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那轮月亮的小径

文摘   2024-11-14 11:44   重庆  

沈书枝《月亮出来》



深秋十月,桂花香渐渐由浓转淡,第79期女子悦读会在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开启。



朴拙斋


大丫、霞籽和五瓣花

此次分享的地点在朴拙斋茶室,位于化龙桥重庆天地附近。茶室前有一个名叫天地湖的人工湖,湖边蓝花楹树叶绿得发亮,秋日阳光透过树枝,在茶杯、椅子上落下明暗交替的光影。

幽静的茶室,墙上有茶室主人的绘画作品



这里适合喝茶、读书、发呆,看湖边野草摇曳。

先到的女友们坐在一起,聊着近况、聊着迟来的桂花香、聊着眼前这美好的秋景。


本期分享的书籍来自作家沈书枝的《月亮出来》。

沈书枝是“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佳作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得主,她是一名非常有实力的青年作家。上一本书《拔蒲歌》出版时间是2019年2月,这一本《月亮出来》交稿时间是2023年2月。两本书在风格和内容上有延续,也有着一些变化。

《月亮出来》共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主要是关于家乡民俗和风物的记录,以及儿童心理的观察和体悟。下篇则偏向人事的记录,述说一些关于人心的快乐与苦痛,记录兼及家乡与城市。


爽朗的霞籽:

看书时喜欢一边看,一边随手记在旁边。这本书把生活中细碎的东西娓娓道来,像电影,一帧帧慢慢出现,把我们带回承载了很多记忆的儿时。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文字像汩汩流动的溪水般自然、清澈。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米粉。泡、磨、蒸、刷、冻、切,记忆如此清晰。作者很年轻,是80后,但是和我这个60后的很多感觉都是相似的。

读着读着,生活中的小清新就扑面而来。

霞籽

去西班牙徒步的时候,采撷过当地的野果子,汁液在嘴里爆开,那时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爆浆”,这种感觉非常好。

去尼泊尔的时候见过萤火虫。夜晚的湖边,萤火虫到处飞舞,太漂亮了。大自然的美景让我无法言语,只能用心去感受、去收藏。

还有那些菜名、祭祖的仪式感,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我在思考,如果以后我来写,我会从什么角度入手来写?

霞籽的推荐:
彼得·梅尔普罗旺斯三部曲《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


喜欢养花的笨花是福:

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分享会,太喜欢这种氛围了。

刚开始读这本书,没太能进入,但是看到沈书枝写栀子花那篇,就很能共情了。作者对花朵的描写太细致了。“没有栀子花的夏天,不是一个真正的夏天。”栀子花开在端午节前,我一直闻着甜蜜的花香,等着端午节的到来。我也喜欢可以防蛇、驱蚊的指甲花。

笨花是福

读书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孩子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有一篇讲到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细雪》,里面描写了萤火虫。儿子也读过这本书,我们在一起分享,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儿子的成长,亲子能够互动这点让我很欣慰。

笨花是福的推荐:希望春天时,花开得很多时,到我家花园来开一场读书分享会



喜欢画植物的大丫:

我和霞籽一样,从小就喜欢散文,小说排在第二位。因为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本书勾起了我许多童年难忘的回忆:清明菜、尖粽、苋菜泡米饭、桑葚、虎杖。还有马奶子,它的果子星星点点的,像人脸的雀斑。我小时候没有见过栀子花,只见过映山红(杜鹃花)和野百合。小时候吃过刺颠<音>,红色,长很高,有刺,去皮后是翠绿色,微甜。

书中很多植物和我们的叫法不同,很多我都见过、也吃过。

我还回忆起好多小时候和年轻时的糗事,当时的尴尬现在都变成有趣的回忆。

大丫

沈书枝喜欢吃方便面,第一次看到这么喜欢吃方便面的人,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享受那份独享的快乐。


从不缺勤的秋水:

这本书能看进去。我喜欢《一杯甜汤》《在乌苏里的莽林里》《乡下的晨昏》这几篇。作者的文字很淡,也很有力量,在她的描述里,我们仿佛拥有了过去。

我来按照书的页数分享。

8到9页,“如今青团的祭祀功能早已淡化,而成为纯粹的食令鲜食,然而其中仍包含了古老的习俗和民间生活浸润的情感……”。

12页,“小时候四时节气,但凡有应节的吃食,在贫乏的物质社会里,妈妈都会一丝不苟都做给我们吃……”。

25页,“竹子因其实用的朴素,而同时含有了审美的意义……”。

66页,“我们唏嘘着,吃几口麻辣烫,就噙一口冰葡萄干汤,努力用舌头把冰汤微微推到唇外, 淹到嘴唇而不至溢出的程度,这样浸几秒钟再喝下去,被辣得发痛的嘴才好受一点……”

秋水

沈书枝善用动词,吃、噙、淹、浸、溢,简单干净的文字表达出真实的美好,我看到这里也想做一碗甜汤。她的文字唤起了我们日益下降的感知力。

作者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书里表达出了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也表达了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感受。自由、幸福,让人读来心中有荡漾。

沈书枝看了迪迪埃的《回归故里》,受到很多影响。读了这本书,我也在学着做调整,对事物的认知,对人的认知。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价值。

秋水、秋雨、霞籽、笨花

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叫偷青,现在回想起来很美好。

法国是个农业国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葡萄园。法国童谣里,有一首就是关于偷菜的。这是全世界小朋友的快乐,也是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女人们最温馨的回忆。

和舒行的《百合花摇曳》一样,《月亮出来》是需要耐心去品读的好书。文字很平实,但是有很多情感在里面。

秋水的推荐: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



带来两个女朋友的秋雨:

这本书写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儿时的回忆。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两路口的电视塔下长大。我没有老家,所以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回老家的人,有归属感。

秋雨、霞籽和笨花

我的外婆住在望江厂,我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要去朝天门坐船,再去铁山坪。在外婆家里,我是无拘无束的,我记得外婆用芭蕉叶包粽子给我们吃。我虽然不会包粽子,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有仪式感。

那时,可以去采蘑菇、偷摘附近民居的菜和栀子花。偷池塘荷花的时候被狗追,跑回家花瓣全没了。把桑椹摘下来装进新衣服的包里,很得意地跑回去,结果这是被外婆打得最惨的一次,因为衣服包里全被桑葚染了色。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还有成立保护分队,保护农场西红柿的回忆。


秋雨

《月亮出来》真的很接地气,唤起很多儿时的回忆,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心中全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秋雨带来的两个女朋友虽然没有分享,但是也沉浸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之中。


温柔知性的金琳:

金琳是朴拙斋茶室的主人,她为女友们精心准备了适合秋天品尝的茶饮,秋梨配寿眉。

金琳

她说书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听姐妹们分享了很多书中的细节,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一定要抽时间看完。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但很多物质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快乐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和大自然亲近的小时候,反而比较快乐。

女儿经常缠着我,让我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每次给女儿讲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快乐无忧的童年。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夏天接近端午节的时候,每次一进屋,桌子上就有三样东西:栀子花、煮好的玉米、白花脆桃。

秋雨的两位女朋友以朴拙斋茶室主人金琳

闻着花香、水果香、玉米香,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妈妈的爱。这样的仪式感我一直保存下来。现在栀子花一出来,我也会买,然后煮一大盆玉米等女儿回家。父母带给我的安全感和温暖,而今,我也同样地带给家人。女儿是花儿老师的学生,她喜欢读汪曾祺的书,很生活化。


认真写读书笔记的秀玲:

有很多人,在月光下慢慢走向故乡;也有很多人,站在大城市的阳台上,身处灯火辉煌中,望着天边的山丘,思念着曾经迫切地想走出来,如今又渴望着回去的地方。

秀玲

沈书枝的故乡在离北京1000公里以外的安徽南陵,北京对她而言,只是客居的地方,不知会不会长久。“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在接受的采访中曾这样介绍自己。

她对那些我们经常见,但从不会去记录名字的野草、野果,赋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

带孩子的日常、写作的深夜、在厨房做饭的清晨和黄昏……故乡总在她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走过的每一条乡村小路、认识的每一种野生植物、花朵、大树、竹林,吃过的乡村食物,比如蒿子粑粑、蕨菜,还有在田野里飞来飞去的小动物们……这些乡下随处可见的景物,成了居住在大城市的沈书枝心底最不舍、最难忘的思念,成了她写作时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

书中大部分章节描写了故乡食物繁琐的制作方法,植物的形状和特点,过年的仪式感和一家人的忙碌,仔细详尽,仿佛是不久前的经历,这展现了作者超强的记忆力和如泥土般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对故乡那层极深的情感与牵挂。

她从故乡走出来,但又把一生所学到的知识、所拥有的才华全部用来描写故乡,这是她对故乡变迁的真实记录,也是她骨子里对故乡最深沉的眷念与回报。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与故乡之间的联系。

作者的文笔细腻、平和,如一条清澈的河流,让读者脑海里也回忆起自己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不知名的花草,还有田坎边整齐的桑树。

是的,中国乡土的景色大部分相同。褐色的土地、疯长的野草、弯弯的池塘、房前的柚子树、屋后山坡的竹林……作者的故乡似乎也是我的故乡,可是我从未想过去好好记录。

笨花、秀玲

我有时觉得很茫然,我对自己故乡的印象太浅,对现在居住的城市也没有去好好挖掘历史,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定位,所以,我写不出沈书枝这样的文字,因为,我没有她对故乡的深情和执着。但是,我现在也期待老了回到乡下去。

所以这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最奇妙、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月亮始终是那一轮月亮,阴晴圆缺,清辉淡淡,唯有带着情怀与忧伤的人,才会见月思乡。故乡也是那个故乡,大地亘古,有心人才能在光阴的缝隙里看到改变的痕迹,在普通的世俗里发现美好的生活。

感谢沈书枝,我对故乡的遗憾在她的书里得到了弥补。

秀玲的分享:把书中出现的很多植物影像彩打出来,带到现场和女友们一起分享。


总是带着甜美笑容的妮子:

这本书打动人的是细节的描写,还有对生活和喜欢的事物的热情与热爱。发现、记录,然后才有了我们的分享,就像花儿老师的公众号——这淡而有味的生活。虽然生活平淡,但我们每次分享的书都很有意义,吸引我们读下去。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妮子

五瓣花:

我先介绍一下作者。沈书枝是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

这本书的封面是沈书枝的双胞胎妹妹有鹿为安画的,有鹿学建筑,是一个插画师,她俩的感情非常好。

之前我们探讨过沈书枝和妹妹,都是从那个贫穷家庭里走出来,靠着热爱的事去养活自己的人,这是她们的选择,也意味着她们也选择了一种清贫的生活。在微博上我看到书枝说她“一年买衣服的钱不超过1000元。”她们对写作、艺术的热爱,值得我们尊重与支持。

五瓣花

我们在这本书中,也能了解作者创作背后更多的生活。我也曾读过书枝的《八九十枝花》《拔蒲歌》等作品。当我们与一位作者建立常年的联系,与他们也便多了一份更深的联结,不止于书,更有很多很多的理解。

大家都谈到了书中的很多植物,唤起了我们的很多记忆。沈书枝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作家,她能沉下来心来去观察。

写作也需要观察,但要观察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什么样的观察才到位?延伸谈周轶君制作的《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节目,在这个节目里,周轶君采访了学者徐小虎。

徐小虎谈到如何鉴别古代的真伪画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仔仔细细去看,抛弃外界甚至知识界的认知,用心去观察画家的运笔习惯,运笔的笔触等等。

沈书枝也是一样。她常年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写作时用文字将细节还原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用心与耐心。

所以她的散文随笔,常常不只是1000字左右的小文,即使是放在公众号上的文章,也是极长的。这是她愿意记录下的真实的生活与感触。



看书枝写的文字,文章中很多次出现“寂寞”二字,她一边描写着美,另一方面又在写很寂寞的东西。我也能在书中感受到一直蔓延着的忧伤的底色。

为什么有此忧伤?我想如她所说,是因为那种“悬置”感。悬置的沈书枝,有回不去的故乡,也有在城市里寻找不到自己有安然之所的怅然。

我就寻着她的情绪来阅读这些文字。她看到山里的圆月,也依然快乐不起来,她写,“如那时常有的那样,包裹有一种仿佛如影随形的悲伤。似乎在心与美景或其他动人的事物之间,总隔有一层蓝色的滤镜,使我不能真正感受,或感受到的已是被沾染后的色彩。”

悦读会现场

直到书中的180页,当她亲眼看到三只白头鹎在吃银木红果时,她感觉到“由衷的快乐。”“这是属于我的、亲身观察到鸟儿吃金银木果子的时刻。虽然明白那是极其常见而普通的一幕,于我却是一个完满的奖赏。”

我会被这样的段落所打动,这些是可以划归为“我的生活”中的。我能感觉到沈书枝的快乐。

书中的文字让人觉得温柔,也有些怅然。有一种古风依然,乡归何处的感觉。

最末一章《乡下的晨昏》,值得反复阅读。沈书枝在探讨乡村人所谓“受限”的人生从何而起,一个人一生能否真正脱离成长的那个世界。她在书的末尾表态:“拒绝自己的文字为那样优越的想法提供证明。”

我很欣赏沈书枝,她和黎戈很像,都是一直在安静生活,安静写作的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买她们的书,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她们。

花儿老师的推荐:
周轶君《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
日本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没有来参加现场分享会的女友们,也在微信群里分享着自己的心得。


熊喵娟:分享了读书笔记《君自故乡来》,还有有鹿设计的年历。她每年都要买有鹿的年历,还有有鹿店里的手机壳和鼠标垫。

她说,有鹿曾为黎戈的《私语书》画过插画。现在也仍持续给杂志《小说界》画插画。

一缕春风:沐着秋阳读熊喵娟的书评,那些文字像秋阳一样温柔地拥抱着我。

许小米:书枝的文章里也溢出流动的、欢快的、绵长的喜悦。

我喜爱《拔蒲歌》,有格调。《拔蒲歌》是乡土中国的、女性的、诗意的描写。生动美好的一个个日子,充满了细节,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哪怕是父亲喝个小酒,吃一块兰花干,吃一些毛栗子,吃一个烤红薯,都让人觉得,生活好有滋味啊!所以里面的文章,感觉可以看很多遍。

敖斯汀:很美好,一家五个女儿该是父母多大的福报啊。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线上线下的女友们都分享了自己读书的感想,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链接,一份爱心。这是花儿老师成立女子悦读会的初衷。无论天涯海角,无论能否见面,热爱阅读的每一颗心始终都在一起,跳动着,燃烧着。


我们

我们平淡的生活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闪动着光芒,永不失去希望与赤诚。

阅读,也许就是我们去寻找心中那轮月亮的小径。



特别感谢:拙朴斋

文         字  |秀玲
编辑    排版 |熊喵娟
摄         影  |秋水   秀玲  大丫     


下期预告
2024年11月:第80期悦读会预告
埃莱娜·费兰特《暗处的女儿》
(陈英 译)




END

这淡而有味的生活
翩翩日子拾花,霭霭停云追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