国的学年是3学期制,12月初的圣诞假之前,是第 1 学期,10 到 11周左右。现在总算过半。我度周如年。

这个时候,中小学正值10天左右的中期假。10月底,是欧洲的一个度假旺季。大学里的本科生,也有一周的reading week,名义上是“阅读周”,其实就是不上课,放假,供学生休整、读书、思考。

研究生不放假,继续上课。每周,照例是大量的阅读课业。一半是儿童文学作品,一半是理论,或学术论文。以前我指望借此机会,通读英语儿童文学,恶补语言文化上的源流。现在发现只是一厢情愿。一,带着成年人的理性,以及文字品味去读儿童文学,实在勉为其难。这个想法,就像把自己硬塞进童装,戴上红领巾,涂着红扑扑的胭脂,去欢度六一。什么柳林风声、彼得潘、纳尼亚传奇之类,我怎么也读不下去。

其二,由于是学术研究,得读19世纪,20世纪早期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很多连英国人自己都没读过,甚至闻所未闻,比如The History of the Fairfield Family,Holiday House,Tom Brown's Schooldays, The Water Babies,The owl Service之类。打个比方,就像老外到中国的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儿童文学硕士,课堂作业是读《酉阳杂俎》。我作为一个喜欢文言旧籍的中国人,也从未涉猎此书。

每周阅读课业的另一半,是相关文学论文以及理论,包括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内容,比如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的大脑思维理论,读得我脑门生疼;还有哲学家福柯的《何为作者》,what is an author。我也是信了哲学家的邪,“什么是作者”这种无聊问题,居然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通篇五大八大的晦涩词汇。我在阅读上,算是能啃硬骨头的人了,福柯的很多段落,还是让我不知所云。

不过,6周过去,我渐渐摸出了一点门道,也开始斗胆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扯一些连自己也听不懂的野棉花。脑子里都没想清白,再用英文表达出来,自然云山雾绕。教授听了,却频频点头。我得益于这些年读的闲书,犄角旮旯,什么事都能扯上一点。可惜囿于语言障碍,做不到用词精准,无法天花乱坠。每次发言,不能尽兴,殊为怏怏。

也慢慢领会到了教授们的意图。一些明明平淡无奇的字句,非要深挖硬扯,仔细推敲。其目的,只为传递一种学术态度:就是不满足于任何事物的表象,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一定要厘清概念,寻根问底。

世上任何事情,都经不起推敲,而这些象牙塔里的先生们,却眯着眼睛,捋着胡子,神情恍惚字斟句酌,一门心思地推敲到底。仔细想想,知识分子们还是挺可怕的,难怪令很多人忌惮。



李杜的双语世界
原武汉大学英文系教师,原武汉新东方学校校长,后移居香港,现居伦敦。蜗牛绘本创始人,知无知联合创始人。倡导终身学习,目前在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读博。此公号记载中英文读书札记和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