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武威的土地利用

文摘   2024-10-09 18:15   甘肃  

绿洲是荒漠中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繁茂的地域。一般以年降雨量低于250毫米的干旱荒漠、半荒漠系统为背景,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根据其地理位置、灌溉用水的来源可分为内流型绿洲和外流型绿洲两类。前者分布在山前盆地周边或盆地内,而后者分布在河流两侧。河西走廊绿洲属典型的内流型绿洲。绿洲农业特指在年降雨量低于250毫米的干旱区农业生产,其主要特征是无灌溉便无农业生产。

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地区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水源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其农业属于绿洲农业。土壤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本区“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河西走廊在大汉王朝统治前,一直是西戎和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生活栖息的场所。根据史籍记载,在河西走廊地区活动的主要民族是月氏、乌孙和羌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以牧地为主。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攻破东胡,打败月氏,占据河西地区。

汉武帝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征伐匈奴的战役,成功收复河西走廊并设置了包括武威郡在内的河西四郡,为汉朝开发河西地区创造了条件。两汉时期主要采用移民屯垦的方式对河西地区进行开发。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命“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这是汉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屯田活动。广大移民屯兵带去内地先进的畜力、农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河西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汉武帝末年任赵过为搜粟都尉,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耕,河西屯垦即广泛采用牛力犁耕。包括武威在内的河西屯田地区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或河流区域绿洲连片,或地下水丰盈甚而水泉溢出之处,加之日照充足,很适宜耕种,故取得很好的效益,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从武帝开始至东汉前期,屯田一直保持,并且规模也没有太大变化。东汉初年,窦融拥兵自保,使河西免于战乱,保持了本地的稳定,同时还实行招抚政策,从而“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为开发经营河西增加了劳动人手。东汉前期,汉军两次大规模出击北匈奴,河西都是兵力集结和出击的主要地区。东汉中后期,羌人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并多次“断陇道”,使河西与中原的交通时断时续,武威等河西地区的开发也渐渐搁置荒废。

姚东旭根据史料计算,西汉元始二年(2年),武威郡辖人口17581户76419人,人口数居河西四郡第三位;户均4.35人,居首位;开垦田地1060695.72亩,居第三位;户均垦田60.37亩,居首位;人口密度0.9人每平方公里,居第二位。

到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武威郡辖人口10042户34226人,户均3.41人,垦田总亩数470265.24亩,户均垦田46.85亩,人口密度0.4人每平方公里。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东汉武威郡户口仅占西汉的一半多。从已知材料来看,人均密度甚至不及西汉一半。比较两汉时期人口的发展变化,从中固然有政策的引导性因素影响,但也有生态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的南下等诸多外因的影响,使得西汉在本地开发的大量人口迁徙至内地。

(本文节选自《汉代武威的历史文化》)



编辑:马海霞

审核:王   冰

终审:王雪军

武威市地名文化资源概述

【简牍文化】《王杖诏书令》简的技法特征

【悦听凉州】隋唐时凉州的经济状况

  ,使

   

  稿Lzwhyjy2024@163.com

凉州文化研究
弘扬凉州文化,推进文旅融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