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恂(约公元一世纪后期至二世纪前期),字叔英,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是东汉时期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
据《后汉书·李恂传》记载,李恂“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自幼博闻强识,闻名乡里。后来入朝做官拜为御史不久,奉命持节出使幽州,广施朝廷恩泽,安抚境内北狄等少数民族,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有心的他还将沿途所经地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军事要冲绘成图册,达百余卷,悉数上奏,汉章帝深为赞赏,即擢其为兖州刺史。任兖州刺史期间,他劝课农桑,“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据说就是李恂把胡蒜引进山东相传相种的;兴利除弊,发展有益利的事业,革除各种弊端,从而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颇有政绩。生活上崇尚节俭,粗米淡饭,清贫简朴,常“席羊皮,服布被,食不二味”。唐·谢偃《尘赋》曰:“屡空范丹之甑,时卧李恂之被”。
后来李恂升为张掖太守,威严沉毅,忠正耿直。大将军窦宪当时正率军出击北匈奴,屯兵武威,远近官吏为巴结窦宪,争相馈送厚礼,李恂却奉公不阿,上交不谄,拒不行贿送礼,结果遭忌免官。由于李恂在朝素有威望,汉和帝诛杀窦宪后不久又任命其为谒者,持节出任西域副校尉。持节副校尉是代表中央行使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长官,当时“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的君主、官吏和商人按惯例多次给李恂赠送奴婢、宛马、金银等,李恂非常有定力,坚决不受馈,“一无所受”。唐·李瀚《蒙求》诗:“田豫俭素,李恂清约”。纪连海评《后汉书》说:“不送礼也不收礼的李恂。”
清廉自洁、不阿权贵的李恂,终不能为奸党所容,改调为武威太守不久就遭人谗言诬陷被罢职免官。
李恂任职张掖太守期间,与西域各部族一起,多次打败北匈奴的侵扰,设计捉拿诛杀匈奴虞帅,打通东汉和车师、伊吾等地的联系,深得西域各族人民的爱戴。被免职后的李恂,不怕吃苦,两袖清风,千里徒步回到故乡,结草庐隐居山泽之间(后有语:“李恂结草,转添布被之欢”),与其弟子靠编织芦席维持生活。
后来羌族叛乱,一直打到安定,他被羌人俘虏,羌人早就听说过他的为人,非常敬重他,就将他放了并一路护送出境。李恂来到洛阳,“时岁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遣子馈粮,悉无所受”。后李恂迁居陕西函谷关,谢绝友人的资助,以拾野果、草籽、橡实而自资,96岁高寿无疾而终。
《东观汉记》记载,李恂遭父母丧,六年躬自负土树柏,常住冢下。李恂早期以教书为生,颍川太守李鸿素闻其名,便聘请他代理功曹一职,李恂尚未到职,而州里召他做从事,恰逢李鸿不幸病逝,恂乃辞官不受,亲自护送李鸿的灵柩还乡安葬并为其守孝三年,敬自己的恩人如敬自己的父母。李恂孝亲敬长的故事流传千古,为后人称颂。
通读史书,凡青史流芳者都似李恂,为后人垂学。李恂一生恪守东汉士人名节,先后历任侍御史、兖州刺史、张掖太守、西域校尉等职,不畏权势,清约率下,尽力于所事,受到时人的敬仰和赞誉,以清廉忠义著于天下。现在我们只要说到古代“廉”官,就会想到杨震拒礼、李恂不受馈;说到古代“清”官,就会想到有“李恂被”(指朴素的布被)、“于青菜”(指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称于成龙的雅号)。
(作者王保松,选自安徽纪检监察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马海霞
审核:王 冰
终审:王雪军
❖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 投稿邮箱:Lzwhyjy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