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着急的社会里,慢慢地活

文摘   育儿   2023-12-06 20:44   重庆  

—五瓣花原创的第461篇文章—

一大早,在一个女友群里,一位女友说“早上送孩子上学,出小区门的那个按钮,孩子按几次都按不开,后面一个妈妈就冲上来极其不耐烦地使劲按了按钮,猛地推开了门冲了出去,那一脸的戾气。因为开门太猛,还差点反弹回来撞到孩子。”

这样的大清早哦,本来是阳光初升的好天气的清晨,一个女人,一位妈妈以这样充满戾气、愤怒、焦躁的心情开启一天。

昨天在一个读书群,看到一则小视频,一个孩子在凌晨三点做完作业,坐在地上大嚎,而旁边是一个冷漠的成年人的声音:“你干啥?”那初中生大哭着说:“我做完作业了。”听到这样的声音,心都要碎了。

现在的社会怎么啦?高速、竞争、拼抢、满分、优秀、提前学习……



语言可以是蜜,也可以是针
上周看到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写《心情的声音》,有一段,她这样写:

记得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苦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时,"***,你来回答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你可以做哪些批注呢?"我顿时心慌失措,脸唰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我绝望地望着同桌,希望她能帮帮我,可同桌没有一点反应。"嗯!你有没听课?刚刚才讲了?你起来就不知道了,为什么同学都知道你不知道呢?"我快急哭了,可同学们传来的却是冰冷的嘲笑,老师更生气了,"你快答呀!你就等着大家嘲笑你吗?"我低着头,责备自己的声音响了起来,终于救命稻草来了,下课铃响了。

我在这一段后面的评语是:“抱抱你,孩子。”

我能够想象那时的她是多么无助,面对老师的突然提问,面对周遭的嘲笑,还有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这个时候,他们会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甚至无法张口。尴尬、无助、紧张,限制了他们思考。而此时老师还说:“你就等着大家嘲笑你吗?”

这不是身为老师应该说的话。这样的语言是箭、是刺,深深扎进了孩子的心里,她心里涌出的是自卑,是自责,是无尽的羞耻。而这根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孩子的心里拔出来。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单一的分数论,没有了温度。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说我,你没有在这个赛道上,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小,但依然坚守着文学阵地。我越发觉得文学的重要。文学会在生动的故事,隐晦的语言中,让人既看到生活的本质,也能看到隐隐约约的光。

所以我还是在儿童文学营里,透过文学,去让孩子们看到良善、友爱、专注、热爱、激情、享受……在我们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当然这些东西,并不能立马转换成看得见的分数,或是变成升学加分的翅膀。



允许孩子慢慢来,看见闪光

作为老师,我知道,那些喜欢发言的孩子容易被看见;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容易被看见,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那些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他们教起来的确要难得多,要带着他们进步,要慢得多。可是恰恰如此,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与看见,他们更需要成年人的耐心与等待。

曾有一位妈妈在孩子们写诗时,偶尔会跑来盯着他的孩子,“你快写啊。”“你怎么还不写?”后来,我暗示她,交给我,不用焦虑,让孩子在放松的环境里自由阅读与书写。

后来每当这孩子慢半拍,别人都快写好,他坐在那里还是没动笔时,我就鼓励他:“你想好了,就写起来哦,你可以写出属于你的小诗。我等你。”

在成年人看来,可能孩子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地玩,可是,孩子也许是在那里思考他到底该写些什么?大人的叫嚷声,恰恰打断了他们的思考。

这个孩子,每次写出来的小诗,虽然只有几句,但都有他的内涵。毕竟孩子才三年级。我从他写的诗歌中知道他兴趣广泛,阅读过许多书,并且他能将所感悟的东西,融入到写作中来。

那一次,我们读“是光诗歌”里的小作者们写的诗歌,也写人生。他写道:

“人生如一局棋,破局者存。”

“破局者存。”多么好的领悟。这孩子下棋,他知道把棋局中的领悟放进人生里。

又有一次,我们写声音,他写了“梦的声音”:

“摇铃铛”说:“我要飞去给人一个美梦。”
“仙境游”说:“我去才对。
“进旋涡”说:“让人自己定吧。”

人说:“我随便,自己定!”

这是我们读过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巨人》之后,他写下的诗歌。我能读懂他所写的那些梦的名字:“摇铃铛”、“仙境游”、“进旋涡”。“摇铃铛”、“仙境游”是好梦,而“进旋涡”是个恶梦,如果单纯从大人的角度想,这是写的什么呀?其实就是居高临下,他根本不了解孩子读过什么,其实没有发现,这孩子已经拥有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还有一次,我们读泰戈尔的“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我请孩子们对自己生命的期待,写一句话。这孩子写:

“我希望我的生命是平凡的。”

一个想拥有平凡生命的人,没有错。应该被允许。

我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慢慢观察他们。刚才所说的那位孩子,并不是对什么都无感。他有他的想法。他喜欢下棋,喜欢天文,喜欢阅读,他能将这些平时的积累放进自己的小诗歌里,这就是拥有了对外界感知与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许现在文字表达还不那么流畅、顺利,但我给他妈妈说,他肯定是值得等待的孩子。


让自己世界的边界变宽阔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说,孩子就是懒,贪玩。玩肯定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天性也不是任其发展。他们也需要被引导。

我们在儿童文学营里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身体的语言》,一首小小的诗歌,孩子们读得很欢乐。这首小诗,让孩子们看到当身心不一致的时候,每个器官部位各想各的时,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大声地说:“会很矛盾。”“会很烦躁。”“会三心二意。”“会做事的效率很低。”那反过来呢,他们也会说,当身心一致时,会很专注、效率很高,也会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会很快乐。还有孩子突然说,如果这样度过一生的话,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探讨是不是很有趣。他们会自然地想到一生怎样度过,更好?

那天,和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朗读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歌《生活的格言》,我们探讨如何让自己保持思想上的轻灵与自由?

有孩子说:“顺其自然。”

我问:“顺其自然,意味着躺平吗?”

“不是。意味着过程还是要努力,但是接受之后的结果,好与坏的结果都接受。”

小朋友们是不是太厉害了。

这首《生活的格言》,希望你能有思想上的轻灵与自由,能有广袤的大海那样持续的热情与深度,还能在精神上闪闪发光,照亮他人……

孩子们们纷纷表示,做不到呀。

是的,那是一份格言,未必我们能全部做到,但是我们知道有那样一种人,有那样一种人生存于这世上,于是,也就有了“往高处去”的冲动与自驱,也有了去往更开阔地带的可能与想象。当然,做平凡的自己,接受生命的平凡也没什么不可以。

文学,或者说阅读、思考,会让人走出局限的世界。因为有了阅读,便不会让人陷在焦急、焦虑里打转,他们会让眼睛看得更远一点,会对身边的人更好一点(特别是对柔弱的孩子)。当四处都在挤压孩子时,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拥抱、温暖、爱与包容。


童书里有所有的人生,我愿做点灯人

最近在和孩子们一起读龙向梅的《寻找蓝色风》:

一个埋于土里三百万年的泥娃阿丑,需要女娲留下来的蓝色风,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与他同行去往风之城的有牙婆婆,蓝尾狐,还有小老鼠船长。阿丑在路途中遭遇财富与权力的诱惑,在其他同行者都认为在这富有的宫殿住下来很不错时,他们都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

途中所遇的蓝尾狐,曾经是个只忧虑未来,只是一味贪婪收集阳光、雷、气味、露水,并不打算与人分享的狐狸。它是不是很像我们这些为孩子规划未来的成年人?

途中所遇的小山妖,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使别人不快乐,而曾经的他们,都被人抛弃、伤害过,当阿丑伸出手拥抱他们,当他们体会到爱的感觉时,他们知道了什么是温暖与爱。

我们要给孩子们怎样的童年,我们要怎样去爱这些弱小的孩子。一个很着急的社会,更需要成年人有些定力,他们能有自己的锚,将自己的心稳住,才有能力更温柔,更智慧地对待身边人。

恰恰是成年人内心有爱,心胸宽广,目光高远,且自身能给孩子表率与榜样的作用,是支撑孩子走得更好更远的法宝。
“文学和艺术,美好、智慧的童话和诗,本身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部分之一,甚至可能是脊梁的部位,是人身上的眼睛,是生命呼吸中的气味,是温暖,是鲜艳,是日子的持久热情和滔滔不绝。”

我愿意做泰戈尔笔下的小贩、园丁与点灯人,用最柔软,“无用”的文学,去给小孩,甚至大人,更多光亮的眼睛。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五瓣花|著


本书书写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日常,聚焦一个面对溃败生命的老人,将细碎的日常放大,让我们看到了温情与疏离,孤独与怀抱,也让我们产生思考。

作者在与母亲共同陪伴、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彼此给予力量,温柔相待是一家人最美的法宝,是泥泞途中的糖霜。

它关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现状,每个人生命中叫不出声的那些疼痛,也可以凭借爱的指引,寻找到一点点光亮,为艰难的日子注入一些幽默、信心和诗意。

作者书写庸常生活与诗意瞬间无数次的折返,生活残酷,但甜蜜的瞬间也值得被看见。

本书从一个小家庭的日常故事出发,延伸到电影、戏剧、书籍中,带我们看到人生中更多的猝不及防:猝不及防的病痛、未来得及的告别、事业的突然垮塌、老之来临的种种尴尬……

作者希望在这些或许你我皆有的困境中,我们能不囿于困顿,认清命运的共性与无奈,也看到世界的辽阔与无垠,从而有勇气从容地将痛苦吞咽,坦然面对,踏实前行。










这淡而有味的生活
翩翩日子拾花,霭霭停云追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