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刚刚三周,就后悔了。也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
其实去年此时,亦有同感,也熬了下来。当时是所读的文学理论流派,与自己的喜好有冲突。这一次,是体验到授课型硕士的繁琐,导致时间、精力上的大量消耗。
去年读的,是个研究型硕士,MRes,Master of Research。课程全部是seminar,讨论课,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桌子,细细地咬文嚼字,脑力消耗较大,但四节课全部安排在一天,我一周跑一趟学校即可。
今年读的这个硕士,是最常见的授课型硕士。我除了一周得开长途跑三趟,各种小作业、陈述报告、小论文纷至沓来,苦不堪言。以前一周打4次羽毛球,现在只能练1次球,外加1次周末陪心一打球,完全打不了比赛。各处球友频相问,Du怎么不见了?
只能咬牙坚持几个月,到明年3月底复活假前所有课程结束,论文开始,才能重获时间上的自由。在此期间,就当是进一步体验英国高等教育。此番这个学位,是教育学硕士,早期教育方向。我从人文学科的语言文学,转到隶属社会科学的教育学,由之前的纯理论研讨,转换到现在的实证研究,尽管不适应,视野为之一新。
班上大概20多个人,除了几个其他国家的学生,剩下的,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各占一半。之前读的儿童文学硕士,同学年龄普遍较大,且没有中国学生。这次的同学里,即使有在职的,也年轻很多。有些中国同学上课时,使用Ipad上的同传软件。见老师说的话,中英文双语即时一排排在屏幕上涌现,我目瞪口呆。今后,翻译和同传的岗位,想必大多会被机器所取代吧?
格外怀念此前儿童文学专业的那位泰斗级教授,对学校的各种繁文缛节一概排斥,节省了老师以及同学们的不少精力。现在读这个授课型硕士,一切得循规蹈矩,老师、学生不胜其扰。有专门的系统,要求老师课前、课后上传课件,学生交作业,老师学生交流等等,繁琐之至。学校教育越正规化、规范化,对师生创造力的局限性就越大。我以前,还想着今后去英国或中国的学校,发挥点余热什么的。现在,亲身体验教育系统里的条条框框,总算死了这份心。天马行空惯了,我最烦这类程序性的硬性规范。
现在,只能怪我自讨苦吃,失去了自由,陷入各种窠臼和藩篱。暗暗下了决心,下一个学位,不能再读授课型硕士。即使读,也不读全日制,最好是晃晃悠悠,花2年时间读part time。
偏偏祸不单行,近来院子里狐患严重,频频咬断割草机器人的引导线,“黄打鬼”就此阵亡。我只能重启割草机,亲自上阵。辛苦是辛苦,但比“黄打鬼”剪得更齐整,且纹路清晰。
推着割草机,我折来返去,一趟趟,如犁地的老农。抬头,见淡云薄日,秋光正好,寻思在门口贴个老掉牙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