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知的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菽;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不同就是一个是稻、一个是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北方以种麻为主,而稻的产地在南方,因此古书中才出现了对五谷的两种不同解释。而《吕氏春秋》中则把这两种进行了综合,记录的是六种作物。这两种说法中只有麻是作为纺织物出现的谷物,因此把稻放在首位的说法,更符合现代人对五谷的认知。
而现在人们通常说的五谷,已经不再是指五种粮食,而指的是谷类粮食的统称,“五”作为虚数,指众多的谷类作物。
稻
稻,一般指水稻,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主要有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成熟的水稻剥壳后就是大米,是我国的主要主食之一。
大米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直接蒸熟称之为“饭”。炒饭、盖饭、煲仔饭、八宝饭……生米在水流中洗净铅华,经过一次赴汤蹈火,身躯渐渐膨胀,米粒变得绵柔光亮,掀开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
若是初学的新手,蒸饭时加多了水也不要紧,大米熬煮成粥也是难得的美味。白粥、甜粥、咸粥……滋味万千无穷。马上就要进入严冬,早晚时来一碗热乎乎的浓粥,更是舒心暖胃。
黍
《说文》中有解“黍,禾属而黏者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米。
在上个世纪的东北,常常将黄米蒸熟后拌上猪油和白糖,作为一年中少有的“开荤”美食;或是磨成黄米面包上豆沙馅做成粘豆包。在小编的记忆中,北方的黏食大多也是甜食,在黄米的食用上也是如此,凉糕、粽子、米糕都要佐上白糖或者红糖,不甜还不好吃嘞!
稷
《本草纲目》中说“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通常情况下,稷米也被人们称为粟米,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于用“小米”这个俗称。
当我们谈论到小米的烹饪方法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小米粥。金黄色的小米粒在锅中欢快地翻滚,经过数小时的慢火熬煮,它们变得柔软而糯滑。每一勺小米粥滑过舌尖,细腻而温暖,那种独特的温润口感,仿佛在无声地抚慰着我们的肠胃,带来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舒适与满足感。
麦
麦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其中包括了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多种类型。小麦经过研磨加工后,可以变成面粉,这种面粉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成为了我国主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面食大国,我国的饮食文化中,面食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馒头、面条,还是包子、饺子,都离不开面粉的贡献。中国人不仅爱吃面食,更是将面食的制作技艺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家庭餐桌上的日常美食,还是各大餐馆里的招牌佳肴,面食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从北方面食的粗犷豪放到南方点心的细腻精致,中国的面食文化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手工揉制的面团,还是巧夺天工的面点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面食的热爱和智慧。
菽
菽,指的是豆类作物的总称,涵盖了多种常见的豆类品种,其中包括黄豆、黑豆、红豆、绿豆、蚕豆、豌豆等。
这些豆类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用途广泛,可以制作成各种美味的食品。如,黄豆可以制成豆浆、豆腐、豆干,以及多种风味的豆豉和豆瓣酱,为中式菜肴增添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绿豆则常被用来制作清凉的绿豆汤或绿豆糕,是夏日解暑的佳品。
除了直接食用,豆类还是许多传统和现代食谱中的重要成分。在素食料理中,豆类更是扮演了替代肉类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和美味的双重需求。
作为农业大国,五谷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还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成分。五谷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
一粥一菜一天下,每一餐都是对生活的感恩和享受。
文稿 | 张雨蓉
音频 | 张哲
审稿 | 张宇彤
编辑 | 朴炫旭
审阅 | 金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