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这年头,啥东西都能预制了?

文摘   2024-10-21 08:03   吉林  


这年头,啥东西都能预制了?


周一·心理会客室







继“毛坯的人生VS精装的朋友圈”后,“预制朋友圈”成了近期网络热词。国庆假期前夕,挑战“一天拍完国庆七天朋友圈”的视频爆火,视频中博主变装速度之快、拍照姿势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江南style的BGM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累。有网友锐评:“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同时也有人不解:“朋友圈现在都可以预制了,那什么是真的?”



“预制朋友圈”是指人们事先规划并精心制作好发朋友圈的图文素材,并在特定时刻或情境中发布。在朋友圈这一舞台上,我们精心策划、自导自演,仔细雕琢朋友圈,就是为了展现一个“完美无缺”的自己。然而,当“预制朋友圈”成为习惯,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社交套路后,我们是否还能在朋友圈遇见真实的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学奥秘,结合心理学效应和原理,看看它如何满足了年轻人的内心需求。





1、完美主义倾向与“霍桑效应”



年轻人总想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与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有关,即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时,会倾向于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会精心挑选照片、搭配文字,试图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而“预制朋友圈”正是这个追求的完美体现,它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去策划,确保每一次发布都能收获满满的点赞和认可。





2、社交焦虑与“自我呈现理论”



面对社交场合,很多年轻人都会感到一丝焦虑。而在朋友圈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预制内容来减轻这种焦虑。这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呈现理论”有关,指的是个体为了让他人按照其期望看待自己而积极地进行自我展示或表达的过程。通过预制朋友圈,我们可以提前编辑好自己的动态,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发布,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持朋友圈的活跃度。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交环境,让我们在不必面对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依然能与他人保持互动,从而缓解社交焦虑。





3、隐私保护与控制感:隐私悖论



在社交媒体上,隐私保护一直是个大问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而“预制朋友圈”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通过预制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信息的披露时机和方式,从而避免泄露过多隐私。这背后反映了心理学中的“隐私悖论”,即虽然人们渴望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但同时又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预制朋友圈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悖论的一种回应,它让我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保持那份难得的隐私和控制感。






朋友圈的高赞固然令人欢喜,然而,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真实和自然,不要让虚拟的世界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舞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独一无二的主角。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平衡虚拟与现实,让社交变得更加健康、积极和有意义o((>ω< ))o








文稿 | 仲金钰



 

音频 | 石如玉



审稿 | 王晨洋



 编辑 | 朴炫旭



审阅 | 金渤







JLU吉大心声
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官方账号。让学生普遍享有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温情化的心理健康指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助力学生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