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城市地名文化特征

文摘   2024-11-27 17:36   甘肃  

武威,古称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曾经是河西地区政治、军事中心,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三国时,武威郡属魏国,文帝曹丕复置凉州,州治姑臧。武威在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如歌岁月中,走过汉唐盛世、五凉岁月,曾经是西夏辅郡、大元故路、明清富邑,城内一些著名的地名,无不闪耀着悠久历史的光芒。如鸠摩罗什寺,因纪念鸠摩罗什而得名;雷台,因明代建筑雷台观而得名;文庙,因明代扩建文庙儒学院而得名等等。

武威城内保留了诸多古街旧巷、古老建筑和古院旧宅等历史建筑遗迹,这是武威人民堆砌在黄土大地上的博大智慧,在武威建城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清代的凉州城形成了“一水绕城,方城形制;三经三纬,街规巷整;左文右武,东楼西塔;古居集聚,人文荟萃”的布局,坊间说有“四大街八小巷三十六个蹑蹑巷”。据实共有街巷七十二条,具体是崇文街、龙门街、杨府街、王府街、钟楼街、马神庙街、草场街等;书院巷、百家巷、海子巷、大云巷、学巷、署东巷、县府巷、贡元巷、窟窿巷、佘家巷、箩箩匠巷、老君庙巷、北道巷、文家巷、罗家巷、海潮寺巷、古城巷、北道巷、文家巷、城墙巷、流水巷等小巷子。

这些古街旧巷的名称,传承着历史文脉,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如学巷、书院巷地名,与武威文庙儒学院、书院有关。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武威儒学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武威建有凉州卫儒学,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凉州卫设立的凉州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年),凉州卫儒学改为凉州府儒学,雍正四年(1726年),创设武威县儒学,并设立武威考院。如达府街,曾是明代将军达云府邸所在地,故名;马神庙街,因旧时街内有马神庙而得名;李府后街,位于清代两广总督李栖凤宅院之后,故名;龙门街,位于文庙东部,巷子北口有一座龙王庙和一座龙门牌坊,古代以鲤鱼跃龙门喻进士及第,故名;大井巷,因巷内原有著名大水井而得名;箩箩匠巷,此巷自清末时为竹篾编织工匠聚居之所,故名;杨府巷,巷内有明代甘肃镇总兵官杨嘉谟将军府府邸而得名。再如靶场,凉州城靶场社区位置,就是当年考核武秀才的箭靶场。《五凉全志》记载,清乾隆四年(1739年)修建考院,位于凉州城西南隅。有大门三楹,鼓吹楼各一,二门一,东西角门一,大堂五楹,东西厢房各三。仪门一,二堂五楹,西箭厅三楹,东箭厅三楹。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东西号房各六。可见,考院里面的东箭厅、西箭厅就是考核武秀才的场所,主要考核骑马射箭、步行射箭、拉硬功、舞大刀、举石踬子等内容,是清代考核武秀才的箭靶场所在地,等等。

(本文节选自《武威地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演变》)



作者简介:

许振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甘肃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表《甘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概述》《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与环境》等论文论著;主持2020年—2024年《甘肃蓝皮书: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张长宝,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出版著作《天马长歌》(合著),参与编撰《武威故事》(第一辑)、《武威历史文化研究》等专著。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社科院、省社科联课题5项。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甘肃省第八批“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编辑:马海霞

审核:王   冰

终审:王雪军

武威地名文化产生的背景

【廉洁文化】胡执礼:为官清廉不媚权势

不同地貌下的武威长城分布

  ,使

   

  稿Lzwhyjy2024@163.com

凉州文化研究
弘扬凉州文化,推进文旅融合。
 最新文章