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风采】解读《伤寒杂病论》中的南阳方言

文摘   2024-10-11 07:17   江西  

《经方》杂志


微信版 第20241011期

       

解读《伤寒杂病论》中的南阳方言


《经方》前言:《伤寒杂病论》字字珠玑,但夹有南阳地区的方言和口语,历代《伤寒杂病论》的学者注释时或望文生义或避而不释致使大论某些条文未能得其意。在2024年深圳国际经方大会期间,有南阳本域学者翁恒副教授作了“用南阳方言解读《伤寒杂病论》”的交流报告引起不少与会代表的兴趣,今《经方》编辑室检索文献,综述成文,抛砖引玉,欢迎文后“写留言”交流。


为南阳方言,至今家乡之老年人尚保留着此说。如 冬天严寒,民多生火取暖,中间放 上柴草,点燃后众围火旁,名曰翕火”,意即烤火之意,犹烤也。以此观之,翕翕发热”,意在形容热在表皮,如向火之感。结合原文,桂枝汤为表证,其热在表,不为内热,故用桂枝汤以解之。否则若为里热,桂枝汤就不适应其证。仲景用翕翕发热”,意在与 其他发热作鉴别。故指出桂枝汤证之发热表现为禽翕发热”,  即患者如向火之感,觉表皮发热(这在临床相当常见,它如其面翕热如醉状形容得更为贴切,即患者觉面皮发热)


其实yuè指呕吐这在南阳人的方言中使用最广泛将吐之有物者称 欲吐而吐不出物者称干哕


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常用的痛苦和指味道外,常常作为一个修饰性的词头出现,与下面的字或词结合,以加重语气,并修饰该词,以说明其性质,程度等,用之较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较广, 如《金匮要略·黄疸病》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它如苦浊苦冒等等,应加以仔细体会,不同于一般字词典所释,它有如下意义: (1)表示被形容者时间较久(2)表示这种症状持续不解。(3)表示其它措施已采用过,但不能奏效。当然,也表示症状较重,比较明显。如文中之苦烦应理解为四肢不舒时间较久,持续不解,虽经它治而疗效欠佳。观后世医家多随文释曰:……所苦意思不贴切。


《伤寒论》46条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以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5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南阳方言所谓的是指动物之类没有神气,气力不支的样子,如小鸡缩头坠翅,二目半睁半闭,不活动,不吃食,人们就说 小鸡瞑了,象是生病了。若某人少气懒言,无精打采,两目半睁半合,与常人迥异,就称之为


字。对于脚肿如脱目如脱状等,注家皆从字面上理解,望文生意按南阳口语,读作驮儿”,为儿化音,指人不灵活,反应迟钝。例如,看到有人说话、办事慢腾腾的,别人就评曰这人脱 (驮儿)”;某人一贯反应迟钝,叫之数声而不应,亦曰这人真脱耿儿)。总之,形容人介乎正常人与呆傻人之间,有反应不灵敏之意,家乡南阳又叫作迷等。再看原文,脚肿如脱”, 是说患者两腿活动不便不灵敏,也符合文意;目如脱状”,指病人两目无神,反应不敏。历节病人因关节肿或变,两腿走路艰难,看上去慢腾腾的,故曰脚肿如脱”;肺胀病人喘而咳嗽,往往睡眠不足,两眼看上去无神、不灵活,反应较迟钝,故仲景描述曰目如脱状”,意在于两目发直、转动欠佳、两目直视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相鉴别。 二者表现不同,但通过用家乡南阳方言形象地将二者予以区分,使人自明所以。


脱气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第11条曰: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南阳方言脱气其意近似于感到疲乏无力,胸中气不够用之意。如因饥饿过久,二顿未进饮食,表现为气喘乏力,少气懒言时即讲:饿脱气了


不中

实际上不中(音 zhōng)就是不行这个口语不但南阳人用河南省广大地区也用。


不沾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9条:寸口脉 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不沾为典型的南阳方言,又叫 做不沾弦”,“不沾板”,简称不沾”,至今南阳人尚在广泛应用,随处皆可听到,意思较广,近于不能、不可、不行、不正常、离正道太远、不着边际等等,含意较为复杂, 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意思是说不循常道,行于膀胱,却流走于肠道,形成了水气。


不胜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2条: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不胜亦为南阳方言,有比较之意,可能是从比赛等胜负结果演化而来,至今仍在 应用,意思同不如,本领低等。文中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意思是由于病邪侵及经脉,血气不能运行,故受病肢体功能低下,与未病前相比,差异明显。因中经表现各种各样,一个条文又难以一一述说,显得累赘,用重不胜概括,灵活意赅。


不来

《金匮要略 · 五脏风寒积聚病云: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

不来一词,仍是南阳方言,至今用而不衰。不来即摆动之意。查《说文解字》,当时无字,可为佐证。 在南阳家乡,云鱼摆尾曰鱼尾巴不来”,云绳索摆动叫绳不来”,  其他还有马尾巴不来狗不来头树不停地不来等之说。 将这些联系到具体条文,按之如索不来就不难理解。它是言肝死脏之脉,如绳索左右摆动,已不能上下跳动,具有散乱之象,故后曰  或曲如蛇行”,蛇之行走亦是左右摆动,二者在形状上十分相似。 这种脉象已无胃气,为肝之真气已绝,预后较差。


不了了

实际上liǎo指结束、 完毕。不了了即没完没了引伸为缠绵不舒服。 现在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完结时仍说这事儿咱还不了


强几几

实际上。为口头语,形容该症状不严重,仅为轻度。例如南阳口语的“酸几几”、“痛几几”、“困几几”等


胃中干

胃中干乃南阳常用方言,尤当盛夏之际人们活动后汗出,或热病后期已大汗病解,身无寒热,体温正常,但口干,有两种情况: 一是饮水过多,胃中有水,活动时可发出水击之声,名叫胃中有水气另一种为口渴,似口腔、食道及胃中都干枯似的,这种感觉名胃中干。此说法现仍在当地广为浇传。在门诊接诊之时,常可听到患者向医生诉说:我胃里干不差的胃里干差差的” (注:不差的差差的为南阳方言之特点,相当于词尾,无意,此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较广)。此症状之特点为口渴、胃中无存水,亦不似有热之渴,无发热症状,同时亦不同于内热之渴。内热之渴一般具有热感, 南阳方言叫作胃里热乎拉拉的胃里发烧嘴里干燥,冒火等。故用胃中干这句方言颇具鉴别意义,可从病人的症状叙述中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属性和预后。


少阳脉卑

《金匮要略 ·水气病》第19条:师曰:寸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博。趺阳脉伏……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为血不利则为水,名血分。

为南阳方言,与相近, 很常用,少阳脉卑指少阳脉管按之不饱满,主荣气虚,故接着言:少阴脉细”,两种脉象都呈现不足之象,主气虚血少,脉道不充,非指脉之意


结胸

结胸各家皆以病名释之,认为是疾病。其实“结胸”是一种症状,与相反。结胸”,虽都有胸胃部的胀闷不舒,但一虚一实,感觉自不相同。故此,结胸应是一种症状,即病人觉胸部撑胀、疼痛、似用物自内挤压之感。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5条: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对于 ”,有认为绵绵而痛者,有认为读为”,指腹中急痛者,有认为小痛者等等不一而足。

为南阳方言,读若”,至今仍用,指疼痛有拘急,收引、如收缩而痛似的感觉。如患者胃部痉挛性疼痛,病者感到胃腑好象收缩在了一起,这种性质的疼痛,患者即曰:我胃里着疼。因此,是指疼痛之处同时伴有收缩样感觉。又如《产后病》4条: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索饼

《伤寒论》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对于索饼”,诸家更是望文生义。

南阳地区将面粉揉合成软团状,用面杖在案板上擀成厚约0.51mm 的大张面叶,然后折叠,用刀切成宽约2cm的长条状面条,放入有沸水的锅内煮熟,不放油盐,仅加青菜者,名叫甜索饼儿”,若加入油盐,兑入青菜、碎肉者叫咸索饼儿”,或叫肉索饼儿


白粉

猪肤汤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对于其中 之白粉”,各家皆注日即米粉。此误也。

南阳之地,很少食大米,民以面食为主,大米仅在过节时才食用,而且绝无以大米磨粉,食米粉之习惯。南阳将面粉大概分为两类一曰白粉白面好面即单指小麦面。一曰黑面”,指粗粮之面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红薯面高梁面玉米面等杂粮之面粉,狭义则单指红薯面, 至今仍在沿用。因此,白粉即白面,即小麦粉。其具有凉补五脏,清热解毒之功,故与猪肤、白蜜相伍,治疗少阴阴虚咽痛、下痢,确为的对之举,亦是其长,如此,方无误矣。


白饮

五苓散、四逆散、三物白散等皆需以 白饮和服。对于白饮”,诸家多避而不 谈,如丹波元简说:白饮,诸家无注,《医垒元戎》作白米饮,始为明晰。

南阳地区把煮面条的汤叫白饮汤饮汤白汤


清浆水

枳实子豉汤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等,诸多方子皆用浆水、水浆等,对此,注家又难一同。

南阳至今尚有食浆面条之习惯, 即取浆水煮面,食之酸美可口,可开胃滋阴。因南阳一带盛产红薯,当地多以红薯加工淀粉,而加工淀粉,又必须用浆,否则不行。此浆是用麦麸等发酵制成麯,然后将麯 加入一定的粮食,入水中,数天后汤酸而混浊者,名曰大浆混浆”,经过过滤,放入其它物质沉淀,清彻者曰二浆清浆”,用以加工淀粉,此浆量多,用大缸做,生喝酸而带甜,幼时常喝,清凉解渴。 民间又多以之煮面,在当地加工淀粉作坊很多,名叫粉坊”,几乎村村都有,故仲景用之煮药。


文献来源:

119911月《中医函授通讯》,张喜奎导师杜雨茂),《伤寒杂病论》南阳方言考释举隅”;

119913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张喜奎导师杜雨茂),《伤寒杂病论》南阳方言释”;


20048月《中医文献杂志》,南阳市张仲景国医学院庞景三《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20215月,李志鸣,研究生论文“《伤寒杂病论》方言词研究”。



【经方风采】黄煌:经方梦,我的中国梦!

【经方会议】李小荣《张仲景本草实用研究》

【经方精品】2024苏州国庆班结业简报~

【经方新闻】黄煌经方沙龙网20周年座谈会(李小荣PPT版)


经方
《经方》为公益性原创型杂志。高品质学习、交流仲景经方医学,欢迎原创投稿,后续福利多多。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