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瓣花原创的第454篇文章—
读洪爱珠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会时不时发怔,久久回不过神来,目光在一句话间停留多时。
比如这句:
“外婆走了十年,以为会陪我许久的妈妈,刻下也正在分秒转身。恍惚间她们松手,长长的百年大街,四顾仅余我一人。”
百年大街的热闹如是,百年老店的传承如是,而“四顾仅余我一人”的空茫,两手空空,无人可牵的落寞,一时间在那缤纷的大街上显形,那“仅余”二字,甚至让我感受到一种冷。
而那百年大街,竟是她陪护母亲两年门诊化疗手术的间隙,最愿意奔向的地方。因为一走进那里“感官放大,整个街区的生活气味聚拢上来。青草药材的,熟食摊贩的、香菇干贝是米鱿鱼的鱼腥味奔放,不远处霞海城隍庙的香火,也嗅得一点。呼吸满腔复杂气味,就深感扎实活着。”食物的气味,犹如活着的气息,复杂、各异、多变,很难一言而尽;医院的单一色调,“苍白恒温”实则病态,扎实地活着,便要经历这生活袭来的所有。
洪爱珠正是在借食物,借与食物有关的旧物、旧人、旧事,书写生活的两极,书写大家族的热闹与凋敝,书写团聚与离散,书写时光的不可追与想要紧锁的记忆,书写繁复的仪式与简单的清明……以及经由老式的作派,带来对母亲、外婆平淡一生的回忆。
老派团坐
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有大家族一起吃饭时的客套与无聊,年轻时会觉得这样的聚会毫无意义,而回首时,那一圆桌人中已有多人离开,恍然间,年轻时对世俗的那份不屑,顿觉不敢遑论。
洪爱珠这样写端午时大家一起吃粽子的场景:“我父系亲族一向很不会聊天,当时一家子过端午节,对话寥寥,仍傻坐成一圈,认真拆粽叶吃粽子,传递甜辣酱给彼此。”
多年后,“大伯母说前几年还象征性地包两斤米,约二十颗粽子。近年幼辈各自嫁娶移居,爷爷奶奶没了,家里从十多人,咚的剩两口子(“咚”的一声读来很惊心)。粽子包得再少都吃不完,便罢了,上街去买。
隔话筒听她讲话,几乎看见,祖屋的饭厅没亮灯,一室不动声色的黑黝。一大家人终究散开去了。在各自的地方,吃着不同来处的粽子。偶尔觉得前无路后无人,明明是盛夏的节日,却过得无色无味,怅惘发凉。亦要当作成人后不时经历的挫伤,要轻轻放过,面不改色的,将之挨到隔天。”
祖辈老人一个个离去后,大家族的人也便各奔西东,大家都在外买粽子吃,而洪爱珠还是那个觉得粽子里多一味,少一味食物,都不对的人。这“不对”,不过是因了内心里对家人团聚的痴恋,即使是曾经看似无味的“傻坐”,也是仪式感俱足的盛夏团圆。而那需轻轻放过的,不过是自己念旧时,念旧人,念团聚的心,而面不改色“挨到隔天”,无语道尽人到中年时的幽微心境。
老派繁复
洪爱珠多次在书中,提到繁复的年菜,需要家人合力才能做成的“兜面”,制作时间颇长且工序繁复的高丽菜卷,而这些菜式又各有“表述空间”,每家每户所做成的都是属于自己的“味觉私史。”传到洪爱珠手上去制作高高丽菜卷时,也已改头换面,但它以此纪念奶奶。
年菜的繁复,与今日生活要求的极简、效率、“多快好省”,是冲突的。年菜的制作,需要耐心、时间、合众人之力,亲手制作,然后围坐一起絮叨、称赞、热闹……而今每房人都少之又少,一家三口、五口对坐灯下,遇相互话少的人家,举杯说过“新年快乐”之后,也就只剩闷头吃菜了。那一年一次的仪式感,寓意满满的旧式热闹与作派,也便越发珍贵,而又不可得。
老派食物记
洪爱珠的这份食物记,串连起家族谱系,串连起恋爱经历,串连起食客与卖家,串连起百年老街与一个孩子的成长史,串连起家族的荣与衰,合与分,串连起人世间不断离散的人情真相,串连起永无可能复还的老式团圆记忆,当然还包括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仪式感,大家族傻傻地团坐,不发一言的拆吃粽子的默然,都显珍贵。她透过食物,怀念的是童年,是团聚,是往昔不来的人与事。
洪爱珠追忆的还有吃食物时,给自己带来的独特的抚慰:如她吃绿豆冰沙时,念的是一份简单、专注、澄明;吃带有纯米香气的食物,如重回童年般纯粹;女生遇内心寒冬时,喝一碗琥珀色的甜粥,怀抱的是“阿嬷妈妈都来照顾你”的暖意。
而此皆过往时的“四顾仅余我一人”时的怅惘、落寞、无人应声,无人共述面、粉好吃的心得,别人的一声轻声问候,便像戳穿了纸糊的窗户,里面的凋敝落败心景一一外露。
无论世事、时间如何流淌,洪爱珠还是对老派做法默默坚守、热爱。她认真地对待一日三餐,那些老旧家什,因好用、顺手,留存许多记忆,依旧带在身边,成为日常之物。如她的“老派”做法,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顾念、照拂自己的心绪,经年累月,重复,在重操老一辈的“旧业”里,在得心应手的日常中获得安慰与照顾。
所谓“老派少女”不止于念旧,实则无惧繁琐,也知担当,用自己的热爱与稳健的心意去抽离现实。如洪爱珠所言,她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在虚浮的世间里站稳。用一饭一粥,一羹一食,用“老派”事物给自己的生活“下桩”。“起点单纯”,这个起点,来自外婆与妈妈,是她们给了她“闪亮的童年,以及饱满日常生活”,是一种老派的延续,是给外婆与妈妈的纪念之书。
当然所谓“老派”,还包括洪爱珠的写作语言,非常古朴,有文言似的极简在里面。她透过食物记,叙述的是老派的心性,如重情、简单、澄明、单纯、耐心、坚韧、温和、柔软…
书里写到的小吃,龙月堂的绿豆糕印象颇深,“将绿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团芬芳的烟雾。”绿豆糕,芬芳的烟雾,记忆颇深,那天逛街,看到一家糕点店有售,冲进去便买。回来和先生一起品吃时,问他:“你有没有感觉到嘴里有一团绿色的芬芳的烟雾?”我竟然还加了“绿色的”,哈哈。他直杠杠地回我:“你好哈(傻)哟。又遭书骗了。”今天打字时,我发现我买错了,洪爱珠写的是绿豆糕,而我买的是绿豆饼,我甚至还傻乎乎地真的以为嘴里含着一团绿色的“芬芳的烟雾”。这样看书,生活也就非常好玩了。
暑假是看完这本书去了外地,去享受了潮汕的美食,去湘潭知道有万物皆可蒸的浏阳菜,我的生活习惯也被打开了。我在了解异地生活时,是从美食进入的,重庆人喜欢吃麻辣食物,而现在对麻辣没有那么渴望了,各地各异的食物,都能打开我的味蕾,让我吃得欣欣然。
走一地,赏一地美食,走街串巷,让自己足够打开,去包容,去欣赏,去远观,也去近距离品尝,这样的美食“后遗症”是当我在从潮州回重庆的路上,便打开淘宝选起了广东烧鹅;从湘潭回来的高铁上,我在看是否需要买罐剁椒……那是因为,当我在思念远方的人与事时,我便想亲手做一道当地的美食。(图片来自书内页、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